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读书三个月,导师一问你却啥也不知道?
2022/6/22 16:28:52 阅读:204 发布者:
本帖子标题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现象,你看眼熟不眼熟:
某年三月,某导师召集其二年级硕士生:徒儿们,咱们六月份开题,都来说说你们要写啥?
小王:老师,我想写个人信息保护。
导师:好的,可以,看书去。
六月初,导师:小王,你看了多少资料啊?
小王:老师,我看了五十三篇论文!
导师:好,来跟我说说这个问题其他学者都写了些啥?
小王:嗯,首先,关于个人信息的定义,我认为……然后,个人信息的保护,我国已经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三,这个问题美国在研究欧盟也在研究。
导师(已经开始扶额头了):那好,你来讲讲,这个问题我国学者主要的争论是啥?
小王:嗯,我觉得,我国学者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状况普遍有质疑,认为保护得不好?
导师:哪儿不好?
小王:力度不够?现在个人信息盗用太厉害了!
导师(喷火):你还想开题不?
小王:老师,我很努力地读书了啊,五十三篇论文我都读过了!可是我就是记不住啊。
上述现象普遍不?倒是没普遍到“每个学生都这样”,但,相信带过研究生的导师应该人人都遇到过这种学生。
那么,这种现象咋形成的?
一小部分人,是真正的“读书不过脑子”,入眼不入心,抱着一篇文献能读一天,但问他读过啥估计只能记住标题和作者姓名。这部分人咱们不讨论。
还有一部分人,是读书过了脑子、但多读几篇就晕,感觉“怎么这些作者说的都是这些东西,而且篇篇都长得差不多”,就像脸盲症患者看到了一群穿校服的中学生,瞬间感觉这是遇到了十胞胎,于是读书再多也只能记住了“作者都论述了啥”,但具体论述方式啥都不记得。
最后,也有一部分人,他们不仅读书,还做笔记。甚至在导师问起来的时候还能拎出来给导师看看。但是,那笔记做的,或者说是“好词好句精选”,或者说是“大佬语录”——人家是按作者做的!比如,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王利明认为……张新宝认为……
对于后两种“啥也不知道”,其实,还真有办法处理。毕竟,人家真的用功了,只是看不懂记不住而已,对吧?那么,具体疗法是啥?有两种哦:
第一种,在扫清基础知识障碍的基础上,直接上“问题导向”!即,读书之始,先别管啥观点差异了,先整明白此领域基础知识,比如定义、特征、立法演进、国外立法司法实践最新动态。这些东西是基于事实的,所以往往不可能产生观点冲突,弄明白很容易。紧接着,马上针对一个实践当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先别管学者们在哪些领域展开过论述了!举个例子,“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在国际法当中会演变为“各国个人信息保护标准的冲突与协调”、在刑法当中会演变为“什么情况下盗用个人信息会构成犯罪”、在民法上会演变为“个人信息究竟是否作为财产权加以保护”……基础知识弄清后,就可以挑一个方向深入下去啦。不然的话,摊子铺得太开,很可能三个月还没整明白这个领域有啥问题呢!
第二种方法,在扫清基础知识障碍的基础上,沿着文献往下深入。与第一种方法相比,此种方法适用于问题意识不是特别清晰的同学。即,在你发现不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先挑一篇论题让你感兴趣的文章,然后,沿着这篇文章研究下去。比如,这篇文章在论述此主题时,引用了哪些文章?又被哪些文章引用了?这些文章的共性是?在论述上存在哪些差异?你认为能说服你吗?如果不能,可能的问题出在哪儿?——就是再没问题意识的同学,沿着一篇好论文把这个领域的文献都总结清楚了,相信也能找到一个值得论述的角度了!哪怕你的论述思路是“对于某问题,学界的研究现状包括……我觉得它们都不完善,理由是……我认为此问题应当如何解决……”也算是一篇合格的论文啊,尽管可能创新性不那么够!
综上,“读完文献啥都记不住”,一方面可能是读的主题太杂,另一方面可能是没有带着问题去读。对此的解决方案,或者是“带着问题”,或者是沿着一篇好文章“顺藤摸瓜”。但不论如何,在基础知识没问题的情况下,读者都得有个思路线索,这样才方便记忆。打个比方,徒手拿土豆,你至多一只手拿俩;但如果给你个网兜?一人拿一百个土豆不成问题。不然,读书三月,向导师汇报时,又如何把读书成果条分缕析地展现给导师呢?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