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1919梅兰芳访日公演:中国戏剧的一次转向

2022/5/10 15:35:33  阅读:245 发布者:

所评图书:

书名:《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

作者:(美)田民

译者:何恬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2

1919年、1924年,梅兰芳两次访日公演。

梅兰芳出生于1894年,1913年已经是京城名角儿。梅兰芳的这两次出访公演,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举办的。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一衣带水,有着非常密切的文化联系。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就挤入了侵略中国的列强行列,而日本国内明治维新后也极力追捧欧美制度、思想和文化。但日本文化毕竟曾长期植根于中国文化,所以20世纪初,中国文化在日本很有市场。

另一方面,1915年日本政府强迫袁世凯政府签署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要求收回胶东半岛主权的声音,将德国在该半岛的特权让渡给日本,引发中国国内的强烈抗议。

1919年的访日公演也因此在当时的国内引发强烈争议。新出版的《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一书谈到,部分支持者认为梅兰芳的演出有助于提升中国戏剧地位,并通过中国戏剧传播中国文明和文化。

这种判断并非毫无依据。日本政要、商界人士和文化名流对于梅兰芳的追捧,并不亚于梅兰芳在上海、北京等地的中国粉丝的狂热。所以,梅兰芳启程前,戏剧界为其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会,并明确宣示,中国戏曲、京剧代表了国粹,梅先生的出访既是向异邦传播中国艺术的壮举,也是为了考察彼邦艺术以资国内戏剧界参考。

梅兰芳抵日后,时任日本首相原敬率领内阁成员还有各国驻日大使,出席了中国驻日使馆为梅兰芳举办的酒会。这一规格可谓前所未有。梅兰芳的“铁粉”齐如山将之视为国家的面子。

但数千名留日中国学生当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梅兰芳也一度打算取消191957日在东京帝国剧场的演出。最终演出如期举行。

梅兰芳1919年、1924年的两次访日演出,在日本受到类似于中国国内的热情反响。日本主流媒体均未缺席报道。19195月,在结束东京的演出后,梅兰芳又到大阪、神户分别演出了两天、三天。很多日本观众其实并没有听懂唱腔内容,却被梅兰芳诠释的角色而深深感动,有的人不禁泪流满面。梅兰芳“精美的舞蹈动作便深深地刻在了日本观众的脑海里。观众们认为这些动作太微妙了、太引人入胜了……所有的观众都将目光集中在梅兰芳的优美舞蹈上。他的每一个步伐,每一个转身,每一个手势,都与中国音乐的独特节奏完全同步。看着他的千金一笑,观众的魂儿就飞上了天”。192410-11月,梅兰芳又在日本多次演出。

《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书中介绍谈到,梅兰芳的团队在当时意识到在海外推介中国戏剧,不能仅仅展现梅兰芳的独特剧目,而应当拿出中国精髓的国剧作为主推,包括京剧《御碑亭》、昆剧《游园惊梦》等。而这恰恰产生了强烈的对照反差。

梅兰芳青年时代,热衷戏曲创新,出演了不少当代社会题材的新戏,其中包括妓女受压迫剥削的题材《孽海波澜》、妇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故事《邓霞姑》、讽刺迷信的题材《童女斩蛇》等。据梅兰芳的回忆录里描写,他与同伴合作时装新戏时会首先致力于研究人物角色,包括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和个人心理的形成发展等方面;然后一改传统戏曲的程式化戏装,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时代背景来设计服装;再引入写实主义的布景和场景,采用写实的身段动作来取代过去的程式化表演,生活化的念白变多了,唱腔变少了。在日本,戏剧界同一时代也在引入西方戏剧理念和手法,以写实主义为先导进行变革。

也就是说,梅兰芳呈现给日本观众的,其实是传统风格的中国戏曲(包括京剧、昆剧等)。这无疑让日本观众耳目一新。日本观众此前已经习惯了现代日本戏剧的表现方式,而梅兰芳的现场演出则展现了传统感。

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认为,中国的昆剧层次要高于京剧,更加美丽更加高雅,认为梅兰芳为昆剧复兴作出了很大贡献;昆剧、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已经早早地超越了模仿现实事物的阶段而进入了歌剧阶段,但日本戏剧还没有歌剧化。内藤湖南的学生神田喜一郎也明确指出,梅兰芳演出的中国戏剧是最为卓越的象征主义艺术,而西化的日本现代戏剧无论在哪个艺术维度上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日本当时最为著名的歌舞伎演员守田勘弥就高度赞赏作为亚洲艺术代表的梅兰芳艺术,在梅兰芳1919年和1924年访日公演时,都陪伴同台献艺。1926年,守田勘弥率剧团到北京演出,也与梅兰芳同台。守田勘弥认为,日本人只崇拜欧美的东西,连带着对日本文化的东西也吹毛求疵,如果没有模仿欧美的内容,就很难流行,而梅兰芳艺术则证明,亚洲艺术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需要模仿欧美。

梅兰芳访日期间与日本戏剧同行的交流,确实也获益颇多。他意识到日本戏剧注重布景使用,以及演员复杂精致的面部表情技巧;相较而言,当时的中国戏剧更注重听而不是看,京剧在布景、服装设计、面部表情技巧方面也缺乏进展——但反过来看,如果京剧、昆剧继续朝着西化的方向发展,也顶多发展为日本现代戏剧的形态,陷入两头尴尬的境地。两次访日相隔5年,梅兰芳最终改变了自己对于戏曲创新的理解,不再尝试时装新戏,也减少了古装新戏的排演,更加注重致力于对昆剧、京剧传统(包括形式和内容)的传承。

来源:学术星球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