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圈中,导师与学生似乎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相爱相杀的两类群体,导师与学生似乎永远处于对立面:
导师:导师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科研型人才;
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把导师培养成院士。
导师:自己招的学生哭着也要带完;
学生:自己报的导师哭着也要读完。
导师:压榨、PUA学生;
学生:状告、更换导师。
导师:给学生改论文我差点享年35岁;
学生:给导师做课题我差点英年早逝。
导师心中的学生与实际中的学生似乎总是存在较大差距。
01
学术素养上
导师心中的学生:一个人既然能够考上博士并且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科研训练,尽管这个科研训练可能并不是系统的或者完整的,但是博士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比如在基础理论的掌握上进行论文写作或发表等。因此,我的博士生应该能够直接进入科研状态,而不是再进行最为基本的学术素养训练。
实际中的学生:虽然读了博士,但是这个博士可能是水上来的。当初考博只是看到别人考博随大流就考了,当初自己硕士期间并不致力于科研,在科研上并没有进行过正规的训练,当初之所以能够考上博士还不是靠着硕导推荐。因此最基本的学术素养并没有,读博士就是为了混学历的,基本的学术素养需要在博士阶段慢慢培养。
02
论文写作上
导师心中的学生:我的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应该具有基本的学术素养,熟知论文写作和发表的基本技巧并具有一定的论文写作能力,并能将导师布置的论文写作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实际中的学生:论文写作最基本的技巧浑然不知,甚至自己除了水了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外,从来没写过论文,论文选题、论文设计和参考文献等一窍不通,甚至语言表达都不通顺,标点符号运用的还不熟练。导师交代的论文写作任务是一推再推,任务完不成是常态,即使完成了也是一塌糊涂。
转眼间来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间。
导师心中的学生:6月份就要论文答辩了,论文应该早就写完改了好几稿了,就等着答辩了。
实际中的学生:啥,6月份要论文答辩?我初稿还没有完成。
导师心中的学生:明天就要答辩了,到现在还没有让我签字应该这次不参加了吧。
实际中的学生:答辩的前一个小时拿来找导师签字。看架势仿佛在说:谁都别想拦着我毕业!
03
科研能力上
导师心中的学生:我的学生在科研能力上应该是比较突出的,科研上能够成为我的得力助手。并且能够独立开展实验和科学研究,能够独立撰写论文并顺利发表,在论文写作和发表上能够达到学校最基本的毕业要求。
实际中的学生:科研能力差,实验没进展,论文没写完,发表频拒稿,延毕成必然。
04
组会汇报上
导师心中的学生:又到了一周一汇报的时候,过去的一周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应该都完成了,又是收获的一周,上一周做了什么和下一周的计划应该都做好了。
实际中的学生:这一周吃了XXX,跟基友去了XXX玩了一圈,吃喝玩乐岂不乐哉,然而学术上却毫无进展,导师布置的任务忘到了九霄云外,甚至导师布置的什么任务都不清楚,下一周做什么还不知道。
05
时间付出上
导师心中的学生:我的学生在学术上应该是勤奋的,应该每天至少6小时的实验,2小时直接与科研相关的阅读。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必须花足够多的时间去听各个领域的学术讲座,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批判性科研的基础。
实际中的学生:把科研作为一种负担,每天想着怎么能够摸鱼。有的人压根把时间精力用在了别处;有的人虽然看似每天的时间也都耗上了,但是实际上效率极低,文献也没读多少,实验也没做多少,到头来白忙一场。
06
科研精神上
导师心中的学生:我的学生应该具有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和愈挫愈勇的精神。学术与科研之路本来就十分艰辛,学习过程也会遇上诸多难题和挑战,没有一个科研项目是迅速出成果的,没有一个科学话题是一天可以探索出来的,没有一篇文章是迅速发表的。无论怎样我的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十分的热情。
实际中的学生:科研太难了,我选择“躺平”。
07
师生交流上
导师心中的学生:我的学生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生活上遇到问题都应该主动和我交流。尤其是在学术上,应该经常来我办公室找我讨论问题、交流学术心得。
实际中的学生:从来不会主动去找导师讨论问题,甚至对找导师有种莫名的抗拒,能躲则躲,能拖则拖。
08
学习态度上
导师心中的学生:我的学生不管科研做的好不好起码要态度端正,不要我一安排任务就抱怨有难度不能完成,不要我给的论文修改建议你一字不改,做的好或者不好可能在于你的能力,但更可能在于你的态度。
实际中的学生:学习太难了,早已经没有考研考博的劲头了。
09
个人品质上
导师心中的学生:我的学生应该诚实守信,信守自己曾经对我许下的承诺,比如博士招生时信誓旦旦地说要跟着为师好好搞科研、做学术,而不应该我把你招进来你转头就忘了。
实际中的学生:我只想混个学历,科研太难了不适合我。
10
就业选择上
导师心中的学生:博士生应该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科研产出上,为以后的科研道路铺好基石。
实际中的学生:我们只是想提高学历,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有些人毕业后不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自己创业或者是考取公务员进入体制内抑或是对未来还没有清晰的规划,现在博士生“逃离科研圈”的例子比比皆是。
结语
在现实中,我们常把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做成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其实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也是正常而纯洁的关系,导师和学生如果能达成这种关系也不错。此外,导师的确有培养学生成才的任务,但实际情况并不能保证每位导师都有培养所有学生成才的能力,或者导师自身也存在很多的不足,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学生心中的导师和实际中的导师不相匹配的问题。
转自:科技学术写作
文章来源于投必得学术 ,作者糖醋小排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