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五分钟讲实验】高嘌呤饲养尿酸性肾病模型干货分享!

2024/1/10 15:45:22  阅读:70 发布者:

模型背景

尿酸性肾病又称高尿酸血症肾病、痛风性肾病,主要由尿酸盐晶体在肾脏组织沉积所致尿酸性肾病是导致慢性肾损伤的重要因素,并且慢性肾损伤又可以进一步加重高尿酸血症,形成尿酸性肾病-高尿酸血症恶性循环,最终加重肾损伤。

在男性及老年人中比较常见,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人群由于海产品的大量摄入导致发病率更高。

模型案例分析

1. 实验材料

① 实验动物:6-8周龄 SD大鼠 雄性。

② 饲料:高嘌呤饲料(定制)。

2. 造模方法

① 动物适应性饲养一周。

② 高嘌呤饲料饲养6周(不同配比饲料影响造模进程)。

3.评价指标

①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体重、状态、存活率等)。

② 血常规、血生化检测(CREAUREAUA)。

③ 肾脏病理检查。

4.模型特点

① 模型组动物相较于正常组,体重增加缓慢或者减轻,毛发棕黄,脊背弯曲,6周时,部分动物出现,四肢肿胀。

② 尿酸或尿酸盐沉积在肾间质和肾小管官腔中,会堵塞其空间并激活炎症细胞和巨噬细胞,促进炎症因子的分泌进而产生炎症反应。血常规检测发现,大鼠体内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多。

③ 生化检查:取6周动物血清进行生化检测,肌酐作为一种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内,它是衡量肾脏滤过功能的常用指标。肌酐水平越高,通常提示肾功能越差。血肌酐和尿肌酐增高,常提示肾功能异常。肾功能出现异常,可导致血尿酸升高。

④ 病理观察:取材后发现尿酸性肾病组大鼠出现“大白肾”现象即和对照组大鼠肾脏相比,尿酸性肾病组大鼠肾脏形态肿大、外表面分布白色颗粒,肾脏变为棕黄色或苍白色。

HE染色发现:对照组大鼠肾脏组织中肾小球和肾小管大小、形态均正常且分布均匀,造模 14 天,21 天和 28 天大鼠肾脏组织中可见大量肾小管扩张(黑色箭头),尿酸盐晶体(红色箭头),并且随着造模天数增加,上述肾脏病理学损伤情况加重。

5. 注意事项

① 饲料制备:确保高嘌呤饲料的配方准确,避免杂质或污染。

② 动物饲养期间可能会出现体型消瘦的现象,可在每周监控动物体重,如果出现体重严重降低,可重点观察。

4周后动物可能会出现四肢肿胀等痛风的表现,行动迟缓,可重点观察,后续若再长时间饲养,将增加死亡的风险。换用普通饲料饲养后,可能有自然恢复趋势。

常见机制蛋白

1. 尿酸代谢相关蛋白:尿酸是高嘌呤饮食的主要代谢产物,其代谢过程涉及多种酶和蛋白。例如,黄嘌呤氧化酶是尿酸代谢的关键酶,其表达和活性可能影响尿酸的产生和排泄。

2. 肾小管功能相关蛋白:尿酸性肾病主要损害肾小管,导致肾小管功能受损。一些研究可能关注与肾小管功能相关的蛋白,如AQP1AQP4等水通道蛋白,以及Na+/K+ATP酶等离子转运蛋白。

3. 炎症相关蛋白:尿酸性肾病常伴有炎症反应,一些研究可能关注与炎症相关的蛋白,如IL-6IL-1β等炎症因子,以及NF-κB等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

4. 氧化应激相关蛋白:尿酸性肾病可能导致氧化应激,一些研究可能关注与氧化应激相关的蛋白,如SODGPX等抗氧化酶,以及ROS等氧化应激产物。

这些机制和蛋白的变化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的研究可能关注的机制和蛋白也有所不同。在研究高嘌呤饲养尿酸性肾病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转自:“晶莱生物”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