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撰写玉米响应密植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综述

2024/1/8 9:26:58  阅读:15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JIPB ,作者JIPB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其充足供应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现代玉米育种过程中,提高品种耐密性和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关键措施。玉米密植后群体通风、透光性降低,会引起避荫反应,造成株高和穗位高增加、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能力降低、植株抗倒性降低,并最终导致产量损失。因此,培育耐密理想株型玉米是提高玉米耐密性的重要途径。

JIPB近日在线发表了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海洋教授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邹俊杰副研究员合作撰写的题为“Breeding maize of 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for high-density planting tolerance through modulating shade avoidance response and beyond”的综述文章 (https://doi.org/10.1111/jipb.13603)。该文章认为较低的株高/穗位高、紧凑的叶夹角、较少的雄穗分枝数、较早的开花期和发达的根系是玉米耐密植的5个关键的形态特征,并系统总结了玉米响应密植的遗传调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包括光信号调控避荫反应遗传调控机制、株高/穗位高遗传调控机制、叶夹角遗传调控机制、雄穗分枝数遗传调控机制、开花期和吐丝散粉协同的遗传调控机制以及根系结构遗传调控机制。该论文还提出了未来培育耐密理想株型玉米的一些策略,包括解析玉米耐密的遗传分子基础,挖掘自然群体优良等位基因变异,或通过基因编辑、蛋白智能设计等人工创造优良等位基因变异,进一步需要通过分子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实现耐密性状与其它优良性状的协同改良,培育出密植高产的下一代玉米。

. 玉米耐密理想株型的5个关键形态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Fereshteh Jafari博士生和王宝宝研究员为本综述的共同第一作者,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海洋教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邹俊杰副研究员为本综述的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和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等基金的资助。

文章引用:Jafari, F., Wang, B., Wang, H. and Zou, J. (2023) Breeding maize of 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for high-density planting tolerance through modulating shade avoidance response and beyond. J. Integr. Plant Biol. https://doi.org/10.1111/jipb.13603.

转自:iPlants”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