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丨经济学研究需要历史和社会之维
2022/6/16 16:24:59 阅读:403 发布者:
作者:孙涛,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
来源:《经济学家茶座》2021年第2期(总第90辑);经济学家茶座Teahouse
彼得·布劳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和权力》一书中曾对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表示出深深的忧虑,他认为,在从较为简单的社会过程向更为复杂过程的推导以及对社会结构的一般研究中一定要避免两个危险——“远离可观察的经验现实的抽象概念的锡拉巨岩和忽视突生的社会和结构特性的还原主义的卡律布狄斯大漩涡”。
这一问题广泛存在于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在经济学发展进程中尤为突出。经济学研究中的“理性经济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等概念抽象和还原主义长期以来广被诟病,这正是布劳意义上的“锡拉巨岩”和“卡律布狄斯大漩涡”险情。如何避离这些巨岩和大漩涡?至少有一个解决路向是,在经济学研究中需要做到充分地纳入历史、社会等多学科的思考维度和分析范式。
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历史在场的学科。一方面来说,历史是重要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考察历史因素的长期效应和影响也是当下计量经济史学、量化史学的研究重点,又亦如,制度变迁研究中的“路径依赖”,恰所谓“靡革匪因,靡故匪新”,凡事皆须不断创新,凡是革新又须承继历史。
另外一方面来说,人们研究历史和撰写历史总是依赖现实的立足点和兴趣点,为了当下的目的和意图,这就是贝奈戴托·克罗齐其历史哲学表述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上述历史因素都在经济学研究中应有所体现,是研究的历时性和时间依存性特征。
经济学还应该是一门社会嵌入的学科,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对个体行为决策和宏观经济表现的影响,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经济学和社会学从长期以来的漠视、分离和抵牾走向了对话、互动和通约,形成了作为交叉学科的经济社会学、社会经济学与新经济社会学等,滥觞于卡尔·波兰尼、兴盛于马克·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理论将经济系统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表达,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特定类型,具有社会性的定位;个人行为嵌入持续的、互动的社会关系之中;经济制度是社会性建构的等阐述,深入此领域的绝大多数学者之心,这些都是经济学研究中需要考量共时性特征和状态依存性的体现。
让经济学远离“锡拉巨岩”和“卡律布狄斯大漩涡”,去亲近“克里奥(Clio,主管历史的古希腊神话女神)”和“赫斯提亚(Hestia,掌管万民家事的古希腊女神)”吧。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