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公众号:东方1978
在世界文学的版图里,有哪些英国的文本进入到中国呢?莎士比亚的作品没有进来,但莎士比亚的故事进来了,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Tales of Shakespeare)是一本给小朋友看的书,林纾把它译了出来。英国侵略中国的时候,大量的货物是通过轮船从英国利物浦或英国其他的港口经过中东、印度来到中国的,第一站是香港,然后是上海。随着货物一起进来的还有大量图书,包括英国的杂志等,一部分是比较通俗的读物,还有一些知名的作品。那时候西方的文学经典进入中国的基本上是通俗类,19世纪末比较精英的文学和文艺腔的东西后来在五四时期才传入中国,譬如王尔德、康拉德(Conrad)等人的作品。尽管这些人当时已经开始写作了,也已经出了书了,但林纾不知道,也没有其他人翻译过。康拉德是后来老舍发现的,王尔德更是后来田汉介绍进来的。所以当时最有名的作家是谁呢?有一位叫哈葛德(Rider Haggard),目前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了,林纾翻译最多的就是哈葛德的作品。这个人是非常大英帝国主义的、非常殖民主义的一个人,可是林纾翻译得最多,他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殖民主义的作家的作品,而不选反殖民主义的作品呢?英国不是没有,也有很多,比如康拉德的东西。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林纾翻译了哈葛德的作品之后,才发现原来英国有更好的作家,包括狄更斯,因此,他又翻译了狄更斯的作品,只翻译了5本小说,哈葛德的作品他翻译了23本。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50年,差不多从1850年到1900年吧,50年里面狄更斯是最有名的作家,名气大过所有的人,哈葛德虽然很流行很畅销,可是在英国的精英分子里面评价并不高。
《林纾与哈葛德——翻译的文化政治》抽印本书影
我最近把研究哈葛德的成果出成了一本小册子,叫作《林纾与哈葛德——翻译的文化政治》,这里面牵涉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现在大家研究后殖民理论最有兴趣的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路线是什么。“文化侵略”是很厉害的字眼,我们换用一个中性的名词——英国的商务活动。这个路线是怎么过来的?换言之,英国的商务活动里面流传变成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文本的流传,怎么从原来的地方进入一个新的地方,从一个文化进入另外一个文化?在晚清的语境里面,流传走的是殖民主义的路线,是通过英国殖民主义从东印度公司的轮船传递的,譬如说贩卖鸦片,后来不卖鸦片了,运来了英国的书。最近有不少印度学者在研究,印度的读者当时读的是英国什么样的文学?研究结果跟中国差不多,发现哈葛德的作品也是名列前茅。这些书是怎么来的呢?英国殖民主义者把这些书带到印度,放在图书馆里面,很多印度人在图书馆里面看到的。他们最喜欢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哈葛德,一个就是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这两个人也是林纾很喜欢的,也是我今天要讲的主要的题目。
哈葛德和司各特两个人作品的基本内容都是探险、冒险,是尚武的、打斗的,也有言情的。言情小说在印度的影响要比中国大,因为有印度的学者专门研究维多利亚言情小说对整个一代印度人的影响,可是在中国,到目前为止只有台湾一两位学者在研究相似的内容。哈葛德的言情小说在中国的接受程度到底如何?据我所知,在中国并没有多少人看。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中国言情小说的传统非常深厚,哈葛德的言情小说进来之后比不上中国原来的言情小说,比方说《红楼梦》。可是在探险、打斗、尚武等内容方面,哈葛德和司各特的作品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难道中国就没有打斗、尚武类的文学作品吗?当然有,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有多少打斗的场面?我最喜欢的就是《项羽本纪》,每次读都有新意,那里面多少次战争,多少个英雄,更不要说《史记》里的《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也是各种打斗场面。英雄在中国早期古典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是到了宋明以后,在中国的文学版图里对英雄的描写少于对文人的描写,或者说少于对儒家文人的描写。“三言”里面几乎没有打斗场面,唐传奇还有一点,如《虬髯客》里的英雄,“三言”里面基本上是对市井人物的生活描写,饮食男女很多,神仙鬼怪也有,唯独少了打斗场面。
西方的中古文学到了18、19世纪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就是西方史诗的传统。中国不是没有史诗,有,可是跟西方很不一样。西方史诗的传统是以打斗开始的,不只是荷马的史诗,还有冰岛的史诗,里面简直是血淋淋的,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荷马的史诗在中国,林纾没有介绍过,后来有人介绍了,一个是《奥德赛》,是探险类的;另一个是《伊利亚特》,后来拍成电影叫《特洛伊》,内容从头到尾都是打斗。一位叫作阿喀琉斯(Achilles)的英雄跟随希腊舰队到了现在的土耳其附近小亚细亚西北的特洛伊城的时候,生气了,这一气就把这个史诗带出来了。这位英雄我认为是项羽式的,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那种人物,他的结局一定是死。因为英雄的悲剧形象就是通过命运的悲剧展现的,不然不能够成为英雄,所以明明知道结局是死,可是为了身后的荣誉,他要死。
这和中国的三不朽思想很不一样,中国的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当年的“立功”还可以有武功,后来没有了,基本以“立言”为主,所以留下的文字很多。英雄的传统,比如圆桌武士、亚瑟王等在西方一路流传下来,传到中古以后,特别是在英国,就和神话一起,产生了所谓的“骑士精神”。为什么英国有骑士精神呢?是因为骑士是贵族的一个很重要的阶级,英国的民主是由这些贵族和国王分庭抗礼经过几世纪争取出来的,所以骑士精神在英国非常重要。而把骑士精神用通俗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就是司各特。司各特来历不凡,我曾经在台湾问过英文系的老师有没有人做司各特研究。但很遗憾没有,美国大概也很少了,现在大家都以为司各特只不过是一个二流作家而已。18世纪最有名的文学作家是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被搬上电影屏幕多次,谁还会拍司各特最有名的小说《艾凡赫》(Ivanhoe), 也没有人知道了。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影就是《艾凡赫》。小学五年级,在新竹,我跑到一个大戏院里面去看,当时好大的广告牌,进去看了一场。后来我每次想起那个场面就兴奋得不得了,英雄骑着马,拿着一支很长的枪戈和一个盾牌往前冲,对方也是骑着马,两个人打了起来,一个人跌下马来,经过几次决斗,胜利的人拿了一个花圈献给他的美人,这就是骑士精神。
《艾凡赫》书影
中国没有骑士精神,中国表现的是另外一种,在中国的武侠小说里,骑士变成中国的侠客,讲义气,那个“义”变成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西方骑士精神讲所谓的节操(honor),或者荣誉,而中国讲的是“义”,最高的荣誉是由义气表现出来的。武侠小说到了清朝,除了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之外,还有《七侠五义》《小五义》等,可是在文学上的造诣都不够高。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书影
这就产生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西方文学经典经由一种通俗的道路翻译到中国来的时候,和中国文化接轨的并不是通俗文学,而是经过林纾改编或者翻译之后,变成中国的高级或者说高调的文学,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通俗文学和中国的精英文学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够把林纾翻译的东西定义为“通俗小说”,因为精英和通俗的意义没有了,或者说那个界限被打破了,这就是陈建华教授研究的领域了。其实在民国初年,通俗文学和精英文学一样重要,但是慢慢地就很难讲清楚什么是通俗,什么是精英了。因此林纾的地位就非常的重要,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他翻译哈葛德,后来翻译司各特,都煞费苦心,哈葛德的文章容易翻译,司各特的文章不大容易翻译。
电影《艾凡赫》中的泰勒
今天的讨论以司各特为主,《艾凡赫》这本英文小说目前还可以买到纸质版,各位可以把前面三页读一读,很难读懂,太啰唆了。司各特在第一页介绍了英国的历史,用了一些啰唆的文字,他在特意模仿古英文,跟现在的英文差别很大。这些文字对于当时的翻译者,包括林纾的口译有什么影响呢?他们是怎么接受的呢?我们不知道,现在只能够从林纾的译笔里面看出来,这三页完全变成了林纾式的古文,重要的意义全部抓到,关于景色的描写超过司各特,可是英国的历史被简化了。英国的历史是非常复杂的,哪个国王传位给哪个国王,等等,他是搞不清楚的,我们现在也搞不清楚。可是我们可以窥测到为什么这本小说在那个时候那么受欢迎,从通俗的层面来讲,所有人喜欢通俗文学的一个原因就是打斗,他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而且情节紧凑。像这一类的作品,我们不能够称之为小说,应该称之为romance,我把它翻译成“传奇”。比如《艾凡赫》,司各特在小说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一个历史传奇(A historical romance),我在这篇还没有出版的文章里面把它定位为历史演义,因为中国最接近西方的romance的文类应该是演义,特别是跟历史有关的。如果演义是能够带进来的话,就大有文章可做了。为什么呢?《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到现在还有九十多集的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不然就不会有九十多集的《三国演义》,因为《三国志》就没有什么好看的,里面的诸葛亮没那么厉害。演义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是中国小说的前身。历史演义到后来越来越发达,几乎到了涵盖小说的层面。晚清林纾的时代,演义很明显地就进到了他所翻译的小说里,所以这个接壤、接轨或者说接枝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程序,只有像我这种闲人才肯花很多功夫去找其中的来龙去脉。
除了前面三页之外,司各特是怎么交代这个故事的呢?故事非常值得一读,主要人物据林纾说不超过15个,不像《水浒传》有一百零八将。情节也非常紧凑,都是各位熟悉的模式,武侠小说或者是好莱坞的电影,一定是英雄救美。中国的传统是,才子也好,英雄也好,一定要有两个女人爱他,或者更多。现在新式的恋爱是几个男人追求一个女人,以前是一个男人有很多女人仰慕他,于是就妻妾成群了。这个故事也是这样,有两个女人爱男主角艾凡赫,一个是贵族,与他同一族的贵族,另外一个是犹太女人,于是艾凡赫徘徊在这两个女人之间,各位猜一猜最后他和哪一个女人结婚了?当然是贵族。很多英国的读者很失望,说应该跟那个犹太女郎结婚,我当时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也非常失望。因为演犹太女郎的是鼎鼎大名的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而饰演贵族的琼·芳登(Joan Fontaine)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她的锋芒完全被伊丽莎白·泰勒盖住了。故事是英雄救美的俗套,然后就是英雄之间的比武,这就牵涉到英国的中古传统,就是我刚刚讲的荣誉(honor)的问题,两个人比武要遵守规则,才能达到个人的荣誉。既然是英国的骑士阶级,一定要遵守它的规则。这个规则现在看起来非常可笑,就是后来犹太女郎被诬告,被认为是巫妇,要把她像圣女贞德一样烧死的时候,艾凡赫突然说我愿意为这位女郎挑战,让上帝来决定她是否清白,于是另外一位也喜欢这个女郎的男士就和他对垒,结果那个人死掉了,死前才说我也爱这个犹太女郎。这情节有点现代意味,是两男一女的套路。
这个时候林纾就觉得很奇怪,这在中国是难以理解的,因为中国的侠客小说里面没有男人为女人而死的。金庸小说里恐怕也没有。而艾凡赫为了一个跟他没有关系的犹太女郎,为了她的清白跟别人决斗。西洋歌剧也有类似的情节,比如我最喜欢看的瓦格纳歌剧《罗恩戈林》(Lohengrin),最后那个女的快要死的时候,罗恩戈林骑了白天鹅进来,为她决斗,一下子就把对方打死了。西方的传统是从同一个骑士精神引申进来的。这种精神传到晚清的林纾语境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我刚刚所说的中国通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了,已经不是痴男怨女,不是英雄救美的问题了,是牵涉到整个英国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这里我们就看到,林纾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见解,完全植根于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足点。
本文节选自《李欧梵文学课: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李欧梵教授多年世界文学研究的积淀,分别以林纾、鲁迅、施蛰存和张爱玲为主题,共四个篇章,从“世界文学”视野中对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审视,从文化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加以关照,解读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带来一场特别的文学盛宴。
作者简介
李欧梵,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评论员。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哈佛大学荣休教授,香港人文学院创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美国汉学界屈指可数的重量级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包括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在内的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代表作品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等。
目录
总序
第一讲 晚清跨文化翻译:从林纾个案窥测帝末制文化心态
第二讲 反思鲁迅:含传统转折的现代主义
第三讲 怪诞与着魅:重探施蛰存的小说世界
第四讲 背叛离散或回归:张爱玲的双语小说
跋
转自:“再建巴别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