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如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1/3 10:50:26 阅读:69 发布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1期P145—P146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原题《研究型大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势与机制路径》,摘自《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7期,张玲摘
研究型大学应以校内各科创因素的协同合作为主体,把握“以我为主”的自立自强核心内涵,激活发展内动力,加快形成科技自立自强的推进机制,以更好加入并推动外部“产学研”社会大循环。研究型大学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角色,一方面应着力于内部各科创要素的完善,通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科创资源要素支持、科创成果突破等四大要素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高校基础研究发展,进而促进应用研究与产业创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应促进知识的生产、流动、转换与循环,加大不同创新主体间的通力合作,带动整个社会向前进步,以达到科技自立自强总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基于该机制形成研究型大学助力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应然路径,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主要动力,以体制改革营造人才引进良好生态环境。
一方面,着力于人才自主培养,形成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一是顺应学生天赋特长,重视人才兴趣发展需求,倡导因材施教的大学精神。研究型大学因势利导的教育应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帮助学生具备基本科学文化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同时,鼓励发展兴趣爱好,使其既能成为国家专业领域的合格工作者,又能基于研究兴趣各抒所长,发挥价值。二是做好分类培养,通过多学科大平台,构建“本、硕、博”多阶段连贯一体的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一体化等优势,不断提高学生批判精神与科创能力,通过专项的科学训练,激发学生创新活力造就优秀人才,形成专项聚焦、课题深耕的拔尖基础研究人才团队。
另一方面,构建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研究型大学作为各类创新主体人才来源的重要保障,目前仍存在模式僵化、效率低下等问题,高校部门、学院、科研平台应集中要素形成合力,充分围绕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协同配合,以共同的目标统筹科创育人活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形成健康的科创生态环境,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
第二,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重要策源,以科创体制改革推动科研水平高质量发展。
深化研究型大学内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是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手段。要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并驱”推动深化研究型大学内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一是秉持内涵式发展理念。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应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紧随发展趋势积极攻关新兴专业,充分利用学科交叉形成复合专业,对前沿领域和重大战略方向相关紧缺专业进行定向培养,探索学科发展新方向和创新学科发展群。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学科交叉形成广阔的育人平台,多主体协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深入推进高校科研“放管服”改革。研究型大学应树立知识管理理念,不断推进科研项目优化,提高学校科研管理机构服务水平。加快审批机构简化,推广“最多跑一次”流程改革。三是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将研究型大学内部协调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发挥自身规模大、学科众多的优势,内外兼修组建合作关系。不断汲取有利经验、拓宽合作渠道形成国际科技创新网络,依托国际平台聚焦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领域进行谋划布局。
第三,坚持把科创资源作为重要保障,以设备自主研发助力战略科技力量升级。
在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支持方面,研究型大学已具备独特的优势条件。近年来,科研人员、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股份奖励、技术合同等鼓励政策逐渐完善,但同时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设备,尤其是先进科学仪器仍处于明显落后状态。针对该现状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一是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服务国家科技需求,加快推进科研设备从零到一的突破。鼓励从事科研工作人员将知识与技术结合,将成熟仪器设备更新换代,通过功能研发和创新提高利用率、形成新设备。二是强化相关人才储备。针对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的仪器研发进行长期稳定投入,培养大量高端仪器研发人才,积极开展科研设备仪器研发与应用相关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完善激励政策、专项资金申请等,吸引具备国际前沿经验的优秀工匠为国效力。三是鼓励购买并应用国产科学仪器设备。与相关单位构建合作协议,通过相应的政策鼓励、薪酬补贴、资金支持等,对研究型大学科研室的国产科研设备购买给予一定奖励优惠。多措并举鼓励国产科学仪器市场化、商业化,带动行业发展,以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科学仪器打破国际垄断。
第四,坚持把基础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以科研成果重大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
针对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现状,提出以下发展方向:一是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虽然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投入呈逐年递增趋势,占社会研发比例越来越大,但仍需增强。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研究型大学专业从事科研的人员比例相对较低且分布不均,应完善相应鼓励政策,激发教师与学生基础研究积极性,以增加从事基础研究活动的科研人员全时当量,达到推动基础科研发展的最终目的。二是加大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与科研活动相关企业间的联系。历史研究表明,国立科研机构与研究型大学都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科学中心顺利建成的重要力量来源,应借助基础研究力量建设合作网络,形成发展合力。三是开展多层次基础研究。目前我国基础研究主要分为“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两大方向,研究型大学应不断改进基础研究方向分类以及完善相应的科技评价体系,从而保障基础研究的实用性、原创性和增值性,形成良性循环。针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增强研究型大学科研前沿意识。研究型大学应做好科研项目的审核与把关,完善相应的评价跟踪机制,提高项目遴选门槛,删除陈旧选题,避免含金量低的项目产生资源浪费。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站在全局视角发掘国家科研存在的痛点难点。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整体布局,优先突破前沿领域重大科研问题。三是打通科研边界。推动跨界跨学科合作,形成广阔交流平台,瞄准前瞻性科研与关键技术领域,不断扩展国家重大战略深度广度,以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四是统筹好研究型大学在重大科研领域与国家科研机构以及已有科技重大工程间的关系,加强协同合作,共建“大科学中心”,做到各有侧重、合作有序,形成创新发展的共同体单位。
第五,坚持把有组织科研作为聚焦重点,以组织性设计促进高校创新体系化发展。
有组织科研能够发挥研究型大学在创新体系中的优势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科研选取中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有组织。加强系统谋略规划,通过顶层设计、全面布局,形成学院部门研究合力,通过专家指导和区域创新资源分配等,形成“多级联动”的合理工作机制。其次,有设计。科学规划研究图景,分配科研任务,打造计划有序、方向明确的创新体系。再次,可闭环。注重科研工作的周期循环与内外平衡,形成可闭环的科研流程。在全局统筹规划下把握当前重点任务和中长期阶段性任务的均衡。最后,可复制。遵循科研规律,善于把握和利用已知规律。在科研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借鉴学习可复制的科研经验。此外,研究型大学要加强校企协作,加快科研成果转换,不断增强对社会经济的辐射作用。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