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青任院长!地方强校,成立新学院
2022/5/16 10:41:07 阅读:395 发布者:
日前,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正式运行,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嵇春艳目前兼任海洋学院院长。
据中国自然资源报报道,从2022年开始,海洋学院新增的“海洋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将招收首批学生,年内海洋学院5个本科专业、3个硕博士点的在校生总人数预计达到1300人,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约为3∶1。
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海洋学院院长嵇春艳介绍,该校海洋学院目前拥有水声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水声工程、海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5个本科专业,拟新增海洋机器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等专业。海洋学院的成立,将形成校内海洋科研人才、特色专业、学科方向、海洋类实验室等资源集聚。
据介绍,依托与海鹰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海洋领域企业科研合作基础,江苏科技大学携手企业共建“蓝色”人才实习实践基地,着手推进全景式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学校强化科研反哺教学理念,聚焦课程、教材、案例库等精品教学资源建设,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特色实验装置和教学案例。依托省级高水平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努力打造国际化、行业化“双师型”导师队伍,促进海洋技术发展、产业变革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校企联动、学做结合、工学交替”的长效育人机制。
在海洋学院的探索实践中,学校瞄准打造“海洋信息工程师”的摇篮,按照新工科要求,重构海洋特色课程体系。依托现代优化理论及应用教学、电子信息综合实践教学等5个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思政建设;依托7个科研团队,开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培养。
聚焦海洋装备研发关键技术,学校将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积极培养海洋类紧缺型高层次创新人才,进一步彰显海洋特色;系统构建以海洋信息、海洋新能源开发为特色的海洋技术与工程学科体系,做强水声工程学科方向,聚焦深远海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空间利用技术、极地深海前沿理论及装备设计技术等研究领域,提升海工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信息感知、海洋产业经济等方面,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作用的创新成果,提高学校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周南平表示,建设具有特色的研究教学型海洋学院,是做强、做实学校海洋特色的重要举措。学校将坚持面向未来、交叉融合、科教结合、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做强水声工程博士点学科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做出特色,做优海洋技术与工程学科,发展海洋信息工程等新兴专业,构建海洋特色学科与专业交叉融合平台,助力船海学科群进入一流学科。
嵇春艳简历
嵇春艳,女,黑龙江甘南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9月至1998年6月在青岛海洋大学(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本科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9月至2003年6月在中国海洋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到江苏科技大学工作,2006年9月至2011年7月任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系副主任,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任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2014年8月至2018年9月任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2018年9月任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2018年12月起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特性分析和结构安全评估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基金项目6项,英国皇家学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资助项目(牛顿高级学者基金)1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工信部与财政部联合重大专项项目、海军十三五预研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研发的浮式防波堤技术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岛礁浮式防波堤设计技术及相关防浪消波机理方面的空白;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00余篇,被SCI检索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1部。
先后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2),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5),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1),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2)。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和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是江苏省三八红旗手,镇江市人民奖章、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担任国际船舶与海洋结构大会(ISSC)委员会委员、船舶力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在国内外有着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转自:学术桥Acabridge 2022-05-15 18:24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江苏科技大学、软科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