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汪亭友 孔维: 深刻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及其时代意蕴

2024/1/15 16:26:35  阅读:78 发布者: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着眼世界稳定繁荣和人民幸福安康,根植人类历史实践和时代进步潮流而提出的重大命题,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据、成熟的时代条件、迫切的现实需要和广博的观念基础。从理论、时代、现实、观念的维度,全面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内涵,深入阐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意蕴,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精神实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指出,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再次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着眼世界稳定繁荣和人民幸福安康,植根人类历史实践和时代进步潮流提出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立意高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从理论、时代、现实、观念的维度,全面阐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内涵,深刻揭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意蕴,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精神实质,有助于我们坚定信念,排除干扰,一如既往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美好新世界。

一、从理论和时代的维度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

1.全人类的共同需求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根据

一个重大命题的提出,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支撑,否则立不住、走不远。深刻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必须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把它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石上。唯如此,才能与形形色色的人类价值命题区分开来,使之具有穿越时空、泽被世界的永恒魅力和持久生命力。

放眼历史长河,古今中外圣贤先哲对人类价值命题的探索可谓久矣。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既是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一种价值追求。近些年来西方兴起的“世界主义”思潮,主张“全人类同属一个精神共同体”,强调“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更具包容性”,也体现了对人类价值命题的一种思考。当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探索与思考,都基于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生产条件和认识水平,因而不可避免带有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印记与局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全人类价值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命题上,马克思主义有着丰厚的思想理论资源,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比如,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价值范畴时,引用较多的是马克思1879年下半年至188011月所写的《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的论述。该文从一般的意义上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种概念”。这里,作为“普遍的概念”或“种概念”的价值是一个哲学范畴,反映的是主体(人)同客体(对象)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人类活动的物质成果或精神成果,只要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人类有意义,都可被称为有“价值”,都可以纳入哲学的价值领域。尽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不是仅仅从哲学上探讨价值问题,而是把他们的毕生精力投入政治经济学视域的价值及剩余价值等学说的研究,但这丝毫不影响后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哲学维度的价值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借鉴西方学术界有益成果,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自主探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的价值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还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说明共产主义是以人类的“普遍交往”为前提。他们指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类交往的扩大,以及世界交往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需求和利益是推动人类实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然而,人们的需求和利益又是具体的。既有个体的需求和利益,也有群体的需求和利益,还有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需求和利益;既有民族的、国家的需求和利益,也有国际社会乃至全人类的需求和利益,还有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全人类之间的需求和利益。人们的需求和利益,还是特殊性与普遍性、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既存在个体的特殊利益,又存在群体的共同利益。这种共同利益,既可以体现在群体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社会内部不同人群之间,也可以体现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乃至国际社会、全人类之间。人们的需求和利益,形成了人们的价值立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全人类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也会形成全人类的价值立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产生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奠定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的建构是把人类、人类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的。人和人类是人类社会、世界历史的主体。唯物史观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探讨个人和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从而把人类关于自身活动的认识奠定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克服了唯心史观的根本局限。马克思深刻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把人类、人类社会当作一个思维的整体,为我们今天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从人类的需求和利益出发,探究全人类的价值理想、价值立场与价值追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伟大思想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代表。以人民为中心,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崇高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通向人类社会理想的根本途径。1835年马克思17岁时写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表明他为自己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这一崇高的追求既贯穿马克思伟大的一生,也闪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中。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崇高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和价值信仰。

从理论的维度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把人类当作整体并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考价值选择、价值信仰的宏大命题,是关于人类对满足自身需要的观念、理念的系统认识。这一时代命题的理论根据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反映人类在事关自身生存发展等重大问题上的共识,是人类彼此联系、相互交往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2.经济全球化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形成的时代条件

全人类共同价值,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以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以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探究全人类价值命题赖以形成的时代条件,说明其过去、现在及未来趋向。

目前的研究以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为切入点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指引为要旨探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种分析路径固然重要,但需要运用历史思维,进一步考察全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形成的历史脉络、时代条件。运用历史的方法考察全人类共同价值,不难发现它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是在较为漫长的社会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又伴随人类的脚步不断完善发展。

近代以前,受地理阻隔、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尚没有形成共同的观念。那时的世界各民族长期处在自给自足、封闭隔绝的状态,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被限制在有限的区域内,人类的历史主要是民族的历史,人类的文明也主要是地域的文明。因此,尽管古代社会的圣贤先哲热切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并就人类存续发展的意义等价值命题进行了宝贵的探索,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通信十分落后、人类交往和文明交流都十分有限的时代,这些探索和思考缺乏客观的社会条件,尚不能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生存发展状况。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商业和贸易的繁荣,使商品、资本、技术、机器、人员等逐渐在全球范围流动。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交往的扩大,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密切,人类的历史开始由民族史转向世界史。这一伟大进程,一开始是由资本主义主导的。欧美列强经过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掠夺,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

随着资本主义完成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帝国主义的过渡,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薄弱的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战争与革命开始成为时代的主题。那时,世界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西方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具有不可调和的对抗性。随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第三国际的成立,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以及被压迫民族,摆脱资本和殖民势力的压迫,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成为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时代洪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两个平行世界市场和两大社会阵营的短暂过渡,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浪潮基本结束,东西方国家间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总体上趋于缓和,各国的主要任务是谋求稳定与发展,开放、交流、合作成为新的世界潮流,和平与发展开始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并着手推动国内改革。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制度演变、国家解体的悲剧,两大阵营对抗和两大平行市场对峙的局面宣告终结,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人类社会迎来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新时代。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推进,同时以信息技术革新为引领的新科技革命与社会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更加便捷,文化与文明的交融互鉴更加广泛深入,世界正变成一个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人类正形成一个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贸易往来,人员和技术的跨国跨地区流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全球性的生产协作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习近平生动描绘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对当今世界和人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他还深刻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

正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以及不同文化文明交流交融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深刻洞察人类历史演进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顺应时代召唤和各国人民心声,提出并揭示全人类共同价值命题及其科学内涵,正确回答了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既是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变革的必然要求。

二、从现实需要和价值观念的维度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

1.当今人类面临全球性挑战是孕育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实基础

人类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存在各种困难与挑战,既有来自大自然的困难与挑战,也有来自人类自身的困难与挑战。在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时代,资本的剥削压迫以及欧美列强的倒行逆施,使世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饥饿、灾荒、危机、战争连绵不断。列宁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的生产力和资本的规模超出了各个民族国家的狭隘范围,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不可避免,给世界人民将带来深重灾难。战争必然引起革命,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进行反抗,才能制止帝国主义战争,赢得社会主义和持久和平。历史证明了列宁的分析和远见。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广大发展中国家赢得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类迎来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尽管如此,当今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仍然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在极大解放社会生产力、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突出表现为四大问题或“四大赤字”。

一是治理赤字。所谓治理赤字是指全球治理的观念、规则、体系和能力,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越来越不利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越来越违背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意愿。两极格局瓦解以后,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人类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但西方国家自殖民时代起建立的“中心—边缘”体系并没有被完全打破,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发展经常遭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打压,“美国优先论”“西方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甚嚣尘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观念盛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难民危机、重大传染病流行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受到冲击,世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剧。全球治理体系严重失衡失灵,成为引发全球信任危机、威胁人类和平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根源。

二是信任赤字。所谓信任赤字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国与国之间缺乏起码的尊重、互信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新兴国家的发展、文化和价值观充满歧视和偏见,随意制造麻烦,处处设置障碍,使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遭受种种不公平对待。而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必然起来抗争,反抗西方的霸凌主义和强权政治。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的矛盾、冲突,特别是美国的保守主义和单边主义做法,使国际竞争摩擦呈上升态势,地缘博弈色彩明显加重,国际社会信任和合作受到侵蚀,成为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悖逆世界发展方向、人类前途命运的不正常现象,迫切需要西方国家抛弃陈旧观念,理性看待新兴国家的崛起,尊重落后国家的发展权利,加强同新兴国家和非西方国家的沟通,减少猜疑、增强互信,建立互商互谅、互利互赢的合作机制,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

三是和平赤字。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但至今没有真正实现过。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威胁人类和平的种种因素依然存在。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乱和冲突时有发生,特别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策动了一系列“颜色革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仅美国1990年以来对外出兵就达40多次,对他国进行强力军事干预就有10多次。战争、骚乱、动荡、贫困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给地区和平和国际安全形势造成严重威胁。抛弃冷战思维和强权逻辑,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世界长久和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各国人民共同心愿。

四是发展赤字。全球发展严重失序失衡,不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鸿沟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贫富鸿沟也越来越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开的信息,2019年发达国家GDP总量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60%(全球经济总量为86.6万亿美元,发达国家GDP总量为51.74万亿美元),发达国家人均GDP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近9倍。2022年,仅G7国家的GDP总量就达到43.7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43.1%;人均GDP达到56581美元,是世界人均GDP4.5倍。另据英国乐施会发布的报告,2017年全球创造的财富,有82%流向最富有的1%的人群,而世界上最贫穷的人群的财富未见增长。全球最富有的42个人掌握的财富,相当于全球最贫困的37亿人拥有的财富总和。

要解决“四大赤字”问题,就必须高举人类和平、世界发展的旗帜,构建体现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新格局,保障各国人民自由表达诉求的权利,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开创世界美好未来。正是在这一现实要求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一重大论断,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深邃思考,不仅深刻昭示了历史演进和时代进步的正确方向,而且为解决全球性危机、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建设地球美好家园提供了观念基础、价值支撑,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价值准则、精神动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深刻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实基础,就要深刻理解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深刻领悟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何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何以成为引领世界发展、人类进步的旗帜。要看到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为严重的困境,全人类的共同诉求正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公平与正义,保障民主与自由,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因此,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时代性课题,是应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问题与挑战的需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助于破解时代课题,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重塑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价值准则,为凝聚世界各国人民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念支撑,为摒弃旧的观念与偏见、促进文明文化交流互鉴提供精神指引。国际社会应当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加强团结与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问题与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目标前进。

2.中西方文化与文明的积极成果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观念基础

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凭空想象而来,它形成于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在东西方社会中有着深厚的观念基础。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另一方面也充分吸收了中西方文化与文明中的积极成果,日益成为国际话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西方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西方文明、西方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在西方社会传承了几百年的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观念,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今社会,无论是自由民主,还是公平正义,在不同文化和文明中都有广泛的共识,反映了全人类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比如民主,虽然各国在民主的形态、民主的实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各有千秋,但这并不排斥全人类在民主的理念和具体做法中存在一定的共识,比如都倡导人民主权,反对专制独裁,重视选举民主和过程民主,推动民主的程序化、制度化、法治化等。在自由观方面,各国都注重运用法治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保护公民的自由,倡导个性的解放,同时又反对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反对无政府主义,反对暴力恐怖活动。在公平正义观上,都主张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如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等,都强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在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天下一家”“协和万邦”“天下为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道德准则,在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和世界性难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比如,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的“天下观”反映了一种“世界主义”情怀,它跨越了种族和地域的界限,主张天下万物应由天下人不分贵贱平等地享有,提出贤人治世、人际和睦、制度良好、天下共治的社会构想,展示出开放包容的博大世界观和整体思维观,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价值理想,体现着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以天下为胸怀”的精神境界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这些重要理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克服西方以自己为中心的片面价值观和狭隘利益观,有助于弥合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认知差异”“信仰鸿沟”,有助于凝聚东西方文明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元素,推动形成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全球治理格局。

应当看到,西方价值观的积极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理念,包括世界上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思想,都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观念基础。中国共产党弘扬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不是简单照搬西方价值观,也不是仅从中国社会的观念出发,而是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等差异,融通了中西方文化与文明以及其他文化与文明中的优秀成分,凝聚了各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体现了世界各国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

深刻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我们以宽广的视野,深入挖掘全人类文化与文明中蕴涵的超越国度、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价值观念,凝练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方面的具体共识,努力使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包容性、共建性。

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内涵与时代意蕴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全人类价值命题的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继续深入思考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价值追求。2015928日,习近平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郑重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此后,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反复重申这一重要论断,并赋予其深刻内涵。

1.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在摆脱意识形态偏见和狭隘国家利益观,增进不同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最大程度地增强各国各地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42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中指出:“经历了疫情洗礼,各国人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要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国与国相处,要把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挺在前面,动辄对他国颐指气使、干涉内政不得人心。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20217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目的、意义和现实路径,在国际社会尤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引起广泛共鸣和积极响应。

2.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实现世界的稳定繁荣、人类的自由幸福为目标,指明了人类摆脱桎梏和黑暗、通向美好未来的正确方向,展现了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各国共同发展的光明前景

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贸易的国际化、市场的世界化进程中,预见到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历史必然性,并揭示了人类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规律。然而,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带给人类的并不是福音。几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过程就是侵略、殖民和奴役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进一步凸显。由片面追求价值增殖的资本逻辑决定的不平等的全球化模式、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机制以及“零和博弈”的强权思维,使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等资本主义顽疾在国际范围被复制和放大。

2008年西方世界率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2011年美国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2016年法国和美国接连爆发的“黑夜站立”“民主之春”抗议示威活动,以及近年来西方社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本质和规律的分析没有过时。

2020年开始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进一步暴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系统性危机。疫情不仅夺去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而且使世界经济发展受阻,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

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世界永续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在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深厚的人类情怀、敏锐的时代意识和强烈的担当精神,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和人类进步一边的生动体现。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拉希德·古特比金诺维奇高度评价道: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是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它“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推动建立文明秩序,寻求人类最大公约数,塑造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形成积极意义上的休戚与共,不仅要在物质层面,还要在制度、精神层面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达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新境界”。

3.中国共产党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积极倡导者、忠实践行者,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成功实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为世界树立了互信互敬、团结合作的典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2017210日,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被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同年31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以联合国决议的形式通过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21世纪世界的指导方针。此后,联合国又多次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进多种重要文件中。202111月,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再次写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真实写照——“一带一路”,为沿线各国联动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促进参与国贸易增长2.8%9.7%、全球贸易增长1.7%6.2%、全球收入增加0.7%2.9%。截至2022119日,中国已与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目前,沿线国家积极谋划“一带一路”新发展格局,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不仅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成就,朋友圈持续扩大,展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而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公平正义。面对新冠疫情,中国共产党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积极践行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郑重承诺,主动帮助发展中国家撑起“健康之盾”,携手国际社会努力弥合“免疫鸿沟”,共筑人类健康“免疫长城”。针对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数据安全风险挑战,中国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制定数字安全国际规则提供蓝本,共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中国更加主动有为,成为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积极参与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提出有中国特色的解决问题之道。中国还发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受到世界关注和广泛响应。中国的一切努力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获得国际社会广泛称赞,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光辉形象,得到各国人民的尊重和支持。

4.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服务美西方霸权国家需要的“普世价值”有着本质区别

从理论上说,并不存在凌驾于全人类之上的普遍接受、永恒存在的“普世价值”。从现实来看,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其本义和本质并不是为了克服全人类的问题和维护全人类的利益,而是打着全人类的幌子,把西方价值观冒充为全人类的价值,借此维护西方统治集团的全球利益和世界霸权。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就这么干了。他们通过其思想家,宣扬超阶级的抽象人性,强调人的自然欲望是天然合理的,追求理性,反对专制,尽管有其历史进步性,但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人性当作普遍的永恒的人性,当作“全人类的共同精神”,否定人性的具体性、历史性和阶级性,遭到马克思主义和一切进步思想的严厉批判。到了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主张“天赋人权”,倡导人生来自由平等。之后,自由、平等、人权这类价值观,伴随资产阶级殖民扩张的脚步,被强制推广到全世界,成为那个时代的“永恒真理”。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实现独霸世界的目的,利用两极格局解体这一有利时机,重拾自由、民主、人权等旗号,并冠以“普世价值”的名头,向非西方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兜售。进入21世纪,美国政府开始把“普世价值”作为它推行霸权主义政治外交战略的新攻势、新概念。拜登接替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后,继承了民主党的传统。2021313日,他在主持美国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三国领导人所谓“四方安全对话”时表示:我们重申承诺,即确保我们的地区受国际法管辖,致力于维护“普世价值”,以及免受胁迫。拜登继续宣扬“普世价值”,意在用“普世价值”引领所谓“自由世界”,强化美国与其盟友之间的观念认同,在西方世界构筑一个意识形态共同体,以应对来自中俄等国的所谓威胁和挑战。

美国的“普世价值”倡议得到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的支持。2021913日,日本执政党候选人岸田文雄接过安倍晋三的旗帜,扬言“在中国,威权主义蔓延”,围绕台湾稳定与香港、新疆所谓的“人权”相关问题,日本将“毅然应对”,维护所谓的“民主主义、法制、人权等普世价值”。同年108日,岸田文雄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就任首相之后的首次施政演说,明确表示日本将与共享“普世价值”的国家合作,联合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东盟、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通过日美澳印四方机制,大力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太”。除日本外,比利时、新西兰、法国等也紧随美国的“普世价值”战略。不难看出,“普世价值”反映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诉求,目的是消解同西方国家利益不一致的非西方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防线。

全人类共同价值同“普世价值”毫无共通之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维护各国人民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的权利为前提,包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个人的认识差异,是存异前提下的求同、化异基础上的聚同。这种共同价值,并不否定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价值认识上的差异,更不是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取代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乃至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分歧。它涵盖的是世界各国人民对一些基本理念、基本价值的认同,体现的是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共识,凝聚的是人类的智慧、前途和力量,是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历史和事实也充分表明,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各国人民自己崇尚的价值观念,可以有机统一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具有光明的前景。

我们要认清西方“普世价值”论的真面目,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四个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坚信,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人类共同价值必将取代西方“普世价值”,成为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精神旗帜,引领人类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阔步前行。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6期】

转自:“学术与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