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速递 |《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

2024/1/8 10:51:14  阅读:102 发布者:

·“过去的形而上学较多是修正性的,较少是描述性的。“

·“形而上学家所要追寻的结构不会轻易展现在语言的表层,它潜藏在表层之下。当语言的引导并不能带领他走到他想要到达的地方时,他必须放弃他唯一可靠的向导。“

·“虽然描述性形而上学的中心主题并未改变,但哲学中批判和分析的用语却经常改变。恒久的关系被不恒久的用语所描述,而后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氛围以及哲学家个人的思想风格。“

·“我们必须给物质性物体和个人一个核心地位。“

—— P. F. 斯特劳森

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

(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P.F.斯特劳森 著

王文方

ISBN978-7-100-22622-6

内容简介

分析哲学自创立之始就试图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而斯特劳森通过《个体》一书扭转了这一局面,并将自己的思想命名为“描述的形而上学”。他在本书中指出,以往的形而上学更多是修正性的,较少是描述性的,而描述的形而上学不仅能够描述我们关于世界想法的实际结构,还能揭露概念结构里最概括性的特征。斯特劳森不仅探讨了语言哲学中主词与谓词的标准问题,还区分了殊相与非殊相,确立了物体与人作为基本殊相,赋予了个体以更深刻、更重要的形而上学地位。《个体》中的很多观点仍然启发着当代的哲学讨论,如辨识与再辨识问题、听觉世界、身体在知觉经验中的地位、集体心灵的观念,等等。

作者简介

彼得·斯特劳森(Sir Peter Fredrick Strawson),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日常语言哲学牛津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个体:描述的形而上学》《感觉的界限》《逻辑学和语言学论文集》等。

P. F. 斯特劳森画像

译者简介

王文方,著名分析哲学专家,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一级特聘教授。专长逻辑哲学、形而上学、语言哲学等,著作有《语言哲学》《形上学》《逻辑学导论》《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等,曾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过去的形而上学较多是修正性的(revisionary),较少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描述性的形而上学满足于描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想法的实际结构,修正性的形而上学则力图制造出更好的结构。修正性形而上学的作品总是让人兴味盎然,并不只是思想史上一段重要插曲而己。由于内容清晰而部分洞见又具有力度,它们当中最好的作品既在本质上让人钦羡,也具有持久的哲学用途。但它们之所以具有持久的哲学用途,乃是因为有另外这样的一种形而上学使然:除了一般研究上的证成(justification)之外,这另一种的形而上学本身并不需要额外的证成。修正性形而上学可以用来协助描述性形而上学。无论从意图或效用上来看,或许没有任何现实中的形而上学家一直是全然修正性的,或全然描述性的。但我们可以大致这样区分:笛卡尔、莱布尼茨和贝克莱是修正性的形而上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则是描述性的形而上学家。哲学的讽刺者休谟较难加以定位。他时而是修正性的,时而是描述性的。

描述性形而上学的想法容易碰到怀疑论。它与所谓哲学的、逻辑的,或概念上的分析应该如何区别?它与这些分析在意图的种类上并无不同,它与它们的区别只在于范围及概括性上。由于其目标在于揭露我们概念结构里最概括性的特征,因而,描述性形而上学不能像研究范围上较局限的、部分为概念性的研究一样,将太多的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因而,它们在方法上也有一些分别。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对字词实际使用的细密检视,这是哲学中最好,也是实际上唯一可靠的方法。但以这种方法能够作出的区分,以及能够建立起来的关联,都不够概括性,其成果也不足以达到形而上学对理解所作的完整要求。因为当我们问,我们是如何使用这个或那个表达式时,不管我们的回答在某个层次上多么有启发性,它还是会很容易就假定(而非揭露)形而上学家想要揭露的结构之概括性成分。形而上学家所要追寻的结构不会轻易展现在语言的表层,它潜藏在表层之下。当语言的引导并不能带领他走到他想要到达的地方时,他必须放弃他唯一可靠的向导。

描述性形而上学的想法,可能受到另一方向的攻击。因为有人可能会主张,形而上学本质上是概念改变的工具,一个用来推动或标志新思想方向或风格的手段。当然,我们的概念会改变,这种改变虽然主要发生在专家领域,但并不限于此;而即便是专家领域的改变,也会影响日常思维。同样地,形而上学当然一直关心这里所暗示的改变。但是只以这种历史的方式去思考形而上学会有大错误。因为,人类思想中有一大块核心是没有历史的——或者说,是没有记录在思想史上的;有一些范畴和概念,它们的基本特性一点都没改变过。显然,这些并不是最精致思维里的专业概念。它们是最不精致思维中的常见概念,但也是最复杂的人类概念配备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描述性形而上学主要关切的就是这些概念、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结构。

形而上学有着悠久而显著的历史,以至于不太可能在描述性形而上学中发现任何新真理。但这并不意味,描述性形而上学的工作曾经,或可能一举完成。过去,该工作一直被重复执行。如果没有任何新真理可供发现,至少我们还可以重新发现旧真理。因为,虽然描述性形而上学的中心主题并未改变,但哲学中批判和分析的用语却经常改变。恒久的关系被不恒久的用语所描述,而后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氛围以及哲学家个人的思想风格。在一个哲学家使用他自己时代的用语去重新思考其前辈的思想之前,他不会理解其前辈的想法;而这也正是大哲学家们如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特性:他们比其他人花了更多的工夫去重新思考。

本书部分是,而且适度地是一本描述性形而上学的论文。本书之所以仅仅适度地是描述性的,那是因为,虽然书中一些讨论的主题是充分概括性的,但我的讨论却只从一些局限的观点来进行,绝不具有全面性;本书之所以只有部分是描述性的,那是因为,在第二部分里所讨论的一些逻辑和语言的分类,可能只有相对的、局部性的和暂时的重要性。我现在可以对我处理这些分类的方法作出一点概括性的评论。哲学家普遍认为,在分析地处理某个相当特定的概念以理解该概念时,与其寻找单一一个严格指出该概念在应用上的充分与必要条件,不如将它的应用看作用维特根斯坦的譬喻来说——构成一个家族,其家族成员或许是因为围绕着某个范型的缘故而被组织起来,而它们与该范型之间则是靠各种直接或间接的逻辑与类推关系而加以连结。我认为,在试图理解普遍性的逻辑与语法结构时,就像在知觉哲学或心灵哲学中分析特定概念,引用这个在理解上的宽容原则都相当有用。

对我来说,将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似乎很自然。第一部分的目标在于建立起物质性物体(material bodies)和个人(persons)在所有殊相(Particulars)中所占据的核心位置。该部分显示,在我们实际的概念框架里,这两种范畴的殊相是最基本的或最根本的殊相;相对于这两类事物的概念来说,其他类的殊相概念则得被看成是次要的。本书第二部分的目标则在于建立并解释以下两观念间的关联:一般性的殊相观念与作为指称(reference)对象或逻

辑主词(logical subject)的观念。这两种观念间的连结,以及随之而来的关于殊相作为典范逻辑主词的地位之解释,都可以在该部分第二章前半部中所阐述的某个 “完备性”(completeness)观念里找到。这半章是本书第二部分里的重要部分。不过,本书的两个个部分并非互相独立的。第二部分中的许多地方预设了第一部分中的主张,该部分一些地方的论证则延伸并进一步解释了这些主张。我怀疑我们是否有可能在不考虑其中一些主要论题的情况下完全理解另一些。

——《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导论

“分析哲学名著译丛“书目

思想与实在

作者: []达米特

译者: 王路

ISBN: 9787100207935

指称与存在: 约翰·洛克讲座

作者: []克里普克

译者: 周允程

ISBN: 9787100207928

语言的逻辑句法

作者: [] 卡尔纳普

译者: 夏年喜 / 梅剑华

ISBN: 9787100208734

笛卡尔语言学

理性主义思想史上的一章

作者: []诺姆·乔姆斯基

译者: 田启林 / 马军军

ISBN: 9787100207911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