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老师,国际Top50大学博士毕业,国内985高校教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国际英文期刊编辑,数十本SCI、SSCI期刊审稿专家,在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具有丰富的期刊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导经验。
就扎根理论的三个不同版本而言,在国内,我们接受度最高、适用率最广的是实用主义版本的扎根理论。
(实用主义)扎根理论涉及的主要概念
●类属(Category)
在不断的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基于一个共同的特征而建立起来的一组数据被称为一个类属,它又可以分为描述性的类属和分析性的类属。描述性的类属比较简单,像是生气(anger)、pity(同情)这些都属于情感(emotion)。分析性的类属,比如说喝醉了(getting drunk)然后跑(running),去分析其动机,可以将它分类成逃避(escape)。
●编码(Coding)
研究者逐渐发现、识别类属的过程称之为编码过程,它是我们分析原始材料并将其提炼成核心观点的一个过程。编码通常是一个词或者说是一个短句。
(实用主义)扎根理论具体分析步骤
1) 一级编码
一级编码又被称之为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研究者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也就是说没有固有成见,我们做研究是不需要有假说的,我们是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所有的资料按照本身所呈现的状态去进行编码。编码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资料当中发现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以及类属化。开放式编码是整个编码过程中的第一步,我们直接用来分析自己原始的数据。
2)二级编码
二级编码又被称之为关联式编码或者说是轴心编码(Axial Coding).它的任务就是为了发现类属之间的各种关联,一级编码把类属找到,之后,我们去看他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是什么。
3) 三级编码
三级编码又被称之为核心式编码或选择式编码(Selective Coding)。具体到我们的文章当中,其实就是提出我们的故事线,以及构建我们的一个理论模型。
以下,我们将结合实际文章(案例)来做具体分析
图片
我们看这篇文章,它的标题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风险沟通的实践路径》,之前讲到,编辑在看到我们文章时,首先要看标题够不够吸引人。身处后疫情时代,新冠疫情即是一个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在标题上就已经是热点了,文章一开始的层次就定得很高,给编辑的印象分就很高。
我们来精读一下摘要部分,“近年来的几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表明,有效的风险沟通不仅能够挽救生命并控制疾病,还可以使政府在面对危机时维护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基于这些评估文献,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各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沟通实践展开了研究,探索了在国家框架内实现风险沟通所需要的要素、原则和措施,并构建了一套风险沟通机制模型……”作者在表明其研究目的是,对自己的研究过程也做了简短介绍——“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各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沟通实践展开了研究” ,虽然整个过程我们在摘要里无法体现,但他用了理论构建的论证方法,从而确保主体论证的说服力。
然后,再看作者的观点是否具有足够高的启发性。“研究发现,从以往的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经验来看,国际组织、各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作为信息发布者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上做好统筹协调和信息共享的工作,在沟通实效、沟通内容、沟通方式这三个方面要做好规划。与此同时……”大家看这样的研究发现,如果我们不去分析资料,不去做质性研究的话,是得不到的。这也是之前给大家强调过的,要有一个强观点。最后,“结合中国场景,本研究为公共部门设计制定风险沟通战略措施提供政策建议”,这是整篇文章的摘要。
我们跳过引言和文献回顾,直接进入到研究设计段落,重点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质性研究是怎么做的。
图片
“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沟通尚属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学界对该问题缺乏成熟的理论框架……”,针对这样的情况,做定量研究是不太适合的,因为它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框架,也就是说我们很难产生出一个假说。此时,我们也可以回过头看一下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也是如此,即我们对想要研究的研究问题,前人没有一个很成熟的理论框架。这时,我们就需要用质性研究的方式,质性研究就是不断分析迷思。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公共卫生事件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国原有的风险沟通策略也需要进行调整以应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世界为世卫组织针对前五次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国应对措施有效性的评估报告,运用扎根理论对这一议题展开探索性的研究”,大家看,这篇文章的资料来源是评估报告,作为二手资料。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用质性研究的原因。
图片
图片
“扎根理论是美国学者……分三个步骤将文本材料进行分析……”,这一块是写了资料分析的研究方法。之后的第二块是写资料怎样来收集和筛选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世卫组织一项重要职能……”它的资料来源是这些评估的报告。
图片
因为“在前五次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世卫组织均对其会员国在这些事件中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过系统性的循证评估,以指导未来实践。这些评估报告是由世卫组织的研究人员以及评估专家撰写,蕴含大量可有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实践经验”这里涉及质性研究里的理论抽样,该如何抽取样本,这也是与量化研究很不一样的一点。我们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目的性抽样就是说研究者带有自己的研究目的去看哪些资料可以最好地回答自己的研究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而针对上文的研究问题,世卫组织的评估报告无疑是最有效的资料。
图片
然后作者描述了筛选资料33篇文献,这也是我们做质性研究比较合理的数字,这些文献组成了可供开放式编码的素材库。
图片
之后作者又给出了他整个研究的一个流程图。此图,我们做质性研究也是可以参考的。我们进行问题界定,文献回顾,到资料的检索、筛选,之后进行饱和度检验。三级编码编完之后去检验我们的理论是否是饱和的,如果是,就可以构建起我们的理论了。假如不是,我们还需要再进行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做质性研究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
接下来再看这篇文章的三级编码具体是怎么编的。
图片
“乌干达卫生部与世卫组织和国际红十字等国际组织展开合作,多次组织专家小组会议商讨应对措施,并每天发布情况报告。”这一个原始资料,它的核心观点,我们可以把它提炼成“及时与公众沟通”。再看第二句“卫生部还和周边国家的医务工作者共同建立起了病历监控和筛查机制,并每天通过媒体向公众公布信息”,可以把它的核心观念提炼成“建立信任”。这就是一级编码时我们做的初始概念编码,原始资料肯定是比较庞杂、分散的,我们需要把它的重点提炼出来,这是我们在开放式编码里所要做的工作。
再看“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时,由于……”,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告知公众事件的不确定性”,我们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分析原始资料的,把它的核心观点提炼出来,再如(图中下文)作者所提炼出的“中央与基层的沟通,加强地方治理”、“央地分工合作,共同治理”,这两个核心观点又可以通过“央地协调”来进行归纳。之所以说质性研究是以归纳为住,结合上述分析归纳的过程就能看出。一级编码就是处理我们原始的资料。
图片
二级编码则是将一级编码归纳出来的,如“即是沟通”、“沟通不确定性”、“信息发布渠道”等这些初始范畴,再进一步抽象和归纳成主范畴,展现出来的时候,虽然看上去比较简单,但它背后是要经过反复分析才产生的合理结果。类似像阅读理解的感觉,我们做一级编码时,就是要理解并提炼归纳原始资料里的核心观点。然后作者再把这些初始编码进一步提炼成三个主范畴:“领导与协调”、“信息与交流”、“资源与保障”,并对每个主范畴的内涵都进行了解释。
从初始范畴归纳到主范畴,我们是需要有方向的,不然无法得到最终结论。我们要以研究问题为导向,从研究主题到研究问题,从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到得到强观点,这个过程是缺一不可的,而且研究问题自始至终贯穿到我们这个研究的路径中。
图片
二级编码被提炼出来之后,进入到三级编码,就是把这些主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给表达出来。“中央领导央地协调”、“资源与保障”、“信息与交流”这三个主范畴,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一个关系,通过这个模型图就很好地展现了出来。“信息与交流”沟通了公众与地方政府及其他组织,“中央领导央地协调”是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其他组织,而“资源与保障”是给“国际合作”、“信息与交流”、“中央领导央地协调”交流,提供了保障。这就是用扎根理论做质性研究的三级编码,最后构建起来的这样一个模型。
这篇文章的研究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突发公共卫生实践中,风险沟通的实践路径应该是什么样子,但若是我们不去分析这些原始材料(数据),我们是得不出这些强观点的。所以说,做质性研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行为,一开始可能会有一些混沌,但一步步做出来,最终看到研究结果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很强的成就感。接下来,还要基于这个模型进行一个理论的阐述。理论阐述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应我们的研究问题是什么。这样看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用扎根理论来做质性研究的文章。
再给大家补充说明一下,我们的分析工具及如何来分析使用。有一个很好用的也是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的分析长表。分析长表就是说我们用2/3的文本去记录我们的原始资料,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感想。1/3的是用来写备忘录的,再给大家强调一下,我们做质性研究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写备忘录。长表的形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图片
2/3的方式写分析论文,比如说访谈者如何如何,后面的分析备忘录,可以及时记录当时的“刻意提醒自己,勿受他人影响”等想法。以这样的一个长表形式来展示,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因为分析备忘的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和接下来的数据分析进行衔接,我们就不需要再回到原始的文本里面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之后再不断地往下衔接。
第一篇文章其实是讲质性研究我们怎么做的问题,就是“How”型的研究问题,再给大家分析下第二篇文章,来说一下,质性研究还可以是做“What”型的研究问题。就是说我们对于研究某一个研究对象或者说某一个研究概念,它的内涵的解释,比如像“为官不为”。
图片
与上篇文章不同,这篇文章用的是一手的资料,要研究“为官不为”的内容和结构,应该不太容易找到很详细的二手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涉及到访谈(一手资料)。“运用探索性的研究对36名公共部门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基于扎根价格理论对于‘为官不为’行为的具体内容结构进行理论构建,来回答中国公共部门‘为官不为’行为‘是什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公共部门‘为官不为’行为主要包括态度上的不作为、动机上的不作为、心理认知上的不作为三个维度……”
我们如果用扎根理论来做质性研究,还有一个很好的点就是其结构已经是比较固定的了,对于研究结构这一版块,大家不用花太多的力气。
图片
研究设计的第一部分研究对象,作者对上海、江苏、山东等36名公共部门的人员做进行访谈,这些人员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员工等,尽可能保证地域和行业的多样性,来充分、全面地反映中国公共部门“为官不为”行为的概念内涵。
图片
访谈人员的比例用一个表给呈现出来,我们主要看一下这篇与上篇文章不一样的地方。
图片
“为了探索公共部门的‘为官不为’行为目前存在的普遍性,访谈研究样本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为什么并不是随意的,因为我们的质性研究选择样本就是要有目的性的。
图片
采用的是半结构化访谈,这是我们最经常用到的一种访谈方式,这种研究方法在我们质性研究当中很重要。
图片
然后作者通过访谈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再进行数据编码和分析过程。开放式编码,对36份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标签、归纳和编码。
图片
一级编码,从原始事件之中找到编码和范畴,比如从“对待工作思想陈旧、处理问题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中提炼出核心观点是陈旧思想,还有懒政怠政、拖沓懒散这三个概念,并归纳到一个范围里,即工作懒散。
图片
二级编码就是把这些副范畴进一步提炼到主范畴,工作懒惰、无规范感、无责任感又可以提炼成态度型不作为,消极被动、贡献不足、利益导向又可以提炼为动机型不作为,以此类推,又总结提炼出心理认知型不作为。
三级编码再把二级编码提炼出的三个主范畴的关系通过模型图展现出来。
图片
它这个关系比较简单,就是一个从属的关系。因为他的研究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就是个内涵的解释,‘为官不为’行为可以分成哪三种不作为,这是最终的研究结论。
以上两篇,都是我们用扎根理论来做质性研究的文章,不论是一手资料还是二手资料都是可以的。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论文写作的体会
用扎根理论来做研究,它的优势是,理论抽样可以使研究覆盖面积更为详尽、更加的具体,更具有效度, 可以经受得住审稿人的质疑,即我们的理论建构过程是否具有科学性。再有,数据分析非常详细,这有助于我们质性研究质量的提升。做质性研究,还可以和一些定量研究合并起来,我们可以做一些混合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大家可以思考的一个方向。
但质性研究的限制是我们既要去收集资料,还要去分析资料。从时间投入的角度看,工作压力很大一些。再就是对研究者语言能力要求比较高,假如去收集外文资料,(相比中文)就有一定难度。还有涉及到理论敏感性,也有一定限制,因为 我们在分析、在编码、在寻找类属的过程中,是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积淀和知识积累的,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把我们的理论给构建起来。就以上限制而言,我们做质性研究能早做就尽量早做,千万不要拖沓。
转载:科研写作研究所
转自:“学术鸽”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