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舆论的畸变形态——流言

2022/7/15 10:58:35  阅读:414 发布者:

流言是没有确切来源的在公众中流传的消息。有的相关著作以不同的主观动机来区分流言和谣言(时蓉华,1989450;刘建明,1990179),花费了不少功夫,其实很难完成这种划分。除了极少的流言能够查找到故意造谣的根源外,绝大多数的流言是无名的,公众在传播中无形地增添了流言的虚假成分和倾向成分。谈到流言时,我国多数学者都引证了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1947年的著作《流言心理学》,流言的英文对应词“rumor”,译为谣言、流言、传闻等不一(沙莲香,1987313;孟小平,1989221;时蓉华,1989450),其实原文的概念是同一个。从舆论学来看,无论流言是否有个别人故意造谣,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公众的广泛传布,一旦形成这种态势,流言就成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形态的舆论。

关于流言的心理特征,法国研究者弗·勒莫作了如下概括:“流言并不是一种人为的现象,它的根子是人们感到自己缺了点什么,它又以模棱两可的感觉在扩展延伸,它存在的基础是使人希望对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或是对隐约感到的威胁的一种反映。”显然,流言是公众应付社会生活的一种应急状态,是公众解决疑难问题的不得已形式。

鉴于此,应当把流言视为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的意见或情绪倾向。当事的公众也许多少是无意识的,但是研究者可以依据流言的内容和传布情况,较为准确地把握舆论。这里说的“特殊的社会状况”,根据沙莲香和西布塔尼(ShibutaniT)的各自分析,可以包括四种状况:第一,社会秩序遭到人为力量的较大破坏,从而出现社会危机;第二,社会表层与社会深层(基层、下层)之间严重脱节,社会深层群体替代社会表层组织的基本功能之时(沙莲香,1987314-315);第三,人们的信息需求大于体制性渠道的消息供给,或者为适应环境必须的信息无法及时获得;第四,公众所处的较大群体,特别是无组织群体,或者一定的社会空间环境,存在较大的刺激性因素(竹内郁郎,1989184)。这些情况不是社会的常态,所以,由这些情况引发的流言,是一种特殊的,或者说是畸变的信息形态的舆论。

社会中流传的一些民谣和顺口溜,通常是针对某些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或个别社会活动家的,它们不是具体的讯息,而主要是一种幽默的倾向性意见。相对于流言,它们带有一定程度的理智,但通常夸大了对外界实际情况的感觉。民谣和顺口溜的增多,多少说明社会正规信息渠道尚没有将某些公众重视的社会问题提上日程、社会上下层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疏离,但社会还不至于到了十分混乱、充满诱惑性因素的地步。因而,不能说民谣和顺口溜是舆论的畸变信息形态,但若对它们所反映的公众意见倾向不予理睬,正规媒介渠道不及时从正面给予解释说明,这种信息形态的舆论有可能发展为对社会不利的行为舆论。

较多的流言和流言较大范围的传播,对于社会的稳定是不利的;而一旦引起流言的因素消失,流言也会较快地消退。造成流言广泛传播的常见原因,是上面谈到的第三点,即信息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因而,如果在这个方面大众媒介能够及时、充分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同时给予公众感到满意的引导,消解流言相对于引导其他信息形态的舆论,是较为容易的。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