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新传博士招生考情分析 | 兰州大学

2024/1/3 17:56:13  阅读:137 发布者:

考情分析系列来啦,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编会整理国内各大院校的新传博士招生情况,包括招生人数、申请考核条件、博导介绍等内容,同时心传考博也会持续关注2024的博士招生简章,及时为大家更新招生信息。

现在,是兰州大学专场哦!

阅读指南

招生人数

申请审核要求

复试考核

博导信息

招生人数

2021年:4

2022年:4

2023年:5人(1人为援疆计划)

申请审核要求

所有报名材料在网上报名阶段均以电子版形式在报名系统中提交,同一类材料需按顺序合并为一个电子文档后上传(文档统一命名为考生姓名-材料类型,如张**-身份证明材料等)。各类材料一旦提交成功后不再接收补报材料,材料上传不全者,该次报名无效。

1.身份证明材料

居民有效身份证:正、反面需扫描在同一文件内后上传,请确保身份证边框完整,字迹清晰可见。

获相应学历后姓名或身份证号发生变更的考生,须同时上传公安机关出具的有关变更证明或《户口簿》对应变更页的扫描件。

2.考生学历(学籍)证明材料

1)已获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扫描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其中硕博连读考生必须提交学士学位证书。

2)在学硕士研究生上传研究生证或《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3)持境外学历(位)证书报考的考生,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基本申请材料

1)《兰州大学报考博士研究生申请材料列表》。

2)《专家推荐书》2份。(由考生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独立填写,专家签字须为手写签名。)

3)《兰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仅限硕博连读考生上传)。

4)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或其他英语能力考试证书及证明材料。

5)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单(加盖公章有效)。

6)已毕业硕士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在读硕士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在研论文。

7)科研成果证明:公开发表(出版)的代表性论文、著作、文章、调研报告等证明考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各类成果。

8)获奖证书:考生在校或工作以来获得的各种奖励证明材料。

9)科研计划书。考生结合招生目录上拟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某一具体研究主题,撰写一份科研计划书,阐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进行的科学研究设想。科研计划书内容包括研究题目、研究问题、研究目标、知识储备、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等,并列出必要的参考文献,3000字以上。

特别提醒:以上材料系申请审核环节的评价材料,请考生逐项分类提供。若发现有抄袭、找人代写和虚假陈述等学术不端行为,将直接取消其考核和录取资格,如已入学将取消其学籍。

4.其他材料

1)个人陈述。包括教育和工作经历、研究经历、研究成果、专长技能、主要贡献、未来计划、报考意愿等,不超过3000字。

2)有正式工作单位的考生须提供工作单位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在职考生还须注明是否同意在职培养)。

复试考核

笔试考核:

笔试考核包括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两部分组成,由学院统一安排组织。

1.专业知识:主要考核考生掌握新闻传播学领域基础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指定参考书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该成绩占最终成绩10%

2.专业英语:主要考核与新闻传播学科相关的专业英语翻译能力与写作能力。不指定参考书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占最终成绩10%。硕博连读考生可申请免笔试考核,笔试成绩以参加笔试考核同学在相关科目中的最高分记(若参加笔试考核同学最高分不足60分,则免试考生该项成绩以60分记)。

面试考核:

进入面试环节的所有考生均需参加这一考核。主要考核专业基本知识、前沿进展、英语水平、科研能力与潜质、心理素质与综合素质等。满分100分,占最终成绩的60%

学院成立面试考核小组(成员由博士生导师和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共同组成,不少于5位专家)。每位考生面试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主要流程如下:

1.考生自我陈述。每位考生用PPT形式自我介绍,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考生陈述内容包括:考生个人基本信息(含毕业学校、专业和发表论文等),已开展科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含解决的主要问题及途径、主要进展和本人的主要贡献等),博士期间的学术研究工作设想(结合提交的相应书面材料进行)等。

2.面试小组提问与考生回答问题。考生陈述完毕后,由面试考核小组专家提问,考生根据专家要求作答。

最终成绩=申请材料成绩×20%+专业基础知识成绩×10%+专业英语成绩×10%+面试成绩×60%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学院党委组织参加考核的考生如实填写《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情况表》,并对考生填写的考试作弊等受处罚情况进行认真核查;安排专人(包括党政干部、考核小组专家、导师等)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进行考核,通过与考生面谈的方式,直接了解考生思想政治情况,并给出考核评语和考核结论。考核成绩不记入面试成绩,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博导信息

樊亚平  教授

联系方式: abc-frank@163.com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从业者职业化史、新闻观念史、报业市场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范长江心态研究”(20FXWB029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史料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1949-1966)”(18ZDA314

近期论文:

1.革命生涯与新闻生涯的统一——博古的新闻生涯及其理念追求

2.恩格斯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李娟 教授

联系方式:juanli@lzu.edu.cn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传播与社会发展、媒体人类学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重构诗学视野下翁贝托·埃科的叙事思想研究”(19FZWB069)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交媒介使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化研究”(19BMZ067)

近期论文:

1.“精英”与“反精英”:翁贝托·埃科作品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2.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与“建党初心”的历史考察

3.世界·心灵·守望:西北城市流动人口短视频实践

4.解构性表达下的正能量赋权:《脱口秀大会》的文化批判分析

李曦珍 教授

联系方式:lixzh@lzu.edu.cn

研究方向:媒介技术哲学研究、媒介批评研究

科研项目:

1.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创新项目“器是道的具象载体——中国青铜器的媒介延伸论研究”(21lzujbkydx056)

2.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央高校定向探索项目“中国瓷器文明的媒介考古学研究”(21Lzujbkyxs026)

近期论文:

全球信息技术应用的数智化转型

冯诚  教授

联系方式:fengcheng@lzu.edu.cn

近期论文:

1.评奖范式与经略好稿——参评中国新闻奖管见

2.构建“三通一平”产学共同体——基于新时代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范式创新

刘晓程  副教授

联系方式:liuxch@lzu.edu.cn

研究方向: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问题研究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科研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政策传播机理与优化策略研究”(20BXW095

2.教育部社科科研项目“基层政务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及其对话机制创新研究”(17YJC860024

近期论文:

1.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的民族政策传播:内涵、功能与框架

2.超越悖论:再论对话公关“何以可能”

3.如何对话: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府公共沟通及其影响因素

张华  副教授

联系方式:zhanghxw@lzu.edu.cn

研究方向:新媒体理论、媒介社会学,专注于网络社群、网络舆情、网络治理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治理视阈下西部农村青年新媒体政治参与和政治信任互动机制研究”(21BXW067)

近期论文:

1.媒介化嵌入:周期性返乡青年参与抗疫的实践逻辑

2.滤镜化生存:身份焦虑与理性匮乏的图像世界观

转自:“心传考博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