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究分享 | 主动模仿还是被动反应:商业信用同群效应研究

2022/8/11 9:03:57  阅读:260 发布者:

作者简介

吴娜,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白雅馨(通讯作者),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安毅,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会计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会计及信息披露、新公共管理。

研究缘起

商业信用根植于供应链中,反映了供应链企业间的业务关联和相互依赖,在缓解资金链紧张、稳定供应链、保持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泰安数据显示:2007-2019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所提供的商业信用供给(即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从17.5%增加到28.1%,表明商业信用供给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的日常交易活动中。那么,制造业上市企业为何热衷于提供商业信用?现有文献主要从经营性动机、竞争性动机和融资性动机来解释实体企业商业信用供给行为,但通常将企业视为单独决策与行动的个体,更多地关注企业自身特征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对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忽视了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近一些研究也表明,企业经营决策不仅受到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同群企业行为的影响,即企业在制定决策时需要观察学习、回应甚至反击同群其他企业的决策行为;而且企业间的相互模仿也使得一个小的变动能以指数的形式扩散到更广泛的体系,形成社会乘数效应。因此,同群企业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那么,我国制造业企业商业信用供给是否存在同群效应?其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何在?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理论渊源

Lieberman等(2006)将模仿行为分为基于竞争理论的模仿和基于信息理论的模仿,这两种行为理论并不相互排斥,都会导致企业决策中同群效应的发生。竞争性理论认为企业通过模仿同群企业行为以维持竞争均势或限制竞争;信息理论认为企业会通过模仿同群企业决策来增加自身决策的有效性是因为企业认为同群企业具有信息更优越的信息。因此,本文基于竞争理论和信息理论,探讨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与同群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之间的关系。从竞争理论看,商业信用供给作为一种市场竞争手段,当企业受到来自客户的利益竞争、同群企业对上下游资源的争夺时(陈正林,2017),企业会主动向其客户提供商业信用以增加原有客户的黏性,防止自身原有客户的流失(Fisman等,2004);甚至利用这一手段夺取竞争对手的客户,进而扩大市场份额。因此,当企业面对竞争对手的竞争威胁时,模仿竞争对手的行为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以抵消对企业竞争地位的威胁。此外,当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时,商品价格和利润很容易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市场出现波动,为了缓解这种情况,企业往往会选择同质化战略,与同群其他竞争对手的行为相匹配,进而缓解竞争强度、平抑市场波动以及降低自身风险(Lieberman等,2006)。因此,基于竞争理论,企业可能会通过被动反应模仿竞争者的商业信用供给以维持竞争均势或限制竞争。从信息理论看,商业信用供给作为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战略工具(屈耀辉等,2012),不仅能够帮助客户区分产品质量(张会丽等,2019),而且也能够帮助供应商更好地识别客户的违约风险(Barrot2016)。鉴于管理者独立分析自有信息来制定决策的过程比较费时费力(Bikhchandani等,1998),且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管理者特别容易接受隐含在他人行为中的信息(Lieberman等,2006),从而出现“搭便车”行为。而企业与同群企业面临相似的市场环境,在与客户频繁接触过程中,在获取关于客户需求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同群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决策已包含了客户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景,有助于企业更为准确地调整自身的商业信用供给,进而降低企业决策成本。因此,基于信息理论,企业可能会通过主动模仿同群其他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以降低企业决策成本及信用风险。

理论贡献

第一,丰富了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因素。已有关于商业信用供给影响因素的研究通常将企业视为单独的决策与行动的个体,更多的关注企业自身特征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对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忽视了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存在显著的行业同群效应,弥补了现有商业信用供给驱动因素研究仅关注企业自身特征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不足,有助于深入理解企业提供商业信用供给的动机,丰富了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因素。第二,拓展了“同群效应”的研究边界。现有文献已将同群效应理论广泛应用于企业行为的研究,但鲜有文献从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等角度考察其同群效应,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同群效应的相关理论进一步探讨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同群效应,拓展了同群效应的研究边界。

实践价值

第一,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在制定自身商业信用供给决策时,不仅考虑企业自身经营环境,也要考虑同行间行为的关联性,尤其是竞争对手和行业领导者的行为,以增强决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第二,对于监管层而言,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同行企业之间的互动影响效应。首先,监管层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关注模仿竞争对手行为产生的正面仿效效应,也要警惕其所带来的恶性竞争,为企业间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其次,监管层应密切关注行业领导者行为,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作用,通过引领制造业的融资联动,缓解资金链紧张等问题,以增强供应链合作黏性,维持供应链正常运作;最后,商业信用供给反映了供应链企业间的业务关联和互相依赖,其隐含的潜在违约风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应该考虑同行企业之间的这类“溢出效应”,加强企业对商业信用供给的监管,规范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供给行为,解决商业信用供给市场中恶意拖欠问题,进而促进企业供应链生态的和谐发展。

原文引用

吴娜,白雅馨,安毅.主动模仿还是被动反应:商业信用同群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2,24(3).

转自: 南开管理评论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