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转型以来缅甸女性参与政治选举的实证分析
孔建勋 李兰 | 文
摘要
1
2010年缅甸开启的政治转型给女性参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相较于其他东南亚国家,缅甸女性的政治参与有所缺失。通过对缅甸三次大选中女性议员的议席、当选率、年龄、党派、学历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政治转型后议会中女性议员占比稳步提高,女性与男性候选人当选率差距逐年缩小,老年女性议员比例增加,年轻女性议员比例减少,来自全国民主联盟(简称民盟)的女性议员占比上升,来自联邦巩固与发展党(简称巩发党)的女性议员占比下降,拥有博士学位的女性议员在2010年比例最高,且多数来自巩发党,拥有高中学历的女性议员则较多来自民盟。在缅甸政治转型后参政环境逐渐宽松、前执政党民盟内部性别平等凸显及昂山素季个人魅力加持等因素影响下,女性政治参与水平不断提高。女性参与政治选举也反映了民盟的“文学”特色、老年政治的顶层困境以及缅甸权力架构中政党力量的较量。
关键词.
2
缅甸女性;政治参与;民盟;选举
一、问题的提出
缅甸女性具有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传统。早在1919年,缅甸各地妇女、佛教徒等爱国人士在缅甸佛教青年会基础上,成立了缅甸各团体总会。受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影响,1919年成立的第一个妇女组织——缅甸妇女协会(Burmese Women Association),大力鼓励民众不与外国人结婚、抵制外国服装、拒绝纳税,鼓励女性生产民族服饰以反抗殖民经济,支持国内传统手工业经济发展。1938年“我缅人协会(德钦党)”发动石油工人罢工,“我缅人协会”中的女性成员——“德钦玛”(Thakin Ma)积极组织募捐,支持工人和农民参加罢工抵制运动,为进军仰光的工人分发药品和食物。1931 年 11 月至 1932 年 2 月,杜妙盛(Daw Mya Sein)作为缅甸女性代表前往英国伦敦参加缅甸圆桌会议,呼吁应该不分性别、民族、宗教,让每个缅甸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
1948年缅甸独立后,女性政治参与程度降低,在议会中的席位占比长期维持在2%左右,从未超过5%(范若兰,2016)。2011年,吴登盛(U Thein Sein)民选政府上台后,加大改革力度,民众长期被压抑的权利意识得到松绑,经过十年政治转型,更多女性有机会参加竞选并进入缅甸代议机构,她们积极行使民主权利,活跃在国家公共事务的各个领域中。2020年大选有近900名女性参与,成为缅甸选举史上女性参选人数最多的一次大选。2021年军方接管政权后,国内“Z世代”年轻人发起了以反军方、反独裁、反种族主义和反性别歧视为核心的“公民不服从运动”(Civil Disobedience Movement,简称CDM),一些女性议员利用自身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反抗军方的武装行动。
虽然缅甸女性政治参与的热情和勇气在不断提升,但是真正能够进入决策层和领导层为女性发声的代表却是少数。根据各国议会联盟和联合国妇女署发布的《2019年女性参政地图》和《2021年女性参政地图》,2019年缅甸女性议员在联邦议会中占比为11.57%,在全球排名158位(共191位),2021年占比为14.98%,在全球排名141名(共188位),排名有所提升。但2019年缅甸女性在担任部长级别职务的官员中占比为3.7%,在全球排名为175名(共178名),2021年该比例为4%,全球排名176名(共182名),远低于全球24.3%的平均水平。此项数据表明,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代表进入缅甸代议机构,但在高层重要职位中,女性仍然被边缘化。
综上所述,在缅甸政治转型进程中,女性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在不断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高层政治领域中女性的决策权和话语权仍然较低。本文首先探讨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三次大选中缅甸女性政治参与的表现特点以及变化特征,进而分析缅甸女性政治地位的发展阶段以及其中的制度因素。
二、缅甸女性政治参与的既有研究
“在任何社会,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马克思等,1995)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妇女解放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
20世纪60年代开始,缅甸女性社会地位较高的观点盛行于缅甸研究学界,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由于缅甸母系社会文化的延续,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因此能够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与男性共同经营家庭、管理村庄、治理国家。缅甸女性没有受到歧视,因此也没有必要进行争取平等权利的妇女运动。
蒲甘时期,女性拥有财产支配权,可以将土地和奴隶敬献给寺庙,女性结婚后,不像西方国家改随夫姓,其婚前地位得到延续(Than,2003)。1913年英国学者詹姆斯·乔治·斯科特(James George Scott)认为,“缅甸女性比任何东方国家的女性都有更自由更幸福的地位”(Scott,1913)。女性拥有独立的财产所有权、平等的财产继承权,独特的命名制度、灵活的婚后居处安排,这些无一不体现了缅甸妇女享有自由而独立的地位。缅甸女性在家庭生活或经济活动中,有着独特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Than,2003)。在缅甸被殖民统治时期,缅甸政治家、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把“女性高地位”作为他们反抗殖民统治、追求自治的合理证明,他们以本土的“女性高地位”来对抗殖民者、殖民文化的优越性(Chie,2005)。
直到21世纪初,学术界才出现了关于缅甸女性社会地位的新看法。日本学者池谷千惠(ChieIkeya)认为“有关该地区女性地位的说法过于简单化,而且存在很大问题”(Chie,2006)。池谷千惠指出,尽管女性拥有较自由而独立的社会地位,但是缅甸社会普遍接受男性拥有统治地位和领导地位的事实,“较高社会地位说”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但过于简单地将社会地位与政治参与程度进行类比,不能很好地解释缅甸女性的政治参与状况。缅甸女性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但这并不一定能转化为政治上的高参与度(Scott,2012)。
此外,学者们主要从社会规范的影响、军人政权等角度出发,认为缅甸社会性别差距较大,女性政治参与程度较低。传统威权政治与保守政治文化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女性与男性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同时男权家庭观念突出了男性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强化了女性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Than,2009)。军人政府统治期间,军人统治阻碍了妇女参政,缅甸妇女地位也没有得到提高。
综合来看,既有文献对于缅甸女性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女性较高社会地位论”盛行,学者们认为女性能够广泛参与政治活动。该观点没有认识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一定直接地转化为政治权利和政治地位。第二阶段,学者们对于造成女性政治参与度低的原因做了较多分析,但是还没有研究从历时角度出发,结合缅甸国内政治环境,对比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三次大选中女性参政的表现和特点,探究缅甸女性政治参与的动态变化。
缅甸女性参政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本文拟从大选中女性议员的参政状况这一角度入手,通过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缅甸联邦议会、缅甸各省邦议会等网站收集女性候选人、女性议员的基本信息,采用比较研究法,纵向分析三次大选中女性参政情况的变化特点和背后深层次的制度因素,横向比较女性议员与男性议员、女性候选人与男性候选人参政过程中在各个领域的差距及变化特征,并分析造成这种特征的影响因素,以求能够客观而深入地反映近年来缅甸女性参政状况及变化。
(未完......)
本文发表于《亚非研究》第19辑 第59—75页,由于篇幅所限,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省略。
转自:“北外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