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 | 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作制研究团队 免耕秸秆覆盖提高干旱灌区小麦产量的生理生态特性
2024/1/8 15:12:19 阅读:12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农业科学微平台 ,作者殷文 等
秸秆还田作为干旱地区喜凉作物小麦广泛采用的一项高效生产技术,以往的研究以秸秆还田优化小麦生产中土壤水热效应和理化性质提升产量为主,对干旱灌区小麦增产的生理生态特性,特别是通过分析叶片与土壤水势差异而探讨植株需水和土壤供水的稳定机制研究不足。
近期,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绿洲农作制研究团队柴强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题为“No-tillage with straw mulching boosts wheat grain yield by improving the ec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rid regions”的研究论文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 2023年11期正式发表。
该研究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免耕25–30 cm高茬收割秸秆覆盖还田(NTSM)、免耕25–30 cm高茬收割秸秆立茬还田(NTSS)、传统耕作25–30 cm 高茬收割秸秆还田(CTS)和传统耕作无秸秆还田(CT)]下小麦叶片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与蒸腾速率、叶片与土壤水势等生理生态指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还田具有通过调控生理生态特性而促进小麦增产的效应,其中以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M)处理小麦增产幅度较大。这是源于NTSM降低了小麦孕穗期之前的叶面积指数而提高了孕穗期之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降低了抽穗期叶绿素含量、光合与蒸腾速率而提高了灌浆至蜡熟期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与蒸腾速率,有效调控了小麦光合生理特性;NTSM处理保持小麦抽穗至蜡熟期的叶片与土壤水势,且叶-土水势差较小并稳定,说明NTSM有利于保持干旱条件下小麦植株需水和土壤供水的稳定性,降低水分亏缺变化对小麦生长发育的过度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绿洲农作制研究团队柴强教授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殷文教授为该文章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01857, U21A20218),甘肃农业大学伏羲青年人才项目(Gaufx-03Y10),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3JRRA1407),甘肃省教育厅“双一流”科研重点项目(GSSYLXM-02)资助。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02.041
Cite the article:
YIN Wen, FAN Zhi-long, HU Fa-long, FAN Hong, HE Wei, SUN Ya-li, WANG Feng, ZHAO Cai, YU Ai-zhong, CHAI Qiang. 2023. No-tillage with straw mulching boosts grain yield of wheat via improving the ec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rid region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2(11): 3416-3429.
研究团队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绿洲农作制研究团队由柴强教授领衔,主要开展多熟种植、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旱地绿肥栽培及作物品质调优理论与技术研究。团队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农村部行业(农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期刊收录100余篇。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其他奖励多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0余名。
本文转载自农业科学微平台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