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
《梅洛-庞蒂文集》第10卷
梅洛-庞蒂 著
余君芷 译
内容简介:
《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由梅洛-庞蒂于1946年11月23日向法国哲学学会所作的学术报告以及随后的讨论构成。梅洛-庞蒂在报告中深入浅出地陈述了“身体现象学”的核心论题,主要围绕知觉概念展开。在随后的讨论中,通过与哲学家布雷耶、海德格尔专家波弗雷、黑格尔专家伊波利特等人的对话,梅洛-庞蒂更加完善地表达了自己的基本哲学思想。在这篇报告之前的两篇文稿《关于知觉的本性的研究计划》(1933)和《知觉的本性》(1934)则简明地勾勒出了梅洛-庞蒂与格式塔心理学以及胡塞尔现象学的最初相遇。
目录:
作者简介:
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法国生存论的杰出代表,被誉作“哲学家的哲学家”,与萨特地位相当。他的哲学思想受到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生存论、格式塔理论的启迪,是现象学在法国完成“生存论转向”的重要推手。以现象学的方法研究美学也是梅洛-庞蒂的杰出贡献。主要著作有:《知觉现象学》《行为的结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意义与无意义》等。
译者简介:
余君芷,安徽大学哲学学院讲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中山大学外国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德法现象学研究,尤其是认识论、方法论、交互主体性、宗教现象等问题。在《哲学动态》《现代哲学》《理论月刊》等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论马里翁对爱的本源性的现象学阐明》,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马里翁启示现象学的解释学疑难》。
译后记
余君芷
此书收集的《关于知觉的本性的研究计划》、《知觉的本性》以及《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都是梅洛-庞蒂集中处理知觉问题的文本。《关于知觉的本性的研究计划》写于1933年,此时梅洛-庞蒂在博韦中学教书。凭借这一计划,梅洛-庞蒂在1934年获得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知觉的本性》就在这一年写成。而《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这场讲座举办于1946年,在此之前的那一年(1945年),梅洛-庞蒂凭借《知觉现象学》被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了里昂大学的讲师。从时间和主题上来看,《关于知觉的本性的研究计划》和《知觉的本性》可以被视为《知觉现象学》的“前言”,《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可以被视为《知觉现象学》的“后记”,但是三个文本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价值。
《关于知觉的本性的研究计划》是一份研究资助申请书。在其中,梅洛-庞蒂提出用神经学、实验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本己身体知觉的研究成果,以及英美实在论者哲学的研究成果,来颠覆既有通行的知觉理论,如批判主义影响下的传统哲学和传统心理学的理智主义。
《知觉的本性》则相当于一份中期考核报告。梅洛-庞蒂在其中具体提到了对儿童心理学和格式塔学派的考量。梅洛-庞蒂试图从神经系统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中找到对感性认识与理智之间关系的阐述,但这些研究或者不足以提供清晰的证据,或者只能基于或止步于一些假设。而关于知觉的正常心理学则充满了各种哲学预设,这使得对知觉心理学基本概念做出哲学的阐明和澄清显得尤为必要。
梅洛-庞蒂想通过现象学的进路做出这种阐明和澄清。他认为,胡塞尔通过一种不同于批判主义的先验方法,试图给心理学带来革新,而这种革新也实际上正在发生。但在这一阶段梅洛-庞蒂主要精力放在格式塔心理学上,所以这一方面的梳理和反思占了这篇报告最大的篇幅。这是因为,在梅洛-庞蒂最关切的问题——感性认识与理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格式塔心理学带来最大的启发。与理智主义把知觉的“质料”和“形式”相区分的做法相异,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知觉元素的整体性和融合性,这一点通过有关知觉客体的形成、空间与运动的知觉以及儿童知觉的实验研究成果得到证明。这些成果足以颠覆人们之前对知觉的固有观念,它们所带来的理论后果,尤其是哲学方面的理论后果,是亟需被清理出来的。这就构成了梅洛-庞蒂旨在完成的计划。
因此,这两个文本给我们展示了梅洛-庞蒂对知觉问题的思考的出发点以及他早期的思考所受到的影响。在梅洛-庞蒂提到的众多学科和流派中,格式塔心理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给他带来的影响是最大的。格式塔学派强调人类经验的组织性,即我们的知觉不是被分为彼此分割的单元,而是一个有组织有结构的整体,每一个要素的意义都取决于它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使梅洛-庞蒂看到对传统知觉观念做出改造的必要性。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尤其是《观念二》的构成理论,帮助梅洛-庞蒂以一种身体性的主体为基础来重新思考知觉经验中的主客体关系以及交互主体关系。
关于格式塔心理学和现象学的对照反思,不得不提的是对梅洛-庞蒂影响甚大的一位关键人物,就是在《知觉的本性》中被提到数次的古尔维奇。在巴黎高师读书时(20世纪20年代晚期),梅洛-庞蒂参加了古尔维奇关于现象学的讲座,并很可能在此影响下参加1929年胡塞尔在巴黎的讲座。在20世纪30年代中晚期梅洛-庞蒂在巴黎高师做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老师的时候,参加了古尔维奇关于格式塔心理学的讲座。古尔维奇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知觉理论和自我学的阐释,对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地位与关系的思考,对格式塔心理学中蕴含的哲学变革的潜能的察觉,都在梅洛-庞蒂的著作中留有很深的烙印。梅洛-庞蒂后期对古尔维奇的批评——这些批评集中在意识体验的统一性、本质的方法以及现象学的贡献和困境等问题上——构成了前者思想转向的一个重要动机。这是后话。
梅洛-庞蒂对格式塔心理学和现象学的知觉理论的思考并不止步于对它们的借鉴和综合。我们在本书最后一个文本《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中看到,梅洛-庞蒂在对新的知觉概念的一贯坚持中,试图对胡塞尔现象学和格式塔心理学进行反思和超越。梅洛-庞蒂把知觉的确定性放在比观念的确定性(绝然的明见性)更为首要、更为基础的位置,因为理智主义的知觉理论并不符合知觉本来的面貌。与理智主义所主张的相反,梅洛-庞蒂认为,被知觉的客体并不是一个被理智地把握的观念统一体,被知觉的世界也并不是一个数学或物理学意义上的由某种法则统摄一切的客体,它是可被知觉的事物的总和,这些事物在经验(或说体验)之中呈现出具有实在性的事物本身的面貌,这——而不是如理智主义所认为的观念的普遍性——构成了知觉的主体间客观性乃至主体间性本身的基础。这应该是《知觉现象学》最核心的一些命题。人们针对这些命题提出了一些问题:知觉作为一种意识行为,赋予其一种基础性和实在性的意义是否恰当?对知觉本身的悖论性和非反思性的强调,是否会损害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哲学的逻辑性?梅洛-庞蒂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并澄清知觉首要性的真正意涵:“在其中,各种事物、各种真理、各种善业是为了我们而被构造的,这种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初生状态的逻各斯,它脱离任何的独断论而给我们指出客观性本身的各种真实条件,并且让我们想起认识的和行动的各种任务。”在报告最后,梅洛-庞蒂对知觉的首要性在道德和宗教方面会产生的理论后果做出了大致的展望。之后,就进入了与法兰西学院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的讨论。布雷耶针对知觉的首要性主张对理性主义的颠倒所带来的可能困难提出更具体深人的问题;勒努瓦对梅洛-庞蒂报告中的实在论倾向提出疑问;卢帕斯科用数学理论构建的例子来质疑知觉的首要性;萨尔齐提出知觉的首要性可能具有的三种含义并——做出反驳;卢瓦尔夫人、普勒南夫人、塞萨里的发言围绕的是知觉与其它学科尤其是科学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伊波利特质疑的是梅洛-庞蒂对知觉的描述是否能导向他所说的哲学结论,他也提出反思与非反思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波弗雷为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视角辩护,并认为梅洛-庞蒂在现象学上不够彻底。最后,主持人帕罗迪邀请梅洛-庞蒂总结观点,并结束了精彩的讨论。
所以,《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的独特价值在于展示出一个对话的场域,在其中,梅洛-庞蒂与胡塞尔、与格式塔学派对话,与《知觉现象学》的批评者们对话,与不同流派、不同领域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甚至科学家对话。这种跨流派跨学科的思想的碰撞交融,是梅洛-庞蒂的思想的一大特色。随着对梅洛-庞蒂的研究在欧洲大陆哲学的继续深人以及在英美国家如火如荼的发展,对这一文本的深入研读愈显必要。对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是一项未竟的任务;梅洛-庞蒂的猝然离世使人扼腕遗憾,这也呼召未来的学者在这项任务上继续前行。
【本文节选自《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译后记”,有删节】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