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诺贝尔化学奖的“祖师爷”——李比希

2022/3/29 15:01:45  阅读:2240 发布者:chichi77

话说上期,我们讲到“有机化学先锋”维勒先生,小编颇为“有意地”未深入提及这样一个人,同为“有机化学创始人”,还是世界上最伟大的100位科学家之一,维勒的“好基友”——德国著名化学家,尤斯蒂斯·冯·李比希Justus Freiherr von Liebig

说起来,维勒和李比希二人之间的友谊,绝对是科学史上的一段趣话,他俩在一起的状态,大概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吧。不过,最有意思的点在于,他们天南地北相差甚远的“两极”性情:狮子座的维勒温柔平和、仁厚谦逊、耐心又内敛,金牛座的李比希热情勇敢、自信爽朗、有牺牲精神……完全是冰与火“之恋”,而且就连星座都像是互换了一样。

 

维勒如此形容他们的友谊:“如果李比希不在的话,我恐怕连一半的工作都难以完成。”

李比希在自传中也曾说道:"我有个大好运气,即得到一位气味相投的和目的相似的朋友。过了这么多年,我现在和这位朋友仍然以最大的热情相结合……我们毫无嫉妒,手携手地努力向前,当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另一个人则早已作好了准备,我们两个人犹如一个人似的。"

 

怀着对科学共同的执着与热爱,44年间,二人密切合作,相得益彰,合作谱写了化学史上精彩的二重奏,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可谓是德国乃至世界化学界的中坚力量。

 

~咱一起看看这位牛人李比希的故事。

   为化学而生   

1803512日,李比希出生于德国中西部城市-达姆施塔特Darnistadt,一个经营药物、染料及化学试剂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还算富裕。孩童时代就随父亲制造过一些简单的家庭药物和涂料,还当过药剂师的徒弟。

彼时小李一直对德国学校那套公式化的陈旧教育感到乏味,对科学情有独钟,偏爱阅读化学书籍并尝试动手做各种化学试验——比如在后厨开辟了一小块场所改造成自己专属的实验室。哈哈,打造实验室真是各位化学家们大小的共性呢。

 

要知道,那会儿的德国啊,化学学科的地位可说是要多低有多低,从事化学相关工作的,都是些底层工人、小生意人之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也最不被重视。真正贵族子弟选择学习进修的通常都是文科,理科往往都是职业化(不如说是“僵化”)的教学,给工农子弟学的。

这倒是让酷爱文科的小编有点点心动呢,不过细想一下,即便穿越回去咱好像也不是贵族

不过相比之前咱们说到的其他科学家父亲们,李比希的老爸可开明多了,人家超支持儿子的!

 

中学时期,小李,成绩差到只能退学,他的老师还这么损过他:你是一头羊,你连当一个药铺学生都不行。要不要这么直接啊老师~虽然后来,李比希在黑彭海姆的药铺当学徒时,还真因为做实验发生爆炸而被开除了。这玩意儿纯属巧合并且太正常了好吗,貌似他当时想制作鞭炮来着,咱就说,不炸几回咋能成功嘛。

 

就这样,李爸爸都没怪罪儿子,听说还夸他有胆量来着,果然是爸爸的真·好大儿!然后,李爸把14岁的儿子介绍进波恩大学,让他专心学习最爱的化学,咱们的小李在这儿待的那可是如鱼得水,在化学上的天赋异禀藏也藏不住。之前“玩”鞭炮时对醋酸汞(二价)做了些研究,引起德国科学界泰斗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关注和肯定,后来就被推荐,担任了法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瑟夫·路易斯·盖·吕萨克的试验助手。

 

看看!论有一个好爸爸的重要性,还是不要随意压抑孩子的天性嘛~

 

1821年,小李跟随导师来到埃尔朗根大学,写下了他的博士论文《关于矿物化学与植物化学间的关系》,大伙看这个时间点,他才18岁啊!博士论文啊!呐,顺理成章地,第二年小李就毕业了,这个年轻人在辉煌的1822年,不止化学博士,哲学博士学位也一并到手了。(收下我的膝盖,大佬!)

   因科学而荣   

提问:李比希?有多牛啊?

 

老实讲小编之前也“无言以对”,但如果我回答你:最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60人里,有42位是他的学生,或者是他学生的学生!是不是更“无言以对”啦?不吹不黑,人家可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化学教育家啊!

 

快快拜见“祖师爷”好伐~

1824年,在洪堡的引荐下,21岁的小李任吉森大学特殊化学和药学教授。在“吉大”的那些年,李比希会拿出自己的薪水购买仪器和药物,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做实验,他的这种“实验教学法”深受欢迎并很快流传至欧洲各国,诸多国外学生慕名而来。后来,李比希“如愿以偿”地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性质的大学化学实验室——吉森大学化学实验室,这标志着现代实验组织和教育相结合的开端。

 

小李还提出了定量测定有机物中碳和氢元素含量的一种分析法,能够在同一样品中进行碳氢分析,且对仪器装置稍加改装后,即能连续检测其他元素,分析的准确度误差不超过0.2%。这就是今天化学实验中,经常被使用的“李比希法”,也即“李比希燃烧法”。

 

这一年,李比希还完成了一系列雷酸化合物的研究,同时期,维勒正在研究氰化物,他二人撰写的相关文章都在吕萨克主编的杂志上发表。

 

吕萨克指出这两类不同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同分异构体”这个名词就这样诞生了,这也是李比希与维勒成为终生密友的重要契机。

 

在有机化学领域:

小李(独自)发明和改进了有机分析的方法,准确地分析过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合成过氯仿(CHC13)、三氯乙醛(CCI3CHO)和多种有机酸;

与维勒(合作)提出化合物基团的概念以及多元酸的理论,共同研究了包括安息香酸即苯甲酸、尿酸、密石酸等物质,编辑了对化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化学辞典——《李比希化学年典》,共同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

 

这俩好基友就像他们发现的“同素异构体”一样,共同怼以维勒恩师贝采尼乌斯为代表的老旧思想,共同搞科研,共同过日子……哈哈哈确有此事,维勒在妻子去世后,就跑去和李比希“同居”啦。

除了化学方面,日常生活里大家耳熟能详的很多东西,也出自“斜杠青年”李比希之手,比如:调味品的前身“浓缩肉汁”、奶粉的前身各种婴幼食品、烤面包用的发酵粉、镀银的镜子等。

 

另外,“肥料工业之父”的名号也不是白叫的。

 

在那些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落后的年月里,人类无数次面临着饥饿的威胁,粮食短缺问题极为严峻且始终存在。

 

小编想,充满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才是一个科学家真正伟大的品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比希着手研究农业——他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他和学生研制的肥料磷酸钙,迄今为止仍然是全世界使用最多的磷肥。化肥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对于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李比希绝对是农业化学领域的奠基人,又怎能不被载入史册呢。为纪念他,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于2006年特设李比希奖Von Liebig Award(4年评选一次,仅颁给一位科学家),表彰科学家在土壤科学应用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上个月咱们国家的朱永官院士刚获奖,快奔走相告啊(开心))

 

TIP

“李比希三大学说”——“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归还律学说”、“最小养分定律”。

细数李比希的后半生:

1840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842年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

1845年被授予男爵封号;

1852年任慕尼黑大学教授,成为多国科学研究组织的通讯成员,并获诸多荣誉、徽章;

1859年担任巴伐利亚科学院主席;

1870年被授予慕尼黑名誉市民称号;

……

1873418日,逝世于慕尼黑,德国多个城市为他树立了纪念碑。

18 岁,开始写博士论文;21岁,成为大学教授;24 岁,全欧洲各著名的大学纷纷抛橄榄枝给他……年少成名,荣誉一生,敢于和传统抗争,善于用智慧创新,去发散、去改良、去建造,更新、更广阔、更无垠的化学、农业世界。

他将试验引入自然科学教学,改善了化学中的分析方法,使得化学成为一门精准的现代学科;

他发表多部改善农业操作的书籍,被翻译成34种语言广为传播。

 

李比希用尽这70载岁月,开创了现代有机化学的光辉历程,用化学思想影响生物学,他的愿景,正是要以化学为动物生理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服务。他为此努力一生,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和好友维勒的伟大友谊,以及科研奉献更是给后人做了最好的表率!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