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分析之二:问题含糊
2023/12/27 11:20:07 阅读:108 发布者:
所谓问题含糊,即问题的含义不清楚、不明确,或者有歧义。这种问题有些是由于问卷设计者对所提问题的目的和用意不清楚造成的,有些则是由于表达不当,对问题的用语推敲不够造成的。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7您认为我们国家现在最需要:
(1)全面迅速地改变□
(2)全面缓慢地改变□
(3)部分迅速地改变□
(4)部分缓慢地改变□
什么东西需要变?哪些方面需要变?是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答案中的“全面”包括哪些方面?“部分”又指哪些方面?全然没有交代。含含糊糊的问题得到的也只可能是含含糊糊的结果。
例8您对单位近年来情况的感觉是:
(1)几乎没有什么变化□(2)变化不大□
(3)变化较大□(4)变化很大□
您认为这种情况(变化或没变化)是:
(1)有利的□(2)不利的□
首先,问题没有说明问的是单位的什么情况,究竟是单位的生产情况呢,还是单位里人际关系的情况,或是职工福利待遇的情况?十分含糊。其次,这种状况对谁有利或不利也不明确。因为有的变化可能对个人有利但对国家或集体不利;有的则相反,对国家或集体有利而对个人不利。像这样笼统地问是有利还是不利是得不出科学的答案的。问题不明确,也就意味着所得的资料不可能反映现实。
例9在子女的生活安排上(吃、穿、用等方面)谁负有更多的责任?
(1)本人□(2)丈夫□(3)夫妻□
(4)公婆□(5)全家□
例10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学习指导、品德教育等)谁负有更多的责任?
(1)本人□(2)丈夫□(3)夫妻□
(4)公婆□(5)全家□
这是一份“农村妇女调查问卷”中的两个问题。若仅从这两个问题的提法来看,调查者似乎是想了解被调查者对教养子女的责任的认识。但从其整个问卷来分析,调查者的本意却是想了解被调查者在教养子女方面的实际情况。显然,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在这一方面的实际行为是两码事。这一问卷正是由于把这二者混在了一起,使得问题含义模糊不清。它应该区分成下述两类问题。一类是按调查者的原意,询问被调查者教养子女的行为,即:
例9A在子女的生活安排(吃、穿、用等方面)你们家谁管得最多?
(1)本人□(2)丈夫□
(3)夫妻□(4)公婆□
例10A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学习指导、品德教育等)你们家谁管得最多?
(1)本人□(2)丈夫□
(3)夫妻□(4)公婆□
另一类是询问被调查者对教养子女责任的认识情况,即:
例9B你认为在子女的生活安排上(吃、穿、用等方面)家庭中谁应负更多的责任?
(1)母亲□(2)父亲□
(3)父母□(4)爷爷奶奶□
例10B你认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学习指导、品德教育)家庭中谁应负更多的责任?
(1)母亲□(2)父亲□
(3)父母□(4)爷爷奶奶□
这样,每个问题的含义才明确具体。
例11有人说,“文革”前青年人对老年人很尊重,现在青年人越来越不尊重老年人了。您认为这种变化发展得:
(1)太快了□(2)比较快□
(3)比较慢□(4)太慢了□
这一问题的前后两部分说的不是一回事。前部分是某些人的看法,后一部分问的却是“这种变化”。看法并不等于客观现实,即并不一定存在“这种变化”。因此,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在把某些人的“看法”当作客观事实的条件下来询问的,它把下列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混在了一起:
例11A有人说,“文革”前青年人对老年人很尊重,现在青年人越来越不尊重老年人了。您的看法如何?
(1)的确是这样□
(2)不完全是这样□
(3)完全不是这样□
例11B“文革”前青年人对老年人很尊重,现在青年人越来越不尊重老年人了。你认为这种变化是:
(1)正常的□(2)不大正常□
(3)很不正常□
例12您认为理想的主要职业是:
(1)上班方便,工作清闲 □
(2)符合志趣,有事业可干,工作有前程 □
(3)单位福利好,收入多 □
(4)职业社会声誉好 □
例12的毛病在于:首先,问题的语句不通,造成意思不明,尤其是“理想的主要职业”叫人难以理解。其次,答案中把工作、事业、单位和职业几个不同含义的概念混在一起,回答者就更不明白这一问题的真正含义了。
本书内容来自: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转自:“量化研究方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