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科技快报| ZJU科研进展速览

2023/12/21 15:00:31  阅读:80 发布者:

王林军团队在量子动力学方面取得重要新进展

浙大化学系王林军研究员课题组以What is Missing in the Mean Field Descrip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mportant Role of Auxiliary Wave Packets in Trajectory Branching”为题在物理化学权威期刊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发表研究论文(J. Phys. Chem. Lett. 2023, 14, 98559863)。

该工作揭示了非绝热动力学领域内广泛使用的平均场方法的本征问题,并通过引入辅助波包刻画轨线分叉,自洽地描述量子退相干,新方法得到了接近全量子动力学的结果。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为浙江大学化学系,作者包括:浙江大学博士生李桂杰、施哲存和郭欣,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王林军研究员。

新闻直通

http://www.chem.zju.edu.cn/chemcn/2023/1101/c34751a2821252/page.htm

陆展课题组JACS:钴催化α-溴代酮对映汇聚式Negishi偶联反应

浙大化学系陆展课题组利用其自主发展的特色NNN三齿CUTchiral unsymmetric tridentate)配体实现了钴催化α-溴代酮的对映汇聚式Negishi偶联反应。其中对亚胺苯基噁唑啉苯基胺(IPOPA)配体上独特电子效应的修饰是实现该反应高选择性转化的关键。该体系官能团兼容性良好,可以容忍含有β-仲烷基、叔烷基取代及芳基邻氟取代等大位阻挑战性底物。作者对反应的催化循环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金属钴(III)的还原消除步骤可能是反应的决速步骤。另外配体与中心金属形成的空间二面角可能是该反应能容忍大位阻底物的原因。

相关成果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地球丰产金属催化的α-溴代酮对映汇聚式Negishi偶联反应

新闻直通

http://www.chem.zju.edu.cn/chemcn/2023/1102/c34751a2821671/page.htm

药学院团队提出活体细胞表面蛋白修饰新策略

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开发了一种“双锚定式”细胞表面工程化策略,结合点击化学和物理插膜技术,通过延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蛋白PD-L1在目标细胞如胰岛β细胞和软骨细胞膜表面保留时长,抑制T细胞活性,在动物模型中验证了该策略可有效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I型糖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和症状。

相关结果近期发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103/c32861a2822148/page.htm

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汪浩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 发文,揭示了肥胖的新机制——“抑食”神经元罢工

虽然有研究表明通过改变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可以进行体重控制,但这类人群体重往往在5年内发生反弹。这可能与高热量食物不仅影响体重与代谢,也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改变。

对此问题,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的汪浩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 杂志发表了标题为Neural adaption in midbrain GABAergic cells contributes to high-fat-diet induced obesity 的研究论文中进行了探讨。

中央导水管的GABA能“抑食”神经元 参与体重代谢平衡的神经机制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102/c32861a2821557/page.htm

苏彬课题组AngewT细胞肿瘤抗原识别的电化学发光成像

苏彬课题组通过免疫突触的电化学发光(ECL)成像,实现了T细胞肿瘤抗原识别的免标记分析(图1)。将特异性刺激分子修饰在基底电极表面,刺激并激活T细胞,使其形成免疫突触。由于细胞粘附抑制ECL反应,因此ECL图像中免疫突触形成区域表现为暗斑。通过分析细胞的铺展面积和识别强度来评估免疫突触的结合特性,实现了对不同种类肿瘤抗原(pMHC)、不同抗原反应性的TCR以及形成免疫突触所需的相关辅助分子(如信号传递分子CD3、共刺激分子CD28和粘附分子LFA1)的区分。这种免标记的成像策略有望应用于高效肿瘤特异性抗原多肽及TCR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相关成果最近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期刊上。

T细胞抗原识别和区分的免标记ECL成像示意图

新闻直通

http://www.chem.zju.edu.cn/chemcn/2023/1106/c34751a2822736/page.htm

生命科学学院余路阳教授联合机械工程学院贺永教授在Advanced Science发文开发一种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余路阳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贺永教授团队联合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A 3D-Printed Dual Driving Forces Scaffold with Self-Promoted Cell Absorption for Spinal Cord Injury Repair”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自主吸附能力的3D水凝胶支架,负载人羊膜上皮干细胞的脊髓支架能够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为脊髓损伤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027/c32861a2819047/page.htm

海洋学院学者揭示全球蓝碳可持续发展水平论文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叶观琼以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Sustainably developing global blue carbon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的研究论文。

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全球蓝碳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美洲、亚洲和欧洲大部分国家进步明显。全球合作情景模拟发现,与“一切照旧”情景相比,在全球深度合作的情景下,沿海国家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2030年可增加296 万吨的年碳封存量,并产生超过1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023/c32861a2815802/page.htm

苏彬课题组JACS:帕金森模型鼠脑内多巴胺追踪测量与闭环给药治疗

浙江大学化学系苏彬课题组将脑电化学测量和动态给药系统结合,发展了一种帕金森症闭环诊断和治疗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通过脑内多巴胺浓度水平诊断/跟踪帕金森症,还能够通过实时测量的浓度信息动态调节左旋多巴给药速度和剂量,有效提高左旋多巴治疗效果。

该研究工作为帕金森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最近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期刊上。

a)共价有机框架薄膜修饰碳纤维电极(cCFE)的制备;b, c)碳纤维微电极(CFE)和cCFE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新闻直通

http://www.chem.zju.edu.cn/chemcn/2023/1106/c34751a2822744/page.htm

药学院研究团队发展先进的三维分子生成技术

浙江大学药学院侯廷军和谢昌谕团队、之江实验室陈广勇团队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发表了题为“ResGen is a pocket-aware 3D molecular generation model based on parallel multiscale modelling”的研究成果。

研究的结果表明,与目前最优(SOTA)方法相比,ResGen生成的分子具有更合理的化学结构,并拥有更好的靶点亲和能力。文中设计的实验从生成分子的性质、几何结构、在不同靶标上的表现、相互作用以及针对AlphaFold预测蛋白结构的生成等多个角度探讨了ResGen的分子生成能力,也为今后基于靶标结构的分子生成方法的开发提供了诸多启发。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018/c32861a2814189/page.htm

光电学院何赛灵研究团队在Nano Letters以封面形式首次报道了相位问询型全介质BIC超表面的新型折射率传感器件

浙江大学何赛灵研究团队在Nano Letter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Phase Interrogation Sensor Based on All-Dielectric BIC Metasurface”的研究论文,并被选作封面文章之一。

该工作首次提出了相位问询型全介质BIC折射率传感器的概念。基于以旋转角度为对称破坏参数的硅矩形柱二聚体结构进行高灵敏度相位传感,实验得到的折射率分辨率高出大多数全介质超表面传感器两个数量级以上。这项研究提出的相位问询型全介质BIC折射率传感芯片将为全介质超表面开创一个超灵敏分析传感的时代,并为生化分析、医学诊断和相关领域的极痕量检测开辟可能性。

BIC传感超表面设计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018/c32861a2814164/page.htm

王海波课题组揭示IHDAC复合物Rpd3S识别和催化核小体的机制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王海波课题组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histone deacetylase complex Rpd3S bound to nucleosome”的研究文章。

该研究解析了Rpd3S复合物结合H3K36me3修饰核小体的冷冻电镜结构,并通过生化和酵母遗传学等功能实验,揭示了Rpd3S多价态识别的核小体底物并催化组蛋白去乙酰化的分子机制。

新闻直通

https://mp.weixin.qq.com/s/z8tg0z-YajtCUNYeCjKVCg

来源:整理自浙江大学官网(相关单位供稿)等,内容有增删

转自:“浙大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