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978-7-5446-7813-1
作者:Manuela Wagner、Dorie Conlon Perugini、 Michael Byram 编;
出版时间:2023-10
定价:30.00元(限时优惠:21.00元)
丛书: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外语教育系列
✦
本书简介
本书开创性地详细描述了知名学者、大中小学教师、研究生的跨学段和跨洋合作,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他们如何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规划和实施跨文化课程设计、教学和评价,寻找跨越机构和学科界限的合作方式。虽然学生学段不同,语言水平各异,但是所有课程都在理论的支持下致力于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跨文化交流情境,使学生在跨文化体验中去发现、对比、分析、反思、批判乃至实现自我超越。本书将加深和扩展我们在不同学段外语课堂中融入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理解和尝试,是有意应用理论助力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教师和研究者的必读之物。
✦
编者简介
曼努埃拉·瓦格纳(Manuela Wagner),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外语教育部副教授,德国语言与文化项目主任。
多里·康伦·佩鲁吉尼(Dorie Conlon Perugini),美国格拉斯顿伯里公立学校瑙布克小学西班牙语教师。
迈克尔·拜拉姆(Michael Byram),英国杜伦大学荣休教授,卢森堡大学客座教授。
✦
导读作者简介
虞怡达,上海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师,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外语教学和评价。
导 读(节选)
文 | 虞怡达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员流动和人文交流增加,语言课程中对跨文化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教授文化成为语言课程中的热点,发展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也随之成为语言课程的培养目标。但是,由于人们对跨文化能力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知还不够充分,语言学习和文化沟通之间的联系往往被忽视。在操作层面上,跨文化课程设计支持相对不足,合适的教学材料和活动缺乏,因此如何在语言课程中融入跨文化内容对广大语言教师来说至今依旧是难点。
近年来,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意义、目标和内涵逐步凸显和清晰,但跨文化外语教学实践的相关研究还相对滞后,跨文化外语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存在脱节的现象。课堂中跨文化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尤其是不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和衔接比较模糊,教材、教法、测评等各个教学环节都急需提升水平。
顺应外语教育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由Manuela Wagner、 Dorie Conlon Perugini和Michael Byram所编的《跨学段跨文化能力教学:从理论到实践》(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cross the Age Rang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一书。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f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ACTFL)时任主席Aleidine J. Moeller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前言。本书由英国出版社Multilingual Matters在2018年出版,是“Languag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丛书之一。该系列丛书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本书收录的教学实践来源于康涅狄格—格拉斯顿伯里—杜伦(UConn-Glastonbury-Durham)合作的教学项目。编者之一Michael Byram博士是英国杜伦大学荣休教授,是语言教育与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他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Byram,1997/2014)在外语界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该理论框架也为本书中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编者Manuela Wagner是康涅狄格大学外语教育部副教授,在该校教授名为“(语言)教育中跨文化能力的发展”的研究生课程。她多年来一直与格拉斯顿伯里公立学校外语项目合作,与中小学教师建立了教师实践共同体。第三位编者Dorie Conlon Perugini是格拉斯顿伯里公立学校瑙布克小学的西班牙语教师,毕业于康涅狄格大学尼格教育学院,拥有西班牙语教育课程和教学的本科和硕士学位,还获得了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对小学世界语言教学的交叉认可。
本书展示了一群教育工作者在不同学段的语言课堂中系统应用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C)理论的尝试。通过整合参与式行动研究,不同学段的外语教育工作者有机会探索应用跨文化能力的概念框架,批判性地反思他们在语言课堂中的跨文化教学实践,并用于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本书的引进将在以下两方面对我国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一方面,本书为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实践及其研究提供了多学段的借鉴和参考。
外语教学实践研究是外语教育学理论和现实的接口,连接着理论探索和现实问题。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存在着“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割裂”(王文斌、柳鑫淼,2021:2)这一亟待解决的学科问题。跨文化外语教学领域中,这一问题也较为凸显。核心问题在于,每个学段适切的跨文化能力教学目标和内容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2022年7月26日的首届“中国跨文化教育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高端论坛”上,《中国外语教育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点击文字查看详情页)正式发布。该框架对大中小学各学段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教学的内容、目标进行了界定和描述,旨在为一线英语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国内一线外语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操作该框架。该参考框架的适切性和有效性验证均在上海的学校完成,实验对象和地区范围不够广泛(张红玲、吴诗沁,2022)。因此通过参考和借鉴本书中的跨文化教学实践,我国各学段一线教师可以结合参考框架,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设计外语课堂中的跨文化能力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践活动,利用各类资源细化实施要求,并及时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馈,是以进一步推动跨文化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研究。
另一方面,本书的实践方式体现了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的重要性,在提升实践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发展与外语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二者相互滋养(张文忠等,2022)。以解决实践性问题为导向,对于解决教师教育中的“知行脱节”问题,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同时,面向不同学段学生的教师形成实践共同体,“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共同的关注或热情,并在定期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做得更好”(Wenger,2011)。本书中的教学实践共同体充分体现了“共同的愿景”“合作的文化”“共享的机制”“对话的氛围”等思想精华(张平、朱鹏,2009),对于发展教师跨文化外语教学实践性知识,培育合作性的教师文化,提升教师实践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书中的教学实践对我国外语教师跨越学段地差异化掌握跨文化外语教学理论、更新课程理念和提高教学能力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本书中新手教师、专家教师和指导专家之间的合作可应用于现阶段蓬勃发展的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中。
目 录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外语教育系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的基础上,又引进推出一批从跨文化视角进行外语教学的权威力作。这一批以国际著名外语教育家Michael Byram教授为首的学者们的著作,是英国多语出版公司(Multilingual Matters LTD)出版的丛书“Languag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LICE)中众多专著/文集的一部分。在这些著作中,学者们对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的外语教学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和实践,对教学理论、课堂实践和成果评估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论析和阐述。他们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学框架、能力模式、概念、理论、观点、途径、方法以及对整个教学结构的设想,不仅具有挑战性和时代的前瞻性,而且尤其可贵的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些远见卓识无疑引导着当今世界外语教学改革的潮流。
贾玉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
转自:“思飞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