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是做什么的?是否容易上岸?对于就业有什么帮助?……这是考研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尤其是跨专业的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毕竟翻遍了招聘网站,专为社会学专业开设的岗位寥寥无几,这个专业“太小众”了,看起来什么都能做,又什么都做不来。
带着这种迷茫,要不要读社会学是个问题,怎么读好社会学也是个问题。在此背景下,学术志考研小组长团队将陆续向过来人取经求解,聊一聊报考社会学的初衷,并把这段经历放进更长的时间线上重新审视价值。
又到毕业季,算起来我本科毕业超过10年,硕士毕业超过5年,已经算不上一个学生了,职场上也算是半个“老鸟”了。受邀跟在校生、考研生聊学业、专业,似乎有些无法与时俱进。不过,作为有过7年社会学专业学习的学生,倒也可以跟大家聊聊对社会学的理解以及社会学给我的影响。
▎初衷
作为小镇青年,当初报考时,我对社会学的概念很不清晰。后来,当与他人讨论“社会学是什么”时,对别人的问号脸,我也给不出特别具象的回答。如果现在让我总结时,我可能会讲,社会学不是一门显学,但它既能让人接地气,又能提升你的思想高度,送你到大气层。
社会学有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其实都非常接地气。上学时,大家肯定都做过很多实地调研,这些实地调研能让你接近现实中国,让我们尽量摆脱一些书卷气。上学时我与导师讨论,人大附近电脑城楼下有很多拉客的,他们会热情与你搭讪,有时会让人很不安。导师的回复是,作为社会学家,你要去了解他们,并试图与他们打成一片。所有看似混沌的状态,背后都有他的内在规律。上学时,我们还做过学校门外流动商贩的研究,我们采取了焦点小组的方式进行调研。我们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有一位访谈对象被我们称为“能聊姐”。她讲了很多商贩与城管之间的“猫鼠游戏”,谁来放哨,谁来报信儿,被抓后如何脱身等等。我想这都是真实的生活。这些技能方法,对工作也有帮助。毛主席也提到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工作后的调研、处事、融入适应都需要这些接地气的方法。
社会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很多人都会觉得枯燥,常规的统计学知识对认识世界很有帮助。同比环比、置信区间、参数估计……这些内容能让你对事物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社会上用数据玩的文字游戏很多,掌握定量知识,能让你轻松识破。工作后,你想做出炫酷的PPT和EXCEL,数据分析都是基础,我想这些内容同样有用。定量研究在外国会被用于赌博博弈,还会被用来预测选举结果,这是社会学的魔力所在。这些也可以应用于工作中,精确低成本的预测也让会让你看起来更像一位智者。
▎力量
像个智者,那其实有时社会学就让你处在“大气层”。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运行的学问,还是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在看到有些问题时,我们能更深刻认识其中的内涵。比如留守儿童问题。如果我说是全球化导致了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肯定有人表示不可思议。实际上,全球化浪潮下,发达国家将相对落后产能转移至中国东南沿海,他们看中的是中国廉价的剩余劳动力,跨国公司借此赚取剪刀差,而农民工从农村、内地到东部沿海打工,也就成了离土离乡的打工人。而由于中国原有的城乡二元割裂,这些打工人无法在城市安家,留守儿童也只能待在老家,与祖辈相依为命,以此也导致了心理、生活上的诸多问题出现。我想这就是社会学需要研究的话题。
我的硕士论文研究城市里的弱势群体血友病人的社会适应。这让我对医疗社会学有了解,这类弱势群体与艾滋病、癌症等病人群体有些相同性,他们的生活状况、家庭关系、医保情况等都值得讨论。这一群体后来因深受百度-莆田系毒害而受到外界关注。
社会学不是一门显学。如果是财务专业,下限是大队会计,上限是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而社会学似乎没有这样的明确路径,社会学给了学生更多的可能性,似乎什么行业都可以“掺和”,比如我现在就在新闻行业,也有很多人选择了人力资源行业。但加入我们又没有太多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对此也不必妄自菲薄,社会学的优势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很多实操的内容又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获取,所以“事在人为”这四个字对社会学的学生来说将很受用。另外就是对学历的重视,较高学历将成为求职的敲门砖,职场内卷严重,所以考研、考博也是一份找到好工作的路径。
▎征途
在这里不由得想起了我当年的考研时光,那确实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我的本科学校是一所双非学校,社工专业不错,但社会学专业水平一般,社会学开设的很多课程都是清华、北大的博士生来兼任。当时我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游水平,前5名同学知道我要考研时,都表示惊讶,大家也不会想到我能以专业课第二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
备考阶段,由于基础薄弱,感觉整个阶段都是在预习,而不是复习,也就是那段时间我也慢慢感受到了社会学的魅力。我认为对于专业课的学生一定要把教材上的内容学会、吃透,的确很多理论非常晦涩难懂,可以试着用这些理论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从中慢慢体会理论的涵义。比如贝克的风险社会,潜在的、毫不自知的风险是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副产品,也让我们进入了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它历久弥新,用它解释现实中国也具有很强的解释价值。
关于研究方法的学习,我也建议大家把个人经验置身于理论知识中,假定就是要做某一项调研,如何开展进行,这样会更加直观地学到书中的内容。当时班上考北大的同学也有20多位,备考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一再跟大家沟通,“考试要分流,不要内部竞争”。不过其实也不存在严格的内部竞争,因为大家备考状态不同,放羊的人不少。最终结果不错,也有4、5位同学上榜。
无论是考研的同学、工作的同学,大家日后的方向迥异,但我想世上肯定没有固定的成长成功成材模式,没有人规定读研就高人一等,本科学历就抬不起头。只要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保持激情、保持好奇心,有目标,勤奋努力,大家都能收获自己的幸福与成就感。
工作后就越来越怀念校园生活。对于在校生而言,与其前途焦虑、工作焦虑,倒不如享受当下,多读书,多积累。工作后学到的是技能,而学校学的是知识,所以珍惜时光吧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