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分析之四:问题提法不妥
2023/12/27 11:20:51 阅读:201 发布者:
我们在谈到问卷设计的原则时,曾专门强调要为被调查者着想,要认清被调查者面临的各种主、客观障碍。可是,在一些问卷中,许多问题设计得不大合理,提法十分不妥,影响和阻碍了被调查者顺利填答问卷,有些提法不妥的问题甚至足以使被调查者放弃填写。下面是犯这方面错误的几个例子。
例17 请您判断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
在调查问卷中,“请您判断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这样的提法是不应该出现的。它多见于考试的试卷,或智力测验、知识竞赛的试卷上。要求被调查者“判断正确与否”,就等于把被调查者推进考场、对其进行考试一样。毫无疑问,这对被调查者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当被调查者遇到不大理解或拿不准的问题时,这种压力就更大。因此,把这种提法改为“下列看法您是否同意”,再把答案中的“正确”、“错误”、“不知道”改为“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就合适一些。
例18 您认为厂长应采取哪种领导方式?(选一种)
(1)制定严格的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并据以奖励及监督下级□
(2)使各类人员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和安全感,相互保持良好的关系□
(3)把工作分派给下级,领导不必亲自督促他们□
这个问题的提法实际上就是强迫人们在所给出的3种答案中选择一种。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厂长的领导方式多种多样的,远不是这3种方式所能包括得了的。所以,如果被调查者对以上3种方式都不赞成,而自认为有比这3种更好的方式时,他将如何答呢?这就是该问题的毛病所在。当然,设计者之所以只列出这3种,可能是因为他只关心这3种。或者说,他希望人们的回答全部集中在对这3种方式的评价上。若是这样,也很容易解决,只要在答案中再加上一项“(4)其他(请写明) ”就行了。
例19 您现在的实际文化程度相当于:
(1)小学□ (2)初中□(3)高中或技校□
(4)中专□ (5)大学(专科或本科) □
设计者的原意是,由于“十年动乱”,一大批人没能扎扎实实地读完初中、高中或大学。他们名义上虽然已经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但他们实际掌握的知识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所以,他们的“实际”文化程度往往低于其“名义上”的文化程度。设计者用这一问题是想了解被调查者实际的文化程度,这种动机是无可指责的,它考虑到了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然而,设计者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在实际调查中却是难以回答的。因为,究竟什么是一个人的“实际文化程度”,判别或衡量一个人“实际文化程度”的标准和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是不清楚的。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形成这样的情况:有的被调查者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自己的“实际文化程度”,而那些可以对自己“实际文化程度”作出评价的被调查者所用的标准又会千差万别。
例20 您是怎样使用时间的?
请您先阅读下面各项内容,然后将自己在平常情况下每天用于各项活动的时间填入栏内,如没有进行某项活动就在该栏内填0。您在填写时务请先计算各项活动所用时间的总和,使其等于24小时。
设计者在这里向被调查者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使每天用于各项活动的时间总和“等于24小时”。调查的实践告诉我们,有关时间方面的调查,往往是最难以达到准确要求的。这是因为,任何人在任何两天中用于各项活动的时间总是不同的,即使是在最一般的情况下,生活最有规律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像钟表一样准时。因此,人们对于自己在平常情况下每天用于各项活动的时间的估计总只能是一个近似值。既然是近似值,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而且这种误差随着估计的不准确性而增大。这样,要求这种估计值之和正好等于24小时是毫无道理的。在这种条件下,人们的估计值只能约大于或约小于24小时,比如说237小时、245小时,这才是正常的、准确的和有价值的(当然这种误差不能太大)。而那种恰好等于24小时的结果则是不正常的、不准确的和无价值的。
当然,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恰好等于24小时的要求。这就是让被调查者随时用钟表真实记录某一天或某几天各项活动所用的时间。由于这时的时间值再不是估计值而是记录值,所以它可以而且应该正好等于24小时。
例21 您对孩子的期望包括:(任选两项)
(1)学文化 □(2)学技术□(3)经商□
(4)做一个好人 □(5)无所谓□
例22 您及家人在子女教育方面都做了哪些事?(任选两项)
(1)经常讲故事 □ (2)教识字 □
(3)教生产技术或其他专业技术 □
(4)教孩子怎样做人 □ (5)什么也没做□
(6)其他□
在这两个问题中,“任选两项”的要求也是不妥当的。因为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中可能包括答案(1)、(2)、(4)三项,或(1)、(2)、(3)三项,甚至还有包括(1)、(2)、(3)、(4)四项的。而在教育子女方面,许多家长也许做了(1)、(2)、(3)、(4)、(6)五项,那么为什么只能选两项呢?按什么标准来选呢?被调查者对这些问题不明确,填答起来也就会无所适从了。
本书节选自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转自:“量化研究方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