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社、科技日报、澎湃新闻等
2022 年 6 月 5 日 10 时 44 分许,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随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精准进入预定轨道,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按计划,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三号、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乘组 3 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于 12 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国家太空实验室即将建成
神舟十四号是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任务。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设计师杨宏此前介绍,中国空间站总体构型是 3 个舱段,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整体呈 T 字构型。其中天和核心舱已于 2021 年 4 月发射成功,问天、梦天实验舱将于 7 月、10 月分别发射,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中国空间站完全体。
中国空间站总体构型是3个舱段,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整体呈 T 字构型。本文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官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一院。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舱内可以部署 25 台科学实验柜,每台实验柜都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可以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配置了生命生态、生物技术和变重力科学等实验柜,能够支持开展多种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空间条件下的生长、发育、遗传、衰老等响应机理研究。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配置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燃烧科学、基础物理以及航天技术试验等多学科方向的实验柜,支持开展重力掩盖下的多相流与相变传热、基础燃烧过程、材料凝固机理等物质本质规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实验研究。同时,在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的基础上,将建立世界上第一套由氢钟、铷钟、光钟组成的空间冷原子钟组,构成在太空中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最高的时间频率系统,开展引力红移、精细结构常数测量等前沿的科学研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针对上述舱内科学实验机柜、舱外试验装置和巡天空间望远镜,在空间站建造阶段,共安排了近百项实验研究项目。后续转入常态化运营后,还将实施较大规模科学研究,预期将有力推动暗物质与暗能量、星系形成演化、物质本质规律、生命现象本质和人在太空的响应变化规律,以及地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为未来我国开展近地以远的载人空间探索提供深厚的科学和技术积累。
三名航天员出征
此次飞行乘组由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陈冬执行过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执行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蔡旭哲是首次飞行,3 名乘组航天员均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陈东、刘洋(从左至右)。来源:人民日报
陈冬,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指令长,1978 年 12 月出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 年 5 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6 年 10 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 12 月,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刘洋,1978 年 10 月出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 年 5 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2 年 6 月,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 10 月,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蔡旭哲,1976 年 5 月出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 年 5 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根据计划,陈冬、刘洋和蔡旭哲三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 6 个月,迎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行大小机械臂在轨验证、出舱活动和舱外载荷安装等建造工作,见证并推动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并转入在轨运营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在长达 6 个月的飞行中,航天员们将经历 9 种组合体构型,5 次交会对接,3 次分离撤离,2 次转位任务。他们将首次进驻问天舱和梦天舱两个实验舱来完成载人环境的建立。她表示,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要执行的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承上启下,意义非常重大,对他们来说非常艰巨。
黄伟芬还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航天员要首次利用气闸舱进行出舱活动。2 至 3 次的出舱活动计划,是首次利用问天实验舱的小机械臂进行出舱。后面还会用小臂和大臂的组合臂进行出舱活动。这些都是全新的状态,对航天员而言挑战很大。
值得期待的是,在神舟十四号在轨驻留期间,我国还将发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届时我国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将达到创纪录的 6 人。
来源: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6/04/c_1128713539.htm
https://mp.weixin.qq.com/s/KJXTSAtIYmZmbkrPYCNzdQ
https://mp.weixin.qq.com/s/RwFOR5QK4GfMCIT7IJjSUw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43051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