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2024/1/2 9:29:57 阅读:115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0期P85—P86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摘自《南方经济》2023年5期,梁华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制造业是立国之根本、强国之基石与兴邦之重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列全球首位,但这不足以说明中国已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冲击、单边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俄乌冲突爆发等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暴露出发展不均衡、缺乏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卡脖子”、核心环节“掉链子”等问题。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和安全,强调要积极发挥链主企业影响力,在“补链”“延链”与“强链”方面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本文在制造业产业链范畴内,通过构建企业层面的国内价值链长度和全球价值链上游度,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这种方法能够在制造业产业链范畴内,以国内价值链长度和全球价值链上游度两个指标,在“延链”和“强链”两方面体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水平,这更加符合现行政策内涵。同时,为在微观视角上考察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目前,鲜有学者研究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参考龙头企业基于其地方化外部性影响其他企业发展,以及链主企业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文献,于本文探索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认为,龙头企业作为行业的成功示范、发展动力与创新引力,其发展壮大能够创造和维系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但是,盖庆恩等认为龙头企业会降低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并出于利益最大化目的,通过地位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渠道,对其他企业产生挤出效应和竞争威胁,进而降低产业链竞争力。上述相悖的理论,为本文考察链主企业是否能够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
本文测算了企业国内价值链长度与企业全球价值链上游度2个微观指标来表征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并定量识别了链主企业与定量测度了链主企业影响力。之后,基于2003—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特征。结果发现: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在对内生性、极端观测值、特殊观测值、变量测度问题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未发生改变。从链主企业对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来看,成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其中发挥着显著正向传导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专业化外部性和多样化外部性强化了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波特外部性则可能因为行业竞争抑制了知识外溢效应等原因,弱化了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内陆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更具推动力。
基于以上研究,为培育发展链主企业并发挥其影响力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各地政府加强对链主企业推动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视程度,尽快出台、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链主企业培育发展政策体系,并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制,自上而下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第二,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以大带小”“以点带链”的产业链“链主”影响力,构建以链主企业为中心、成员企业协同参与的制造业产业链生态,最终形成以链主企业优势资源为辐射核心,成员企业享受知识外溢性并释放产业链生态红利的良性发展格局。第三,强化制造业产业链中成员企业专业化生产经营能力,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等企业的培育发展,以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专业化与多样化水平。第四,加大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扶持力度,并提高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工艺,改变其产业链低端嵌入问题。第五,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同时,强化沿海经济圈向内陆地区辐射的作用,激活国内巨大市场需求潜力,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