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速递| 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经典《诗的艺术》

2024/1/8 10:53:26  阅读:215 发布者:

《诗的艺术》

诗的艺术

[] 布瓦洛 著

范希衡

商务印书馆20239月出版

ISBN978-7-100-22626-4

翻译名家范希衡经典译本

集中了布瓦洛的哲学及美学思想,被誉为古典主义的法典

伏尔泰曾说:“不要碰布瓦洛,谁碰了谁就要倒霉。”

福楼拜评价:“拉封丹将和但丁同样的不朽,布瓦洛将和博须埃乃至和雨果同样的不朽。”

内容简介:

《诗的艺术》是布瓦洛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被认为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对17世纪以及后来的欧洲文坛影响很大。它以诗歌的形式论述各种文学体裁的特性,以古希腊、罗马杰作为楷模,批评流行的低劣作品,奠定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对时人的文学创作和诗学研究产生过很大影响。《诗的艺术》集中表现了布瓦洛的哲学及美学思想,被誉为古典主义的法典,英国的蒲伯、德国的歌德均奉之为金科玉律,曾统治法国文坛一百余年之久。

作者简介:

尼古拉·布瓦洛-戴普雷奥(Nicolas Boileau-Despréaux16361711),法国诗人、美学家、文学理论家,被称为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布瓦洛最重要的文艺理论专著是1674年的《诗的艺术》。1684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布瓦洛在笛卡尔唯理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继承古希腊罗马尤其是贺拉斯的理论传统,总结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译者简介:

范希衡(19061971),名范任,号范希衡,笔名范行、知人、任典,著名翻译家、作家、教授。译著有《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波瓦洛文学理论文选》、卢梭的《忏悔录》、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17世纪是法国专制政权登峰造极的时期。在国内,王权凭借市民阶级的力量,削平了贵族的叛乱,使他们俯首帖耳地寄食宫廷,制服了僧侣的跋扈,使他们绝对仰王权的鼻息,因而形成了路易十四所谓“朕即国家”的专制政治;在国外,连年与奥地利、西班牙、荷兰作战,获得许多重要城市和经济利益,建立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路易十四以太阳为王徽,获得“大君”的称号。当时的朝廷——先以之首相黎塞留为首,后来是路易十四自己——有这样一个野心:欧洲最强大、文化最昌隆的国家,希腊之后要数罗马,罗马之后该数到法国了;希腊、罗马最不可磨灭的辉煌遗产是语言文学,而17世纪初期在欧洲影响最大的语言却是西班牙文。为了继承希腊、拉丁文的传统,为了在文化方面夺取霸权,都应该使法国语言文学成为现代最完美的语言文学,所以黎塞留建立了法兰西学院,路易十四和他的大臣富盖、柯尔贝尔等都竭力鼓励文学,保护文人。其结果,也真使法国语言文学发出灿烂光华,成为近代世界文化中最丰富的宝藏之一。

法国古典主义的文学是当时两大思潮发展出来的综合结果。一个是16世纪的人文主义,它给法国诗人打开了古希腊、罗马的文艺宝库,扩大了他们的眼界,给他们提供了无数恢奇瑰丽的楷模;另一个是17世纪上半期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它表现时代的精神,给法国诗人提供选材的标准,控制情感的力量。二者一经结合,古代的文学就给了当代人极大的启发:古代文学的理想和当代的实际结合起来,于吸收中有去取,于摹仿中见创造,自极个别的事物中求得最一般的性格,自极具体的现实中求得最普遍的真理,真的内容透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形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特质。

我们在三百年后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但见其纯一性。实际上在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精神环境是十分复杂的。自16世纪末期就产生了对古代文学的奴性的摹拟,特别是在悲剧方面,仿佛当代文学只能是古人作品的翻译;另一方面自17世纪上半期就有人高唱崇今非古的议论,把荷马、维吉尔批评得一文不值,要创造基督教的新文艺,今人不但可以胜过古人,并且已经胜过古人。这是一套彼此相反的两极。在17世纪的法国,宗教思想的气氛还很浓厚,特别是冉森派盛极一时,他们提倡禁欲、苦修,反对在文学作品里写爱情,甚至反对文学作品中一切不合教义的情感;而另一方面却有许多作家迎合当时的风尚,写了许多绮丽风流的诗和小说,有时迎合低级趣味,猥亵不堪。这又是一套彼此相反的两极。在语言方面,16世纪法国各省的语言随着各作家大量地应用到文学作品里,可以说“国语”还没有完全形成,再加上随着文艺复兴而来的希腊、拉丁词语经作家生吞活剥地援用,更使法国文字光怪陆离,这个风气直到17世纪初期还在继续;而另一方面,17世纪初期也就开始了文字中的典雅派和雕琢派。典雅派规律过严,使法文的词汇日渐贫乏,日渐枯槁;雕琢派则讲求纤巧镂刻,伤害文字的明白畅达性。这又是一套更复杂的对立的两极。古典主义文学就是在这些重重矛盾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它采取“中庸”之道,所谓“中道而行”。然而“中道”并不是折中,更不是调和,相反地是斗争,是激烈的、两面作战的斗争。在这场复杂的斗争中,布瓦洛在澄清文字,奠定古典主义文学基础方面是起了巨大作用的。他的《诗的艺术》可以说是古典主义的法典。

尼古拉·布瓦洛-戴普雷奥

前人写“诗艺”一类的作品本来已经很多了。最早而又最著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用哲学观点谈艺术问题。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祖述着亚里士多德,并加以阐发,写成长诗《赠庇梭》,也就是拉丁文学黄金时代的《诗艺》;他在这里面一面攻击当时的庸劣作家,推崇他的朋友维吉尔,一面以他认为正确的艺术理论与技巧教导学习文艺的青年;但是这首诗虽然包含许多真理,风格也非常妍美,却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有不少的错误、漏洞和重复。在法国,从16世纪末期到17世纪初期也有不少人试作“诗艺”,但由于法国文学还没有发展成熟,作者的才力又不够,不是挂一漏万、偏颇模糊,就是泥于古义,墨守贺拉斯的成规。当布瓦洛立意要写《诗的艺术》的时候,有人曾劝阻他,认为这种工作会劳而无功,因为贺拉斯的《诗艺》已经写得太好了。但是布瓦洛对于贺拉斯的《诗艺》并不满足,认为需要同时把希腊、拉丁的“诗艺”和法国当时的现实结合起来,所以他决心再来一个创造。我们说他创造,因为他不仅把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以及拉丁文学理论家如昆体良、朗吉努斯等冶于一炉,并且还在里面掺入了他个人以及他的朋友莫里哀、拉辛、拉封丹等的写作经验。他在1669年就着手写,到1674年才完成,1100句诗写了五年,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把所写片段读给朋友们听,随时吸取批评,随时修改,由此可见他的精心结构了。

布瓦洛美学理论的基本要点是很简单的。他首先肯定诗人要有天才,无天才根本就不要谈写诗。但是有了天才还要有训练,有修养,有功夫,否则也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达到完美的途径是什么呢?首先是理性,也就是表现在文章里的义理。作者有理性才能对所追求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方法具有明确的认识:

因此,首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

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诗的艺术》,第一章,第3738

在他看来,理性就能构成美;理性是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所以美也应该是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事物具有这三个特质才能满足理性,这样一来,美与真就合一了:

没有比真更美了,只有真才是可爱;

——《没有比真更美了》,第43

但是真也就是自然:

只有自然才是真,一接触就能感到:

——同上篇,第86

因此自然给诗提供着一个普遍而直接被认为真的对象,诗表出这个对象就能产生一个合理的快感,也就是说一切有理性的人,即一切人都能普遍地、恒久地感受到的快感。因此,理性、真、自然是三位一体的东西。为了求美,就要求真,就要摹仿自然。

我们永远也不能和自然寸步相离。

——《诗的艺术》,第三章,第414

摹仿什么自然呢?人的自然!

你们唯一钻研的就该是自然人性,

——第三章,第360

作者要能——

……善于观察人,并且能鉴识精审,

对种种人情衷曲能一眼洞彻幽深,

……知道什么是风流浪子、守财奴,

什么是笃实、荒唐,什么是糊涂、吃醋,

——第三章,第361364

摹仿到什么程度呢?首先要逼真:

这不仅是一幅图,一个近似的小影,

却是真正的情郎,是活的父子真形。

——第三章,第419420

但是逼真还不算,还要使人心里——

……充满甜美的恐怖,

……激起怜悯的快感,

——第三章,第1819

要产生滋味和快感,就要凭——

一支精细的画笔引人入胜的妙技

——第三章,第3

同时,逼真不是拘泥于个别的真,而要追求普遍的真,

切莫演出一件事使观众难以置信:

有时候真实的事很可能不像真情。

——第三章,第4748

因此艺术要注意逼真性,逼真性是大自然的艺术表现,是以艺术形式使所有人都能感觉到的真。

像这样摹仿自然,像这样表现真,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怎么能辨别真与伪、短暂与永恒、个别与普遍呢?布瓦洛主张多读古人的杰作。因为古希腊、罗马大诗人已经经过时间的考验,如果几十个世纪、几十国人民都一致赞美他们,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在自然的画图中达到了真正的普遍性,永恒的人性。因此,我们摹仿古人也就是摹仿自然,我们可以透过古人去摹仿自然,更可以学古人的方法去摹仿眼前的自然。古代的自然和现代的自然是一样的,因此在古人的作品中也可以发现现代的自然,古人的作品更不妨加以现代化,只要我们不离开自然,则研究古人的典范,摹仿他们,并不妨碍创造,相反地,可以启发创造。

以上是布瓦洛在《诗的艺术》里所阐明的文艺理论。此外就是谈写作技术。他列举并确定了每一种文体,说明它的特质、写作的技巧和易犯的错误:

诗体各以其所美,来显出它的漂亮。

——第二章,第139

关于重要的文体,他还告诉你怎样布局,怎样入题,怎样发挥,怎样结束。但是不管哪一种文体,风格都

……要从工巧求朴质,

要崇高而不骄矜,要隽雅而无虚饰。

——第一章,第101102

文字都要达到简洁、明畅、准确三个条件:

你尤其要注意的是那语言的法程,

——第一章,第155

这些品质不是生而知之的,为了达到完美,就要下功夫,推敲、锤炼:

……你写作之前先要学构思清楚。

……

你心里想得透彻,你的话自然明白,

表达意思的词语自然会信手拈来。

——第一章,第150154

但是初稿多半是松懈散漫的,要好好修改,不要性急:

劝你从容地忙着;总不要失掉耐心,

还要十遍、二十遍修改着你的作品:

要不断地润色它,润色,再润色才对;

有时候可以增添,却常要割爱删弃。

——第一章,第171174

你自己尽了力,还要请人家指教,接受人家的批评:

你应该勤访周咨,倾听大家的评语,

有时候狂夫之言也能有一得之愚。

——第四章,第4950

尤其要找一个内行来品题:

望你选个品题者,既质实又会帮忙,

凭理智判别是非,论学问见多识广,

——第四章,第7172

一切规律都不过是帮助你达到完美,等到你训练纯熟了,你也可以放手做去:

艺术的束缚过严,便打破清规戒律,

从艺术本身学到放开手无束无拘。

——第四章,第7980

但是技术、功夫都还在其次,最重要的还是作者的内心修养,你写出的东西要忠实地反映你的心灵,正如中国所谓“言者心之声”,“修词立其诚”。你绝不能无病呻吟。你写爱情,

单是诗人还不够,要自己真在恋爱。

——第二章,第44

写悲哀,

你要想使我流泪自己就必须先哭。

——第三章,第142

尤其是在道德方面,

你的作品反映着你的品格和心灵,

因此你只能示人以你的高尚小影。

——第四章,第9192

因此你要爱道德,使灵魂得到修养。

——第四章,第108

绝不容无耻之徒也跑来侈谈风化。

——第二章,第180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的艺术》是一部有完整系统的作品,由理论谈到实际,由原则谈到方法,里面包含着古人的心传、个人的体验和当代的要求。话都说得斩钉截铁,我们可以想象他当年在文坛上的气概:他的文艺专制主义和路易十四在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一样:“朕即国家”。由于这篇《诗的艺术》,布瓦洛在当时就获得了“巴那斯山的立法者”的称号。后人说他是“古典主义的代言人”,“古典主义的菁华”,这是更为允当的。

《诗的艺术》一发表,欧洲各国便立刻有了译文。英国的蒲伯、艾狄生,德国的歌德都奉之为金科玉律。在法国国内,因为在布瓦洛讽刺的矛头下牺牲者太多,他们群起而攻,形成了崇今派的大阵营,以夏尔·佩罗为首,与布瓦洛所代表的崇古派大战了若干回合。但是《诗的艺术》是当时整个古典主义的号角,古典主义的天才作家都站在布瓦洛一边,所以最后胜利属于布瓦洛,《诗的艺术》统治法国文坛达一百余年之久。18世纪大文豪伏尔泰曾说:“不要碰布瓦洛,谁碰了就该谁倒霉。”

1768年德国批评家莱辛的《汉堡剧评》出版,才开始攻击布瓦洛的《诗的艺术》;1819世纪之交,施莱格尔兄弟继起对《诗的艺术》做了严酷的批评。接着,法国国内浪漫派掀起了文学革命的高潮,因为布瓦洛是古典主义的代言人,尤其因为当时伪古典派把《诗的艺术》捧得和《圣经》一样,所以《诗的艺术》就成了浪漫派的主要攻击对象了。但是布瓦洛的威望只是动摇了一阵,并没有被打倒。就在浪漫派和古典派激烈作战的时期,浪漫派领袖雨果还肯定了布瓦洛对法国语言的贡献。浪漫派的理论家圣勃夫也对布瓦洛的作品有公正的评价。

文学革命的高潮过去之后,从19世纪50年代起,布瓦洛的地位又渐渐稳定了。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说:“拉封丹将和但丁同样的不朽,布瓦洛将和博须埃乃至和雨果同样的不朽。”他又说:“(布瓦洛)是个有气魄的人,并且伟大得很,特别是个大手笔……”又说:“我现在又在读些布瓦洛的著作,或者更正确地说,我在读他的全部著作,并且手里拿着铅笔在书旁边划着。我觉得他真正了不起;好文章百读不厌。风格就是生命!就是思想的血液!”

后来,文学史家尼萨尔说:“《诗的艺术》不只是一个卓越的人的作品,还是一个伟大世纪的文学信条的宣言。只把它局限在诗作品上去应用就未免误解了布瓦洛的精神和《诗的艺术》的价值。布瓦洛的教训不限于能以诗句表达出来的思想,也不限于诗的语言;它们扩及于一切思想与一切思想的表达方式,推而广之,扩及于一切以求真为理想的艺术。这就使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在我国一切艺术的卓越人物都一致推崇布瓦洛,而每一门艺术都可以说在他的著作中认出了它的规律与精神。《诗的艺术》表现着法国人在艺术方面的良知良能;它把一切都压缩成一般性的原则,每个读者按照他精神的广阔与细致的程度,都可以从这些原则中演绎出若干推论,构成现代所谓之美学。”

文学史家朗松说:“即以其为17世纪理论家而论,他在我国文学中的地位也就够大了。但是,他那种自然主义里面将一种实证的唯理主义与一种美学形式的追求结合起来,以快感、美和真为同一或不可分离的三要素,这种自然主义,归根结底,很可能就是最适合于法国精神之恒久特质与经常需要的文学理论。”

以上是法国近代文学批评家对布瓦洛和他的《诗的艺术》的评价,从他们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这部著作在法国文艺界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我们来说,它也是研究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一部重要文献。其中关于文体的演变,技巧上的规律,文艺工作者的态度和作风方面的一切论述,直到今天也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但必须指出,布瓦洛是个唯理主义者,他这部《诗的艺术》则是一部唯心主义的美学论著。他所指的“真”以及求“真”的方法,亦即认识论,和我们所理解的有根本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理性认识是第二阶段,感性认识是第一阶段,单凭理性得来的知识是片面主观的。但布瓦洛所了解的“真”则是单单依靠理性而获得的,他根本看不起经验和实践,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真理,好像理性是认识的唯一泉源。他主张美是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也就是因为他所谓的美仅仅是理性确定过并且纯化过的美,而不是客观存在的美。他所称道的“自然”和“人性”,其含义也与我们所了解的有很大的区别。当然布瓦洛的唯理主义在反抗封建王权和教会权威方面有其积极意义,而且推动了当时文艺的繁荣,但作为认识论来说,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不完全的认识论。在介绍这本杰作的同时,予以指出以供参考,也许是必要的。

最后应该声明,《诗的艺术》的形式是与内容密切配合的,作者以优美的诗句表达着他那斩钉截铁的思想。我打算迻译的时候,很踟蹰了一下:如果译成散文,则原文的精神要失去一半;如果译成诗,则中国新诗还没有定式,怎么能达到原文诗句那样整齐、斩截与和谐呢?最后只好利用中国传统的七言诗句,双迭着,以十四字译十二音,每句在当中也布置一个停歇,韵脚努力以罗马拼音为准,两句一换。这样在表面上似乎也整齐、斩截了,但因为中文都是单音字,不免失之于呆板,而且究竟是翻译,要以“信”与“达”为主,因此节奏的雍容、音律的和谐都谈不上了。

《诗的艺术》的版本,我手边有四种:其一是多努(Daunou)编的《布瓦洛全集》本,1825年巴黎杜蓬书局出版,里面集名家评注甚多,圣勃夫曾誉为善本。其二是哲鲁采(Géruzez)评注的单行本,1858年巴黎阿歇特出版社出版,注释中多骂浪漫派的毛头小伙子,因此这个版本还是文学革命时代伪古典派的遗物,颇有史乘意义。其三是法国现在通行的教科书《布瓦洛选集》本,文学史家代格兰日(Desgrânges)编注,1918年巴黎阿提埃出版社出版,注释虽详,不免学究气。其四是现在通行的《大众古典文学丛书》里的与《经枱吟》合刊本,代尔密(DHermies)注,巴黎拉鲁斯出版社出版,无出版年月;评注虽较肤浅,但甚详细,且无宗派成见。关于原文的字句行款,我们以第一种版本为依据;注则以第四种版本为主,参照其他三种,但是我们增删融合的地方很多,且除作者原注外都不是迻译,故不一一注明出处。

为帮助读者对布瓦洛的了解,我们附译一篇《布瓦洛评传》。后人为布瓦洛作传的很多,圣勃夫一人就写了两篇。我们特选他的第二篇,是因为这篇是1852年他在浪漫派斗争结束后头脑冷静时写的,比较公正,虽然没有年谱性的行述那么详细,见解却富于启发性。

《诗的艺术》本身就是一部不易懂透的经典著作,何况以诗译诗。译者深知这是一个冒险的尝试,自己先就不满意于这尝试的结果,不用说,他是热烈期待着读者的批评和指教的。

以上内容摘自”译者引言”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