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分析哲学的元哲学探索
2024/1/3 9:20:39 阅读:86 发布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1期P45—P46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原题《哲学虚无主义——对当代分析哲学的元哲学探索》,摘自《哲学分析》2023年3期,崔晋摘
哲学中所谓的“最佳解释推论”(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IBE)方法以及哲学中所使用的基本“资料”,与科学中所谓的科学IBE方法以及科学中所使用的资料其实只有表面上的相似性,本质上相当不同。简单地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并非真理导向的方法,但后者是;前者所检视的资料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靠性与不稳定性,并因而容易对之进行人为的操作,但后者则不然;前者在方法论的操作上预设了被当作是哲学问题并因而十分有争议的“正确的逻辑为何”这一问题,但后者在这件事情上较容易达成一致的共识(或忽视)。即便是在研究的主题和对象上,哲学与科学也十分不同。
由于哲学与科学在方法论和资料上的重要差别,许多当代学者都主张被称为“哲学怀疑论”的看法:当代哲学的讨论实际上不会、也“不可能”会带来实质性的哲学知识。一个学科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学科,在相当的程度上当然是基于该学科研究的主题与对象的特性以及该学科所使用的概念性工具使然,而当代的哲学讨论作为一门学科来说也不例外。“当代的哲学讨论”之所以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哲学知识,是由于当代哲学讨论所针对的主题与对象的特性以及哲学讨论所使用的概念性工具使然。从哲学IBE方法上来说,这种看法较其他看法更能说明目前哲学讨论中常见的各种现象的观点,是哲学讨论中的一个反思均衡项,是在直觉证据与哲学看法之间反复震荡后而最终建立起的一项合理“意见”,并且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应该重视的一个意见。
大部分当代哲学讨论的主题和对象或并不属于这个世界中独立于心灵而存在的“客观”部分,而是属于依赖于心灵才存在的“主观”部分,或者缺乏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客观可测试性蕴涵”(或两者皆有);而这一点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十分不同。这受到以下证据的支持。
首先,“许多”当代哲学讨论所瞄准的主题或所假设的对象,如各式各样的抽象事物和各类的麦农主义事物等,显然都很难说是属于这个世界中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客观部分。各式各样的抽象事物在本质上都是不占据时空也无法被经验到的事物,因而在常识和科学上都很难被认为是这个世界的客观部分中的事物。至于各类的麦农主义事物,则明显需要心灵意向性的作用才能成为哲学讨论的对象,因而更难说是这个世界当中能够独立于心灵而存在的事物。
其次,即便其他当代哲学讨论中的主题与对象看似与这个世界的客观部分有关,如有关于因果关系、自由意志、属性、本质、真理、等同、部分整体学、时间的讨论等,但在讨论这些事物时,哲学家典型的讨论方法并非将焦点聚集在这些概念能够适用的客观事物本身,而通常是将之聚焦在“X是什么”这样的概念问题上,也就是将焦点放在相关的心理概念本身。更糟的是,当哲学家追问这些看似有关于这个世界的客观部分的问题时,其讨论不但往往治丝益棼,毫无头绪,而其产生的效果更是经常让该现象的客观存在性变得十分可疑或至少引起争议。简单地说,当哲学家试图将其讨论焦点放在这个世界中的客观事物上时,他们的关心焦点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指称该类事物的概念本身,而其效果也往往让人对该类事物的客观性产生怀疑。
除了上述的两点观察外,“大部分当代哲学讨论的主题和对象或者并不属于这个世界中独立于心灵而存在的‘客观’部分,或者缺乏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客观可测试性蕴涵’”的看法,还从以下四个解释力方面获得有力的支持。其一,当代哲学家对许多事情的直觉往往彼此抵触,但却没有消解冲突的方法,为什么?如果当代哲学讨论的事物是这个世界当中客观的存在物,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科学家一样借着更仔细地考察这个客观的部分,而获得一致的“资料”?一个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与这些哲学直觉有关的部分都不是这个世界当中独立于心灵而存在的客观部分;它们不但是心灵所建构的主观世界,而且往往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世界。其二,这个看法也解释了为何当代哲学家们特别重视对概念及语言的分析。它特别解释了,当代哲学家们认为他们仍然是在讨论这个世界的客观部分时,却经常采取修正我们概念的方式,来作为讨论这个世界客观部分的手段。这个现象尤其经常发生在所谓修正式的形而上学与精析化的哲学方法论讨论中。其三,这个想法还解释了为何当代哲学的讨论往往不提供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任何可干预性和客观可测试性蕴涵,并因而不具有任何的实用价值,也不带来任何能够合理评估不同理论的手段。科学家们的理论往往对这个世界具有可干预性和客观可测试性蕴涵,并因而带来可合理评估不同理论的手段。然而,这样的可干预性和客观可测试性蕴涵却是当代哲学讨论中一般所缺乏的事物。其四,这个想法解释了为何在当代的哲学讨论中,大胆而逼近不一致的哲学看法时有所闻。为何当代哲学家勇于提出激进而违反常识的看法?一个简单的解释是:他们知道,除了逻辑和方法论中的一些抽象原则之外,这个世界当中没有任何客观可见的事实可以驳斥他们的主张。
基于以上理由(许多当代哲学讨论的对象很难说是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物;即便是,这些讨论的焦点往往在于我们对它们所拥有的概念;当代哲学讨论的对象并非这个世界的客观部分所带来的四方面解释力),我的根本怀疑与看法因而是,当代大部分哲学讨论所瞄准的对象,其实是一个由我们的概念和语言所投射或建构起来的主观世界的部分,是一个依赖于心灵的作用才能够存在的世界部分,而这与大部分科学所瞄准的客观独立世界截然不同。
大部分当代哲学讨论的主题和对象或者不是这个世界的客观部分或所谓的客观世界,而是由我们的概念架构所建立的主观世界,或者缺乏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客观可测试性蕴涵”(或两者皆有),因而没有任何客观的事实可以用来决定哪一个哲学看法才会是正确的看法。而由于我们用以建构当代哲学讨论对象的概念也经常是纷乱的(但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每一个哲学理论最多只反映了其中的一种概念结构,因而我们也没有任何主观的事实可以用来决定哪一个哲学看法才是正确的看法。因此,并没有任何的事实可以用来决定哪一个哲学看法才是正确的看法。我称呼这个看法为“哲学虚无论”,并认为这是当代哲学讨论与科学讨论在主题与对象上的最大不同之处。由于真理需要对应的事实或使之为真的事情,而当代哲学的讨论却缺乏相对应的或能够使之为真的主观或客观事实;因而,当代哲学的讨论也不可能带来任何的真理,更别说知识了。我称后一个看法为“哲学怀疑论”。
但你可能会反驳说,如果当代哲学处理的日常概念经常是模糊的、纷乱的甚至是彼此抵触的,或许哲学家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如卡尔纳普所说的去“精析化”各式各样的与哲学有关的日常概念。但这个想法存在着两个问题:首先,当我们以精析化的方式去修正我们既有的日常与哲学概念时,难道我们不是已经在转移(而非解决)原来讨论的问题了吗?其次,一旦所有哲学讨论所使用的概念都达到了逻辑或数学般的精确化程度时,我们剩下能做的事不就只是去决定“哪些语句在何种逻辑上蕴涵哪些语句”这种非实质性的哲学问题吗?我们毫无疑问可以乐观地期待当代逻辑的发展能够为这些非实质性的问题提供正确的解答,但这种解答所带来的知识并不是我们在此所说的“实质性的”哲学知识。
我的结论是“由于当代哲学的讨论主题或者是一个主观概念所建构的世界,或者缺乏客观可测试性蕴涵,而它所使用的概念工具是模糊的、纷乱的,甚至是彼此抵触的,因而当代哲学的讨论并不会、也不可能会带来实质性的哲学知识”;而并不是“当代哲学的讨论是完全无用的”。当代哲学的讨论过程经常训练出学者复杂的分析与论证能力,并训练出与逻辑结果有关的精确知识,这些能力和知识都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无法学习到的。从不可能会带来实质性哲学知识的讨论过程中,你往往能够学习到十分有用的工具;妥善应用这个工具在当代哲学的讨论上,往往能够推陈出新地带来出人意表的见解,从而扩展我们的视野(但不是知识),将这些大为有用的工具应用到其他的学科上,则更有可能会带来令人出乎意料的结果。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