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三千年:从50个中国历史人物说起》将中国历史从商朝至清末的3000多年看作是由50个人的一生首尾相连而形成,选择50位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眼睛去看他们生活年代的历史。他们个人的历史故事串联起来,与民族史与国家史形成对照,成为宏大历史叙事的补充。在每一位历史人物的章节中,都会介绍相关的重要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知识,也会提到许多名言警句、常见成语和著名文学篇章;重点知识则会以番外篇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本书内容紧密契合中考、高考语文和历史考点,是初中生和高中生培养文史兴趣、打好历史基础的绝佳辅助读物。读者可以在阅读本书的同时聆听喜马拉雅同名节目,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并籍此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了解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与热爱。
✦
名人推荐
✦
对孩子来说,这本书亲切有趣、没有距离,长知识的同时又不枯燥,很合适孩子课后阅读。
——孙俪
✦
精彩书摘
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岁,这是个问题。
有说139岁,有说105岁,也有说没那么多,也就90岁左右。无论哪个岁数,在3 000多年前的文明条件下都相当惊人。而且大家公认的是,他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商末周初人,政治家、军事家,周朝开国元勋。他先后与六位君主共事,可谓贯穿商周之交的灵魂人物。
姜子牙的祖先在大禹治水时立过功,被封在“吕”这个地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代逐渐沦为平民。姜子牙出生时,家境已经落败,他做过许多工作来养活自己,一直等到两鬓斑白,人生的重大时刻才终于到来。
据说那一天,姬昌(周文王)外出打猎前算了一卦,卦象告诉他这次狩猎获得的不是普通的野兽,而是助周成就霸业的辅佐人才。
果然,姬昌在渭河北岸遇到了用直钩垂钓的姜子牙。经过交谈,姬昌觉得姜子牙是位千古奇才,决定重用他;姜子牙也以自己出人意料的姿态成功地达到了“钓龙不钓鱼”的目的,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跳。
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电影《封神》中的姜子牙
姬昌所在的“周”本来是渭河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居住在今陕西中部地区。到姬昌时,周采取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实力逐渐增强。
周人将“天”作为至高无上的神,称统治者为“天子”,改变了商人信奉祖宗神力的信仰模式,一定程度上取消了残酷的人牲。由于整体更加文明进步,其他诸侯国纷纷向周人靠拢。
商朝是中华文明信史时代的开端。神权色彩浓厚,采取内外服制的管理制度。此时,商朝到了第30任君王帝辛(纣王)当政时期,大量实施酷刑,强化国家机器;对外征伐、穷兵黩(dú)武;对内压迫和残害人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奴隶主贵族腐朽。
此外,纣王荒淫无度,“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成语“酒池肉林”就来源于此。
电影《封神》中的纣王
公元前1056年,姬昌对内称王,但是对商仍然小心翼翼,未敢轻举妄动。姜子牙建议姬昌先平定周边诸地,等待后方稳定、物资充足时再找机会进攻。接下来几年,周连续进攻邻国,切断了商同西部属国的联系,并迁都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成了商西部最为强盛的诸侯国,具备了挑战商的实力。
公元前1050年,姬昌病逝,他的儿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姬发继承文王的使命,静静等待进攻商的时机。不久之后,机会终于来了!商的宫廷发生了激烈的内乱,纣王杀害了贤臣比干,囚禁了叔父箕(jī)子,不少被牵连的贵族被迫投奔周。在姜子牙的建议下,武王与其他诸侯在盟津会合,共同出兵伐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亲率战车300乘,精锐武士3000人,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与其他诸侯会合后,联军总数达4万多人。与此同时,纣王也集结了高达17万人之巨的军队,其中很大一部分士兵是商在连年征服和侵略中俘虏的周边部落奴隶。
双方在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交锋,姜子牙率领的先锋部队人数虽少,但是士气如虹;商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士兵们与纣王离心离德,还未开战便纷纷倒戈。武王趁势大败商军。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首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自焚而死。牧野之战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给数千年后的志怪小说《封神演义》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姜子牙于是引武王进入朝歌,昭告商朝灭亡,周朝诞生,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史称西周。
电影《封神》中的姬发
武王灭商后,同姜子牙、姬旦(周公)等人商议,实施宗法制与分封制,这种制度是周与商在政治体制上的最大不同点。
【宗法制】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把全国分成若干个诸侯国,分封给同姓子弟、姻亲和功臣。受封者可以在自己封地内再分封,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承担保卫疆土、定期觐(jìn)见、缴纳贡赋等义务。周朝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同时给予诸侯独立性,快速扩大了周朝统治范围。这一时期,周的疆域很快覆盖了整个中原地区。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补充,解决了周朝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比商朝在政治制度上更进一步。
此外,周的统治集团还以周族自己的习惯法为基础,吸收了夏商两代礼仪制度中的有用部分,经过整理加工,制定了有关国家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生活规范的法典。这部法典就是被孔子一再推崇的 《周礼》,也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律制度。
由于功劳首屈一指,姜子牙被分封在齐地[今山东省淄(zī)博市],以便安定东方。姜子牙于是建立齐国,成为齐国的首位统治者。他承袭《周礼》,在齐国推行各种有效的治理措施,很快安定了民心。他不论出身,选用贤能到重要岗位任职,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用人办法;他大力发展冶炼、纺织、渔盐等手工业和商业,齐国逐渐发展为富裕强大的诸侯国。
从姜子牙建立国家,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齐国是整个周朝延续时间很长的国家之一。姜子牙的后代中出现了齐桓公姜小白和秦国宰相吕不韦这样雄才大略的英雄,身上闪烁着祖先智慧和勇气的光芒。
姜子牙的女儿邑(yì)姜嫁给了周武王,生下儿子姬诵(周成王)和唐叔虞(晋国始祖)。公元前1043年,姬诵继承王位,为周成王。由于成王即位时还很年幼,须由姜子牙和周公辅佐,所以姜子牙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首都镐京。
这个时候爆发了“三监之乱”。商纣王自杀后,周武王并没有杀掉他的儿子武庚,而是封他管理商朝旧地,同时为了防止他叛乱,在朝歌东部设卫国、西南设鄘(yōng)国、北部设邶(bèi)国,共同监视武庚。武王死后,卫王管叔和鄘王蔡叔对辅佐成王的周公感到不满,四处散布周公篡位的谣言,串联武庚起兵反叛,史称“三监之乱”。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放言五首》(其三)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其中“周公恐惧流言日”说的就是卫王和鄘王诬陷周公谋反这件事。白居易假设:如果周公死在了三监之乱爆发之前,那他勤勉忠诚的真实品格又有谁能知道呢?
最终,在姜子牙和周公的共同努力下,叛乱被平定了。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的儿子周康王即位,国家安定,经济繁荣。这两任国王的统治时期就被称作“成康之治”,这也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繁荣盛世。
目录
作者简介
■ Author
武田田,1981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喜欢给孩子讲故事的妈妈。
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