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政治效能与基本经验

2024/1/2 9:27:56  阅读:87 发布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0P96P97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原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历史变革、政治效能与基本经验》,摘自《山东大学学报》20233期,刘倩摘

国家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体现着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独特性。就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建设的领导主体,党的领导贯穿于国家建设始终,既决定着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实践进路,又塑造着以政党领导为特征的现代化发展新范式。

政党领导与国家建设

长期以来,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是西方现代国家建设的两条主流路径。然而,这两条路径虽然为西方先发国家的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却忽略了政党“作为一种跨越了国家与社会的整合性力量的重要作用”,更未能对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具有充分认知。从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来看,后发国家的政党并不仅仅是“社会”与“国家”之外的制度补充力量,而是贯穿于国家建构与国家建设这一长期历史过程的关键领导主体。从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功能来看,区别于西方先发国家强调政党的代议、表达或选举功能,后发国家更侧重于政党在“启动、管理和巩固动态的政治变化和发展方面的潜在作用”。这些功能赋予政党以更高的权威性、适应性、内聚力和动员力,从而使其能够在创建政权、整合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等国家建设活动中,始终具有维持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的领导能力。

政党领导与国家建设之间存在深刻、复杂而紧密的理论和现实关联。相对于西方先发国家强调“国家”与“社会”对国家建设的主导推动作用,政党领导国家建设的现代化路径实际上更符合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需求。近代以来,面对传统帝制的崩解和列强环伺的威胁,中国在整体性民族危机的形势下被迫开启现代化进程,试图以现代国家要素改造传统政治秩序,进而推动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实现民族复兴。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各阶段,有力地推动国家建设实现了发展前途转换、发展道路转变、发展体制转轨和发展方式转变,呈现出一幅党领导国家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政治效能

中国共产党能够从边缘性政治力量成长为国家建设的领导主体,并成功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转型,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型政党的性质使其领导能力和领导功能远超西方政党;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能够将自身的领导能力和领导功能有效转化为价值凝聚效能、权威塑造效能和组织动员效能,从而满足了国家建设对权威、秩序和广泛支持力量的需求。

(一)党领导国家建设的价值凝聚效能

一方面,政党价值理念的确立能够加强政党的组织内聚力,团结党内成员,塑造严密的政党组织体系;另一方面,政党依靠价值理念的宣扬可以将分散的社会成员整合起来,形成民族、国家层面的共识认同。在此基础上,由政党扩散至阶级、民族和国家范围内的价值凝聚效能才得以最终形成。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在建党之初就高度重视党的价值理念的建构与宣扬。

(二)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权威塑造效能

在以政党为主导的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国家公共权威与秩序的塑造应以政党自身权威的塑造为起点:第一步是组建强大的政党、塑造政党权威;第二步是由该政党主持构建代表公共权威的合法政权。而这一双重权威(政党权威与国家公共权威)的塑造过程,则体现着政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权威塑造效能。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始终拥有坚强的权威领导主体和稳定的政治发展秩序,这充分展现了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权威塑造效能。

(三)党领导国家建设的组织动员效能

自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动员工作,善于整合党的组织力量,发挥党的组织凝聚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延续组织动员传统,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组建党的组织体系,将党组织体系的覆盖范围扩展到全国,不仅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坚固连接,而且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形成了高度认同与支持。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党的建设工作继续深入推进,不断健全党的各级组织体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党的组织更加广泛地嵌入现代国家与社会的治理结构之中,塑造出更为系统、庞大的党组织动员网络。依靠这一网络,中国共产党不仅极大提升了自身的组织动员能力,而且重塑了基层治理体系,将党的组织动员效能进一步释放。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基本经验

党领导国家建设的基本经验经过实践检验,对于中国而言,应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遵循;对于世界而言,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有益参考。

(一)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国家建设维持稳定秩序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维持政治稳定、促进有序政治参与的根本原因。首先,党始终代表和维护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这种利益代表的广泛性和无私性,无疑能够有效疏导诸多团体的利益矛盾,避免政治参与无序化造成的混乱,从而维持政治稳定。其次,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政治体制具有高度韧性的关键因素。党员干部基本嵌入政府体制之内并直接掌握国家权力;党的组织和党员遍及社会各行各业,形成了庞大而系统的组织网络,整个社会被凝聚在党的周围。这种“政党—国家—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结构,能够有效维持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秩序。

(二) 坚持党的自觉组织变革,为国家建设巩固领导权威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实际上内含着两个主体的现代化任务,即政党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党的自觉组织变革正是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纯洁性,实现自身现代化并进而领导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建党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始终将先进性与纯洁性要求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与组织建设之中,体现在各级党员干部的教育学习和实际行动上。持续的自觉组织变革在赋予党自我革命勇气的同时,也以开放性和适应性的政党特质推动了党自身的现代化转型。

(三) 坚持党的自主理论创新,为国家建设提供思想指引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理论创新精神密切相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擘画了发展蓝图。

(四) 坚持党的政策创新实验,为国家建设探索可行方案

政策供给能力的基础是党的政策创新实验,这是党领导国家和治理国家所采用的一种独特的政策试点、创新与优化机制。目前,在党的领导下,政策创新实验已经形成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自主探索”、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设计实验”和介于二者之间的“请示授权”三种途径。这三种途径既兼顾了中央顶层设计的宏观优势,又发挥了地方自主探索的政策创新优势,将党的思想理论与国家具体实际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百年变革之路,是以政党为中心、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新范式在现实中的成功实现。它既超越了西方“国家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对政党功能的“狭隘理解”,让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功能作用,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化的目标普遍性、道路多样性以及各国国情的特殊性。随着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将会不断发展,为世界现代化的实践推进和理论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