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1期P55—P56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学院,原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与中国新文学主题的再理解》,摘自《文艺研究》2023年7期,项江涛摘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也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在追求现代化的艰苦卓绝奋斗中,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必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都要做开放性、发展性的理解。
文化融合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构成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经验,传承中国和人类优秀文化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人类多样性发展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文化理论体系,有着层级性、时代性、内外融合的逻辑系统。同时,这也是一个联系历史、当下和未来的实践过程,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为经验、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导、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的对世界性新文明的构想。
首先,文化融合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逻辑,这一理论来自“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独立或孤立的现代化,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与人类社会基本上是同步的。
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科学体系,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系统,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应坚守“大传统”“大文化”“全过程”的逻辑原则。
“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单纯的逻辑系统和价值体系,而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内容丰富的文化传播、构建的实践过程。
“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只是对过去中国经验与中国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给予了中国文化以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对于三大逻辑原则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层面,更要把握对象本身思想内容的丰富内涵。而就文学研究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而言,就是要从文学主题与文学价值观的角度,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进行思想性阐释,思考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如何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国新文学主题的再理解
近代以来的文化冲突伴随着西方政治强权、经济掠夺和文化入侵,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格外复杂的外部环境。直到今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坚守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意识和必要手段。与此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仅具有思想文化价值,它同时还是文化认同、文化融合的实践过程,我们需要坚守和创造“和合文化”的环境与机制。
以“和而不同”原则为前提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传统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基本精神,并且中华文明发展史本身也体现了这一价值观的强大力量。归根结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文化观和世界观,其核心内容是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态,也是一种新愿景。因此,必须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和构建的起点,对其做开放性、发展性、世界性的思考。要深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类文明发展态势之间的辩证关系,发掘其中包含的巨大的思想容量,理解其中包含的人类文明要素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状况的综合、比较、选择的结果。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方向是基本不变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是丰富、开放的,这种属性既来自新形态的构建过程,也来自新形态发展的影响。
百年中国文学的历史演进和文化属性是一个大话题,大到足以超越百年时限、超越文学本身而成为一个评价中国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问题。要深刻理解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发展道路,不仅要从政治逻辑来证明百年历史演进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也要从思想文化方面来寻找其内在机制。中国文学作为中国社会现实和精神文化的表征,能够更细致和生动地展示历史进程的精微之处。
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全人类共同价值”,都体现了一种思想文化的融合意识,这种意识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的体现,也符合未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百年中国文学的主题,经历了从个人自由的思想启蒙到群体解放的政治救亡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普遍价值。
今天有必要重新讨论五四时期主张“爱与美”的文学的价值。在“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今天我们应对其进行重新阐释。首先,必须承认这是一种符合特定历史语境的判断,因为在新旧交替剧烈、阶级对立白热化、文化冲突极端化的情况下,这种抽象的“爱的哲学”似乎失去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但是,作为极具包容性的人生观和伦理观,“爱的哲学”可能有着更为广泛、恒久的效用与价值,能够形成更为深远和普遍的感染力量。其次,这种“爱与美”的文学的伦理基础是人类的宽容、悲悯意识。最后,“爱与美”的哲学是社会改造的原初动力和最终追求。
革命文学中政治革命或阶级解放的主题脱胎于五四新文学,或者说是五四新文学主题的升华。从纷繁的个性思想中,能够逐步衍生出群体共有的思想;相互对立的不同思想,也能在彼此辩难中演化出具有共识性的思想。这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其外在环境就是中国社会变化的历史逻辑。
百年中国风起云涌,民族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独立振兴从一开始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艰难险阻、血雨腥风。百年中国文学主潮与社会历史发展如影相随,思想启蒙、阶级解放、民族独立、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民族振兴等时代命题,也成为中国新文学最重要的主题。在这些重大主题中,包含着思想革命、政治斗争的阶级意识和民族解放的家国意识,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学家在重大政治境遇中的思想选择。当然,在重大时代政治主题的间隙中,或者在激荡过后相对平和的环境中,“爱与美”的哲学就可能有所表现并受到人们的关注。百年中国文学的主题,一直或隐或显地表达了某种程度的人性之爱,与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主题形成连绵不断的思想谱系。
结 语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价值取向不仅为理解中国新文学的主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新时代文学主题的构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价值引领。世界视野和人类意识是中国文学主题中较为稀少的思想资源,百年中国文学在改变民族屈辱历史的奋争中,表现出的更多是抗争性的民族意识。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如何将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融合,是中国文学主题建构的历史使命。这里需要做两点思考。
第一,与中国革命历史、民族战争以及个人题材创作相比,国际题材文学创作在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明显偏少。
第二,以人类为主题的文学创作的思想基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这与中国当代国际题材文学有着直接的思想关联,是扩大了的国际主义。
新时代中国文学必须参与到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思想基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而且要讲好世界故事。只有这样,中国文学才能真正参与和引导世界文学的发展。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