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熊立(通讯作者),江西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创业组织行为;
贾建锋,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朱建斌,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
柳波,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领导与组织行为。
研究缘起
本研究缘起于对VUCA时代创业企业如何均衡地提升探索式和开发式即兴水平来增强组织动态活力的思考。总览如今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创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挑战。尤其是创业者,如何有效激发组织全员的即兴适应能力对企业生存与延续有着重要意义。在2018年中国创业研究前沿专题论坛上,不少学者都指出,VUCA时代的创业者应重点培养即兴能力,使创业企业与动荡环境快速适应,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即兴是指创业者/创业团队为应对复杂多变环境而快速地重新配置、整合和利用手边资源,自发性、创造性地处理突发事件,以及不断变革来维持企业竞争力的知行高度融合的行为模式(Cunha等, 1999)。一些研究表明,对于高反应组织而言,创业即兴很大程度上预测着它们之间的绩效差距(Hadida等, 2015; 熊立等, 2019)。一些学者还指出,创业即兴的行动逻辑应遵循双元性法则,即探索式和开发式即兴——前者以突破现状为目标,迅速搜寻新资源和新创意;后者以维持进程为目标,当场凝练既有资源提供解决方案,过分强化一种行为可能造成的消极绩效影响(Lee等, 2017; 叶竹馨等, 2018)。
只不过,双元创业即兴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仅探讨了创业团队层的双元内涵和积极效用,对其在团队中发生的方式和时机等具体逻辑都尚不清楚。进一步说,目前前因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抽象特征变量,如环境动态性、试验性文化等,尚未关注到创业者所从事的日常行为的影响,实际操作性价值也有限。另一方面,双元性研究虽颇为丰富,却较少涉足创业者层面的双元行为研究,这导致对最高层领导发生的行为示范和引领的认识不足。于是,本研究提出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创业者的哪些日常行为模式可能触发自身、团队及组织的双元即兴行为?
理论渊源与研究现状
本研究主要基于双元性的矛盾理论观点展开探讨。首先,双元性理论认为双元性是组织应对愈加多变环境的产物,一般用来形容组织处理看似矛盾事务的水平,即探索与开发的均衡。探索涵盖了搜索、创造、变化、试验等行为,开发涵盖了凝练、改善、效率、实施等行为(Gupta等, 2006)。目前多数双元性研究都聚焦在团队以上层面,大多采纳时空分隔的观点看待双元如何均衡的问题(Mom等, 2009)。而且,Gupta等(2006)代表学者认为越是个体层次、同单位和同步的双元性越难以实现,是因为该单位认知资源有限却经常需要切换事务,在复杂工作中难以及时地调整思维。但近年来,矛盾理论学派用矛盾认知、超越悖论和两极共生的理论主张挑战了上述观点。Smith等(2005)提出企业高管可能运用矛盾思维来感知相悖事务,进而采取区分和整合处理的后续行动来影响自身及组织双元性;Papachroni等(2020)认为个体应将探索与开发视作同一任务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而非两个相悖的任务,然后运用矛盾思维去整合采取行动。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特定的个体背景、认知和技能特征能提升个体双元性,包括了同步提升的谐和均衡和有序提升的周期均衡(熊立等, 2018)。以上例证都暗示了个体有能力从事一系列增强其双元性的实践行为。
不过,鉴于个体层研究仍处于发展初期,有两个基础性问题亟待解决:(1)研究虽然最先提出高管是推动组织双元性的主导动力,但后续研究一般都落到经理人或普通员工视角来探讨,反而轻视了用实证去检验“自上而下”的企业创始人的个人双元行为及其领导效应,比如领导双元怎样影响组织双元。(2)个体(尤其创业者)的探索与开发是如何发生的?现有的特质和能力研究普遍抽象和零散,缺少实践操作性,无法从显性的行为层面来清晰地认识个体双元行为是如何被自身所触发的。以上两个问题都需要用质性研究来进一步解释。
于是,本研究先从理论上提出关于创业即兴的四个基础性问题:创业即兴是否具有双元性?即兴能否具有主动性?创业者能否从事双元即兴?创业者触发双元即兴的方式是什么?基于文献梳理和推导发现,创业即兴具有双元性和主动性(Du等, 2019; Mckelvie等, 2019),创业者可以从事双元即兴行为(Hadida等, 2015; 熊立等, 2019),并且可以借助一定的认知和技能来触发自身和组织的双元即兴(Tushman等, 2011)。但这些都是相对抽象化的个体特征,企业在培养和运用这些胜任素质时可能不便操作。为此,本研究将通过观察法来提取大量的创业者日常行为,并将它们编码和归类成若干创业行为模式,通过这些模式来揭示双元即兴行为产生背后的日常行为规律。
研究发现
我们借鉴社会学研究的生态瞬时评估法(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EMA)的设计思路来捕捉双元创业即兴行为的发生及其背后的触发规律。经过对9名快速成长型的中国创客进行为期7天的观察和记录,累计发现951个现象数据,从中提炼出两个职能范畴的7种创业行为模式,包含33种具体操作行为。这7种创业行为模式是:(1)建立和维系支持双元即兴的外部社会关系;(2)培养支持双元即兴的创客团队成员关系;(3)构建全员从事探索式与开发式即兴活动的平台;(4)预留计划外的工作时间,主动即兴探索与开发;(5)经常激励全员发散和聚合思考;(6)根据情境需要,示范开放或闭合行为来引导员工即兴;(7)面对突发事件,引导团队进行集体模糊决策。
研究的创新点
首先,本文从微观个体层面识别了探索式和开发式即兴行为的发生及其均衡逻辑,为双元性理念在创业即兴领域的应用做出了新的贡献。尽管现有即兴研究初步揭示了双元性的存在价值和积极效用,但定量为主的方法很难诠释探索式和开发式即兴在日常创业活动中是何时发生的,又是如何共存的。本研究通过全程观察发现在复杂创业活动中,探索式和开发式即兴可能在同一场景内同时发生在不同活动中,即谐和均衡,这表示创客们需要有持续转换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能力;但同一活动中,两种即兴多为有序发生,又服从周期均衡逻辑。以上发现呼应了Du等(2019)的即兴过程研究以及Smith等(2005)、Papachroni等(2020)的双元矛盾理论观点。
其次,本文精炼出了具有高操作性价值的触发双元即兴的创客行为模式,这也是双元即兴研究领域的一种创新。一方面,当前无论是否双元视角的创业即兴研究都集中在较为抽象和零散的特征概念上,如个体特质和资本、团队属性和认知、组织战略和领导等。这些变量虽然推进了我们对创业即兴如何产生的认识,但始终缺少一副清晰而完整的行动画面。本研究从微观层面观察到创业者某天的所有即兴行为,这样不仅更具体地揭示了即兴发生的显性行为基础,而且比以往研究更具整合性。本文提出的7种行为模式不仅很好地印证了前人关于网络关系、积极团队追随、即兴战略、矛盾创新思维、双元领导等前因变量的研究,而且有更加具体、显性和创新的发现。另一方面,尽管探索式和开发式即兴都由看似分离的行为所触发,但从纵向视角看整个创业过程,所有触发行为都共存于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许多还同属于一种行为模式。这反映出创业者不仅需要分别即兴处理不同的产品、服务和流程事务,而且需要灵活地转换思维和技巧,以最低的成本来同时触发两种即兴行为。
再次,本文迎合了双元性的矛盾理论观点,发现创业者有能力主动地协调和配置资源,同时开展探索式和开发式即兴,并采取一系列行动引导团队和组织成员共同进行。诚然,对于资源紧缺、结构有机化的创业企业而言,想要严格地经过劳动分工来分隔处理探索与开发是很难的,因而对全员的矛盾认知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创业者自身的引领作用不容轻视。双元情境学派虽提出同一单位成员可以各自处置探索与开发的均衡,但倘若没有上级的有序指引和全局把控,个体的双元均衡很难升华为组织的双元均衡。因而本文突出了创业领导在双元即兴行为上的主导作用,通过孕育矛盾共生的组织设计和基于矛盾思维的引领示范两大类行为范畴来激发自身、团队及组织的双元即兴行为。
此外,从实践意义上看,本文为创业者成功采取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模式来触发自身及组织双元即兴,进而提升创业创新绩效提供了指导方案。
前沿问题展望
未来仍有许多值得探究的相关议题。第一,尽管本研究采取了结构化观察法来解决案例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的滞后性问题,很适合研究管理者行为,但该方法仍存在观察者的主观感知偏差,观察范围也仅限于创业者本人及其影响,所以未来研究可能参考本研究范式对组织中其他类型员工的即兴触发模式进行探究。第二,本研究是小样本质性调查,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未来研究可以用其他定量方法予以补充,提高结论的外部效度。第三,观察法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效力有限,可能忽视行为发生或变化中存在的其他因素影响,未来还可以通过像民族志这类方法,更为持久地监测创业者的行为,提取出逻辑更为严密、更加精确的研究结果。
心得体会
本论文是在编辑部和评审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多轮修改打磨而成的。十分感谢几位治学严谨、富有学识的审稿专家,他们在一轮轮审稿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无论是理论思想上的探讨,还是实证叙述上的指教,这些经历都让我们历历在目,倍感回味。论文修改就是一个不断向高手学习进步的过程,在此,我们向在本文创作和修改过程中给予过指导和帮助的专家和朋友们致以真诚的谢意。
原文引用
熊立,贾建锋,朱建斌,柳波.何以触发即兴?基于创业者行为的社会学调查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3,26(3)
转自:“南开管理评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