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实证研究中的机制分析:烦扰与思路

2023/12/29 10:16:24  阅读:11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不止点滴 ,作者秋枫澜

【编者按】实证研究中的机制分析现在是热点。本号推荐这篇推文的用意至少有三:

其一,机制分析与遗失变量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单方程估计在机制分析实践中总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其二、工具变量在机制分析中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内生性问题、得到一个更为有效的估计结果,工具变量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机制或渠道。

其三,交互项估计和分组回归等在机制分析中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机制分析的思路

之前和别人(代号008)聊天,谈及他正在做的一篇论文:

008:现在的内容还是单薄了点,得想法子做点机制分析才行。

我:在你的框架里,XY的影响挺直接干脆的呀,不需要强行加机制分析吧?

008:如果影响是那么直接和一目了然,实证分析似乎也就没多大意义了?

我:话不能这么说,不做实证的话难以揭示真正的因果关系和实际效应的大小···

008:还是想做点机制······

这段对话反映出一个大家可能也遇到过的疑惑,那就是什么时候需要做机制分析,以及进一步地,机制分析应该怎么做?其实,对此我也不是十分明了,不像计量方法一样有固定的框架和教材可以学习参考。不过,前前后后看了一些文献,还是有点体会,现稍做总结以供讨论。

Part 1

机制,换个词可以叫做影响渠道、影响途径,我们常说ZX影响Y的机制”,就是在说“X是通过Z来影响Y的”。通过这个表述可以看出,当XY的影响很直接不拐弯时,是不需要做机制分析的。现在的问题在于,什么情况下才叫做影响很直接,什么情况下才叫做影响七弯八拐九曲回肠?

这个问题没有规范的严谨的答案,比较依赖于研究主题和理论逻辑。实际操作中一个似乎可行的办法是,在做完基准回归后解释XY的影响时,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即X为什么会影响Y?也就是说,在“由回归结果可知,X的增加会显著提高Y”这句话之后再多问一句“X为什么或究竟是怎样影响Y的”。如果觉得关于此问题的回答很多余或者显得累赘,那应该是不需要考虑做机制分析的。

比如:

陈斌开老师等研究增值税税负对企业的影响时,发现“增值税有效税率与固定资产投资率显著负相关,税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率提高0.94个百分点”,如果这时候再接着问一句“增值税有效税率究竟是怎么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呢”,则会显得很外行和多余,因而再凑机制就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再看两个需要做机制分析的例子:

1:张川川老师等研究宗族对创业的影响,发现“我国传统宗族对当代个体创业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紧接着,文章提出“那么,宗族为什么会影响个体的创业呢”。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也想知道,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宗族与创业之间的距离好像不那么近,因此,文章继续提出“接下来,我们分别从网络和文化两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从经验上来检验宗族影响个体创业的具体机制”。

2:范子英老师等研究政治关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新任部长对其出生地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部长为什么会或是怎样影响其出生地的经济增长呢?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很重要,因此,文章继续提出“本部分尝试从地方投资角度解析政治关联的作用机制,之所以选择地方投资来解释是因为投资往往是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重要手段···”。

现在又有一个新的问题了:是不是凡是遇到XY的影响不那么直接、问了自己为什么并且也能给出一个不显得多余的回答的情况时,都需要做机制分析呢?并不是。首先,局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不是每个渠道都能找到一个能够很好量化的渠道变量Z;其次,X影响Y的渠道可能有很多,但不是每个渠道都很重要或突出,等等。当不能用实证进行机制分析时,用文字细致地说明也是完全可以的。

Part 2

在明确了X影响Y的渠道Z后,怎么通过实证来体现呢?根据既有文献,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

做法1:先拿YX做基准回归,然后再拿ZX进行回归。也就是说,既然我们认为X可能会通过Z来影响Y,那我们就通过实证来看一看X是不是真的对Z有影响。如果回归发现X并不显著,那X肯定不是通过Z来影响Y的。这种做法在文献中最为常见。比如,阮荣平老师等研究宗教对创业的影响,发现宗教可能通过影响信教者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来影响创业选择,然后便拿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分别对宗教信仰进行回归,看宗教信仰变量是否显著。

做法2:拿YXZ做回归。也就是说,既然我们认为X可能会通过Z来影响Y,那么如果我们同时将XZ加入模型,相比于基准回归,X应该要变得不显著或者显著性要有较大下降才对。这一逻辑和验证工具变量外生性的思路一致,比如,在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时,方颖老师等提出“作为一个替代方法,我们把人均 GDP 同时回归于产权制度和教会初级小学注册人数。如果工具变量仅通过产权制度间接影响经济增长,那么在上述回归方程中,在控制产权制度的情况下,工具变量应该对经济增长不显著。”

做法3:先拿ZX进行回归,然后拿YZ进行回归。也就是说,虽然XY之间存在着理论与逻辑上的影响,但不直接拿YX做回归,而是分别验证X与渠道变量Z,以及ZY之间的关系。比如,刘行老师等研究金字塔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时,便是采用的这种模式,最后提出“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的税收负担是影响地方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与运营效率之间关系的重要路径。”

做法4:拿XZ做交互项。也就是说,如果交互项显著,说明XY的效应还受到Z的影响。采用这种做法的文献很少,而且也不算正宗的机制分析,我个人更倾向于将之称为“联动效应”。

做法5:拿Z做分组变量,比如按均值分为两组,然后在不同组别中分别考察XY的影响。采用这种做法的文献更少了,而且这也不算正宗的机制分析,更类似于一般的异质性分析。

小结一下:从主流的做法和高质量文章的做法来看,做机制分析时或者采用做法1,或者采用做法2,做法3并不是很常见,而做法45则可以忽略。

最后,关于什么时候应该做机制分析以及应该怎么做机制分析,也许别人说不清楚,但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自己多看几篇做机制的文献总结总结就差不多了。

最后的最后,列示几篇相关的机制分析文献,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信仰的力量:宗教有利于创业吗?》, 阮荣平等。

《网络与文化双重视角下的宗族与创业:影响与机制》,张川川等。

《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尹志超等。

《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范子英等。

《金字塔结构、税收负担与企业价值:基于地方国有企业的证据》,刘行等。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计量经济学圈”,原文标题是“实证机制分析那些事,机制分析什么鬼?”。

转自:“刘西川阅读写作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