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 15 年,58 岁的浙大植物学教授终于博士毕业了!(医学博士学位)
2022/6/29 9:54:23 阅读:206 发布者:
这两天,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高中山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刚刚取得自己的第二个博士学位,从植物学到医学,跨度相当之大。而且现如今他已经 58 岁——为了这一刻,高中山教授付出了 15 年的努力。
你是否也曾因吃完桃子出现口腔内红肿发痒,甚至消化不良,呕吐等过敏反应,而不得不放弃这美食,以免受过敏之苦。而为了让你吃上不致敏的桃子,正是彼时已经 43 岁的高中山教授决定再去攻读一个大跨度医学博士的原因之一。
根据浙大官网的简介显示,此前高中山教授已经在农学、植物学方向耕耘 20 年有余。高中山教授说自己在荷兰攻读第一个植物学博士学位期间,参加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解决苹果过敏食品安全问题的项目,在这个项目里,高中山教授负责苹果过敏原基因的图谱定位和多样性研究:为了解决水果过敏的问题,跨学科研究的种子在高中山教授心中悄然发芽,也让他顺道结识了日后指导他医学博士论文的两位老师。高教授在 2006 年回国从事果树学的研究和教学。2007 年,他担任了浙大新成立的过敏研究中心副主任,具体负责各级机构间的学科交流工作。 2008 年 10 月,中国荷兰多学科交叉过敏性疾病研讨会举办。如此天时地利人和,高教授想,不如就再攻读一个学位吧。2012 年 3 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通过了高教授医学博士研究生的申请。这一年高中山教授 48 岁。但拿到一个学位的难度,可远远要比拿到一个 offer 高出千万倍——众所周知,欧陆高校对于毕业的要求是很高的。作为一名在职教授,高教授要面对的不仅是免疫学科研攻关上的困难,还要能够平衡好自己本职的果树学研究教学工作。白天当老师,晚上当学生,一年到头没有任何假期,身体累垮两次手术……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 15 年。十年科研期间,高中山教授借助自己在果树学方面的学术背景优势,完成了百余份桃子品种的过敏原测定,并通过对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的过敏原脂质转移蛋白进行研究,成功筛选出数种低致敏品种,为避免食用桃果实引发严重过敏反应提供了极具实践意义的指导。高教授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跨学科研究的构想也得到了实现。他首先发现我国主要的桃过敏原及其与蒿花粉过敏的交叉反应机制,还将过敏研究拓展到了蒿花粉和尘螨过敏研究领域,发现北方蒿花粉过敏病人患哮喘的风险程度与对多个过敏原蛋白敏感具有相关性。
在高教授的博士论文中,共有 27 个中国蒿属过敏原组分、2 个桃过敏原组分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免疫学会下属过敏原命名机构确认收录。他建立了 3 种蒿花粉过敏原组分 ELISA 测试方法可用于蒿花粉过敏诊断和免疫制剂的标准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过敏领域知名期刊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和 Allergy。正如他的导师 Ronald van Ree 教授和论文答辩评委们评价的那样,「过敏原分子鉴定和组分诊断以及免疫疫苗的研究应用过去一直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高中山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具有开创性,不仅对于过敏患者的精准诊断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据此开发更适合中国过敏患者的免疫治疗制剂,对中国患者来说意义重大。」如今的高教授依然丝毫没有停滞自己在学术道路上前行的脚步,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跨学科研究推进至更具现实意义的层面。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