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佳文推荐】中国各省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碳强度

2024/1/26 9:01:28  阅读:67 发布者:

摘要

本文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对碳强度的影响,以探讨可能导致中国碳强度下降的因素。结果表明,碳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和省际空间异质性。虽然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有利于降低碳强度,但在中国,技术进步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效率变化是技术进步降低碳强度的主导因素,但由于碳排放的反弹效应,技术变化的效果并不显著。技术变革本身虽然不能直接降低碳强度,但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来间接降低碳强度。城市化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都会增加碳强度,但外商直接投资与碳强度的关系并不显著。基于这些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进一步为中国政府降低碳强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研究背景及目的

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三次气候评估报告以来,气候变暖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议题。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工业化和持续的城市化推动了能源消费的长期攀升,这使得世界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中国的碳排放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上。国际能源机构(IEA) 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62亿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因此,当今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在世界碳减排负担中承担更大的份额。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贫困现象普遍,社会福利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都要求中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欧美国家(绝对减少碳排放量)所使用的碳减排方法并不因此而适用,因为中国的碳减排方法是相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方法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于2009年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20年将碳强度相对于2005年降低40%~45%,并将碳强度作为一项坚定的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十二五"规划(2011-2015)中,中国承诺到2015年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下降17%。截至2015年底,中国的碳强度相对于这些水平已经降低了20%,从而超过了预期。在此基础上,"十三五"规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1)驱动中国碳强度下降的因素有哪些? (2)哪些因素在降低碳强度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寻求减少中国碳排放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对碳强度的影响,以期为碳减排提供政策建议,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可持续方案。

现有文献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对碳强度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较少,也并不总是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进行细分,因此无法探究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对碳强度的潜在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产业结构调整分为升级和优化两部分,并利用DEA-Malmquist方法将技术进步分解为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紧接着将这些因素纳入同一框架,分析它们对碳强度的影响。采用包含地理距离和前因变量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同时考虑了空间效应和动态效应,更符合现实情况,结果将更加准确可靠。

研究结果

1Moran ' s I指数显著为正,表明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意味着碳强度相似的省份具有空间集聚效应。1998-2014年碳强度的Moran ' s I指数有所上升,表明中国碳强度在省级层面的集聚程度有所加强,碳强度相近的省份在空间分布上更趋于集聚。从LISA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类型的分布基本稳定,说明中国碳强度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的特征。1998-2014年,高-高集聚的省份逐渐减少,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陕西、宁夏和甘肃。1998-2014年低-低集聚的省份逐渐增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份。1998-2014年高-低集聚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河北省、辽宁省和吉林省。这说明这些省份的碳排放强度较高,而相邻省份的碳排放强度较低,说明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1998-2014年低-高集聚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和湖南。虽然这些省份的碳强度较低,但由于相邻省份的经济发展方式更为集约,因此相邻省份的碳强度较高。

2)省域碳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还存在空间异质性。说明地理距离和空间效应都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重要因素。省份碳强度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是因为地区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相关性。二氧化碳的空间流动也导致了省域间碳强度既存在空间相关性又存在空间依赖性,从而说明相邻省域碳强度的变化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本省域的碳强度。在考虑地理距离和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可以部分修正普通动态面板模型的误差,从而使估计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对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碳强度的一阶滞后项系数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强为正,表明省域碳强度具有显著动态效应。这主要是因为能源的投入和产出是连续动态的经济系统的一部分。以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表征的前期能源投入和累计能源投入总量,会对当期和后续时期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3)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化的系数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但技术变化的系数不显著。这表明技术进步有利于碳强度的降低。在技术进步降低碳强度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效率变化。效率变化通过二次创新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系统。它可以缩小经济系统与技术前沿之间的距离,不断提高经济系统的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推动二次创新更好地应用于生产活动。因此,效率变化可以有效提高可利用能源的利用率,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回弹效应的均值为68.44%,说明技术进步能够产生显著的碳排放回弹效应。因此,技术进步带来的节能效应和碳减排效应会被资本深化和产出增长带来的新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边界所侵蚀。这降低了技术进步对碳强度影响的显著性。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叉项、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交叉项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技术进步本身虽然不能直接降低碳强度,但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间接降低碳强度,这是由于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碳强度的间接降低。技术进步可以促进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它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设备和技术的改造、升级和更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对比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系数,发现在中国降低碳强度的过程中,虽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有利于降低碳强度,但起作用较大的是技术进步。进一步地,在技术进步降低碳强度的过程中,效率变化对碳强度的降低起主要作用,而技术变化的作用并不显著。

研究启示

本研究发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碳减排,且在降低碳强度的过程中,技术进步的作用更大。因此应继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发展服务业、低碳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淘汰制造业落后(低效)产能,促进不同产业之间更加协调的发展。

初审:王朝勇

审核:徐彩瑶

排版编辑:王   

文献推荐人:王   

参考文献:Cheng Z , Li L , Liu J .Industrial structure, technical progress and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s provinces.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7, 81(pt.2):2935-2946.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对文章的理解,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数字生态与绿色发展学术团队】Industrial structure, technical progress and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s provinces.pdf

来源:数字生态与绿色发展学术团队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