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tic Res |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王西瑶团队揭示StSN2与StBIN2互作维持马铃薯块茎休眠的分子机制
2024/1/10 14:38:47 阅读:94 发布者: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水稻和小麦,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马铃薯收获后,马铃薯块茎需要一段休眠期才能开始发芽。不同品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有30-150d不等的休眠期,因休眠机理未明,加之水分含量重,休眠期较难调控。不适当的休眠期导致不合时宜的发芽,对收获后贮藏、种薯活力、鲜食薯营养及加工薯品质等都有严重影响。在贮藏中,休眠期太短导致过早发芽、腐烂变质,直接经济损失20%以上。在生产上,种薯休眠期过短或过长,导致过早或过晚萌芽,均造成播种期种薯活力差,苗期生长受限,减产10%以上。尤其在我国西南混作区马铃薯周年生产、多季节播种、多种间套作种植模式下,调控种薯休眠期与播种期匹配难度更大。休眠解除后的发芽马铃薯,因含龙葵素碱,鲜食后易导致中毒,加工后品质不佳。休眠难控成为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急需通过对块茎休眠维持机制的基础研究,寻找维持休眠的新技术以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2023年11月,Horticulture Research上线了(Advance Access)四川农业大学大学王西瑶团队题为StSN2 interacts with the brassinosteroid signaling suppressor StBIN2 to maintain tuber dormancy 的研究论文。前期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筛选到马铃薯块茎休眠关键基因StSN2,IP-MS对StSN2的互作蛋白进行了筛选,从中鉴定出BR负调控因子StBIN2。StBIN2作为ABA与BR信号转导通路的中间桥梁,在维持块茎休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拓宽了对块茎休眠分子机制的了解,并将有助于马铃薯的分子育种。
该研究采用酵母双杂交﹑双荧光素酶互补和蛋白免疫共沉淀的方法对StSN2的互作蛋白进行验证。酶活检测分析表明,StSN2与StBIN2互作提高StBIN2酶活性。随后对StSN2和StBIN2的互作位点也进行了鉴定,半胱氨酸是其互作的主要位点。构建StBIN2的过表达材料发现,过表达StBIN2也同样具有维持块茎休眠的功能。 qPCR结果发现,过表达StBIN2能够抑制BZR1的表达,但促进了SnRK2.2/2.3/2.4/2.6的表达。Phos-tag-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StBIN2促进StSnRK2.3的磷酸化。由此可知,StBIN2通过磷酸化SnRK2.3来正调控ABA信号通路从而维持块茎休眠。综上,该研究提出了马铃薯StSN2和StBIN2在维持块茎休眠中的调节机制工作模型。研究结果增强了我们对马铃薯块茎休眠调节机制的理解,并有助于新型马铃薯品种的选育。
图 StSN2和StBIN2在维持块茎休眠中的调节机制工作模型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在读博士生刘石锋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王西瑶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sccxtd-2023-09)和西南地区作物基因探索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育种项目(SKL-ZY202203)的资助。
作者团队介绍
王西瑶研究团队
项目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马铃薯块茎休眠和休眠解除机制研究。近年来,先后在Food Chemistry、Horticulture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 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93/hr/uhad228
转自:“园艺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