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推荐 | 地方的浮沉:现代乡绅叙事研究

2024/1/2 16:09:25  阅读:82 发布者:

重读小说

再现乡绅人物的浮现与回归

开放学科视野

揭示文学叙事与历史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编辑推荐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结项成果。

传统乡绅身份的代表性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财富和参与地方事务三点,《呐喊》《彷徨》《白鹿原》等中国现代文学诸多作品则展现了这一阶层身份逐渐失去其完整性,进而被重新定义的过程。作者立足于作品,基于乡绅阶层与地方社会的互动生成关系,在这一阶层命运变迁的背后,可见地方社会面临现代性的不断冲击,从而解体与重构的历程。

内容简介

现代文学研究中对乡绅阶层人物的遮蔽与发现,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学术史现象。在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在文学作品所展开的社会空间中重新认识乡绅人物形象及其变迁,由此呈现现代文学世界中“地方社会”浮沉的一个侧面,进而追索文学批评中地方意识的消长之迹。

作者简介

袁红涛,河南南阳人,文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文学发展报告》执行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关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刊物。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史视野下的现代文学‘士绅’阶层人物研究”,结项成绩“优秀”;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空间视野下百年乡村教育叙事研究”等。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序言  李继凯1

绪论 乡绅的“发现”与地方视野1

第一节 一个现象:“乡绅”的遮蔽与发现1

第二节 乡绅与地方:中国乡绅研究史的一种梳理5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社会史研究的启示9

第四节 研究路径:“乡绅”叙事与“地方”浮沉12

第一章 “地方”之为“故乡”:士绅阶层近代蜕变的预言

——鲁迅《呐喊》《彷徨》19

第一节《离婚》:绅权与地方社会20

第二节 “假洋鬼子”:士绅阶层的新变种29

第三节 《故乡》:知识阶层的裂变与“乡愁”32

第二章 从改良到革命:世事巨变与地方绅缙

——茅盾《动摇》《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41

第一节 《动摇》:革命、地方社会与劣绅42

第二节 《霜叶红似二月花》:江南城镇的绅缙变迁46

第三节 《子夜》:“老乡绅”进城与末路54

第三章 走出地方社会:一个新青年的“前史”

——叶圣陶《倪焕之》58

第一节 废科举与新教育:青年何以消沉?61

第二节 乡镇与乡绅:一个新青年的前世67

第三节 报刊与演说:“五四”来到小镇上70

第四节 潮起又潮落:新青年进城与大革命下乡74

第五节 “新教育小说”与知识阶层的现代转型80

第四章 转型的困境:乡绅分化与江南城乡社会

——洪深《农村三部曲》85

第一节 《五奎桥》:“乡绅的传统”与传统乡绅86

第二节 《香稻米》:绅商的劣化91

第三节 《青龙潭》:“现代”“学绅”的无力93

第四节 困境:江南地方社会与现代转型100

第五章 叛逆与断裂:乡绅继替与北方乡村社会

——王统照《黄昏》《山雨》103

第一节 《黄昏》:觉醒青年的叛逆103

第二节 《山雨》:乡村领袖阶层的断裂107

第三节 反差与交错:“乡绅”与“知识分子”119

第六章 地方的近代史:绅界变迁与四川“社会”的兴起

——李劼人“大河小说三部曲”123

第一节 “接受之谜”与“社会”主题123

第二节 “微澜”到“大波”:四川绅界的分化与变迁127

第三节 报刊、演说和社团:“绅士公共空间”的兴起139

第四节 青羊宫、茶铺与公园:成都“公共地方”的近代化150

第五节 大河小说与现代文学史的“社会”意识153

第七章 新旧乡绅:在宗族、地方与国家之间

——张天翼的“喜剧”世界155

第一节 《脊背与奶子》《砥柱》:族绅与“理学”155

第二节 《清明时节》:“区董”的内斗158

第三节 《华威先生》:“国族主义”下的新乡绅160

第八章 转折:从“乡绅”到“地主”

——革命文学之两例165

第一节 《咆哮了的土地》:土地革命与绅士父子165

第二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地主”的发现与“诉苦”的动员170

第三节 “乡绅”到“地主”:话语的转换与“新中国”想象179

第九章 潜流:“乡绅”与“知识分子”

——十七年文学之侧影189

第一节 《风云初记》:在绅士家庭与革命队伍之间190

第二节 《红旗谱》:复杂身份与“地方色彩”192

第三节 “知识分子”:一种可疑的身份200

第十章 发现商州:一个“地方社会空间”

——贾平凹《腊月·正月》203

第一节 近乎乡绅的“韩先生”204

第二节 地方社会的延续208

第三节 “人物”、面子与影响211

第四节 商州写作与“地方社会空间”的复现214

第五节 “发现商州”与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224

第十一章 世纪回眸:“最后一个士绅”

——陈忠实《白鹿原》229

第一节 “最后一个先生”230

第二节 “国家”的进入234

第三节 话语的覆盖239

结语  打开现代文学研究的地方空间244

第一节 “乡绅”到“地主”:阶级革命对于地方社会的改造245

第二节 “乡绅”与“知识分子”:城乡分离与地方视野的消隐246

第三节 绅权终结:现代国家与地方关系重构249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与“发现地方”251

第五节 “乡绅”为方法,打开现代文学研究的地方空间254

主要参考文献260

后记271

精彩书摘

后记:故乡与地方

 在本书最后定稿的阶段,为了陪伴母亲,我又回到了老家。在熟悉的山水间继续修改书稿,本书想探究的问题也渐渐清晰。

模糊记得还是在小学时代,有一天放学后回到村口看着小山村,隐隐感觉课本里的世界与自己生活的村庄是两个世界。多年以后,看到陈忠实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忽然发觉对自己生活的村庄社会的陌生,并以此作为酝酿长篇小说创作的起点,更触动了我长久的思索。陈忠实感叹的是,原来自己并不了解祖辈们的生活。如果说,在陈忠实和其祖辈生活之间因为横亘着1949年,由此存在历史的部分断裂;而在我,则是无法把课本讲述的社会历史图景与我所在的村庄和集镇的人们及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这种陌生或断裂感,其后容易与故乡的分离相混合,而对故乡的回望又常常与对“乡土”和“传统”的几丝眷恋相联系。不过,对故乡的时时回首与对地方社会的关注,并不完全相同。正如陈忠实几乎一直生活在白鹿原上,并未远离故乡,却会在某一天惊觉社会记忆的断裂,最终他以长篇小说的形式重构了另一个“白鹿原”。本书并不企求通过文学阅读来弥合这种断裂,但是回望小书从选题到不断修改这漫长而拖拉的过程,对社会记忆断裂过程的探究,逐渐明确地牵引着我读书和思考的方向。

我的博士论文关注现代文学中的宗族书写。之所以不采用其时更通行的“家族叙事”概念,是因为隐隐感觉到,相比“家族”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宗族”是一个社会组织,或者说,基于宋以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项建构。因此,对现代文学以来宗族书写嬗变的探究,便不能不置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现代转型的历史语境中。由此,对家族叙事研究中诸如“家国同构”等常用表达的历史性多了一份反思,而关注到现代国家不断深入地方社会、改造宗族组织的趋势,宗族书写与这一历史进程有着内在联系。基于明清时期的制度设计,宗族又是与乡绅(士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注宗族书写涉及的人物角色,除了“族长”形象引人瞩目之外,乡绅也不可忽视。于是,博士毕业之后在准备进一步拓展宗族书写研究的计划中,曾将乡绅人物列为一章。不料稍加探究,难以收手。在发表了几篇文章后,以此申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于2015年获得立项。课题于2020年顺利结项,然而,在课题研究后期,问题意识已有所改变。简而言之,从把乡绅作为一类与宗族相关的人物形象开始,后来则以之为进入现代文学地方空间的引领。受国家与社会理论的启示,起初曾明确标举要借鉴社会史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不经意间似乎还赶上了本专业领域社会史研究兴起的潮流,也由此对若干作品做出了新的解读。然而,以社会史知识为辅助,从不同作品中辨析、确认一个个乡绅人物形象,然后进行分类或归纳,其研究价值是有限的。而在不同作品的阅读中,将乡绅人物身份置于其所在的社会空间中,他们立刻摆脱了各种常用的标签而鲜活起来;进而由此关注到现代文学背后地方社会空间的沉浮,忽然感觉到仿佛可以遥遥回应或解答我对故乡社会的那种陌生或断裂感。

理论研究的推进有自身的逻辑,而人文学科研究问题意识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背后常常还牵连着研究者的生活和经历。因为从小在母亲的村庄里长大,给我的家族和故乡认同增加了复杂性;母亲村庄所属的豫西南边陲这个小镇,方音独特,民俗相通,既是一个市场圈,又是一个通婚圈,成为我在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故事时不断联想的空间;在我儿时小镇依然保留的一段城墙和通向商州与西安的西城门,成为我对传统时代地方社会最直接的记忆。因为无书可读,小学时代就翻出了母亲的中学语文和政治课本,教材的时代差异可能让我较早地获得了某种历史感。其后,随着不断升学和工作,豫西南的山乡一隅渐渐成为故乡。直观可见的是,故乡与我工作所在的城市已分属两个世界。然而,七年前父亲病故了。在亲戚朋友还有乡邻帮助下,作为儿子执行着传承已久的葬仪,仿佛重新在本地秩序中找到了一个位置。送别父亲之后,故乡生活的一部分无可遮挡地展露在眼前。不再能远远躲避,还需要把一个家庭继续编入本地社会的网络之中。虽然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参与,但对故乡社会已另有一种体认,并因此对父亲更多了一分理解。在小书定稿之际,已难以简单表达是献给父亲的作品,其间意味实在复杂。当然,事实上,父亲的古道热肠、仁义追求,时常为家族亲友事务奔走的身影,乃至父辈一代的音容笑貌,大约是我能想象基层和民间社会生活支撑者最直接的来源。

在地方的回望、回归或转换之间,一些感受和问题渐渐清晰。随着教材日趋一统,城市迅速扩张,科技日新月异,有为师者觉察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故乡变得可有可无。然而,故乡是曾生活过的地方、曾置身其中的社会空间,回味对它的陌生或亲近,关注故乡社会本身的历史与变迁、传承与断裂,不仅仅是怀乡之思,也不是所谓关注底层,而是保持文本与现实的联系、不离日常生活、获得真实感受最自然的方式之一,从而拥有人文学科研究的切己之感。

现代教育带来了一个不同于村庄生活的世界;而如果没有教育,并不就能认识曾生活的村庄和地方。感谢我的导师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让我走上这条以文学阅读和研究来表达思考的道路。特别感谢李继凯教授拨冗为我这迟迟出版的第一本书赐序。李老师是我的硕导,当年接受了我这个跨专业到中文系读研的学生;而在硕士毕业、离开古都逾二十年间,依然能时时感受到老师激励的目光。感谢一路同行的同学、同门和伙伴。感谢我所在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辈老师悉心呵护,青年同事朝气蓬勃,使我不能过于懈怠;所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王光东、贾艳艳等诸位老师于我亦师亦友,在学科建设、研究生教学和论文指导过程中时时交流,让我受教良多;特别是在本书修改过程中如张炼红老师拨冗通览初稿,悉心指出、纠正了诸多错漏,对框架结构的修改建议更让小书有所改观,即是这种师友关系的具体呈现。

本书根据2020年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史视野下现代文学‘士绅’阶层人物研究”的书稿修改而成。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匿名评委老师,他们对结项成果所给予的“优秀”等级肯定和指导性意见,既给我进一步修改的动力,也启示了修改的方向。本书从选题到展开有年,若干认识又有改变,此番成书虽尽力统一相关表述,仍不能做到完全一致。不过在对地方社会变迁的追索中,关注到新教育的深远影响,已引发新的问题和研究兴趣并获得国家课题立项,希望下一本书能写得更系统更完整些。感谢陈如江编审对本书稿的关注,能在三十年前推出老院长张仲礼先生《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一书中译本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之,既感有幸,也感到学术之流的默默流淌。同样感谢责任编辑邱爱园老师严谨且专业的编辑工作和为消除书中错讹所付出的大量辛劳。

在文本内外的重读中常常会发现,与乡绅阶层命运变迁相关的现代教育转型、城乡发展失衡乃至公共生活重建等社会问题,在当代依然有所延续且不能回避。如费孝通、潘光旦等学者其时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仿佛并未过时。这大约是基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与重构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城市化、网络化进程大大加速的当下,诸多问题又有新的变化。不同于费孝通等所关注的随着现代知识分子纷纷进城带来地方社会“水土流失”的问题,当下则出现了“空心村”现象。由于教育资源向县城的集中,村庄和乡镇正在失去他们的儿童。本书所关注的“地方社会”会如何发展,实在不能不继续牵动我接下来的阅读、观察和思索。

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