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辰等|要素禀赋结构与早期工业建设的长期影响
2023/12/18 16:38:40 阅读:7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学季刊 ,作者张皓辰等
本文载于《经济学》(季刊)2023年第23卷第4期,作者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皓辰,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王歆、林毅夫。
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工业建设在整个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主导和支柱作用。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征程,如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建设进行科学的评价,探讨其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利用这笔宝贵历史财富,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历史命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早期工业建设的分析,探讨了“政府指导产业布局、实施产业政策应该遵循什么原则”这一重要问题。具体来说,本文以产业结构与其所在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的匹配度作为分析的切入点,首次基于我国1985年的工业普查微观数据构建出对改革开放前各地区各行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建设情况的详细度量,探讨了改革开放前的早期投资对于地方产业发展的长期影响,以及匹配度差异所造成的该影响的异质性。
从理论上来说,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取决于其生产经营的总成本,而该成本受到投入要素价格、生产率以及交易费用等因素的影响。新经济地理学强调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存在为短期政策干预产生长期影响提供了可能性;新结构经济学则指出,如果企业或行业对要素投入的选择偏离企业所在地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即使在受到政策保护的有限时间内该行业发展了一定规模,并在政策停止后能够继续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它仍然可能由于要素成本过高而在整体上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实现长期发展。
在现有文献中,分析一个地区早期工业建设的长期影响的实证文章较少,而对该影响异质性讨论的研究更是缺乏。一方面,这是由于大部分投资都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市场机制会驱动企业自发地选择回报率较高的产业和地区进行投资,这导致前后时间上的相关性大部分被地区本身的经济特征所驱动,从而难以进行因果推断;另一方面,要在实证上检验关于产业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的匹配度对早期投资长期影响的调节机制的假说,还需要在早期投资与要素禀赋结构的匹配度上有足够的跨地区和跨行业的差异,而市场驱动形成的投资则缺乏这种差异。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所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实证检验的契机,让本文能够在实证上较好地克服上面提到的两个方面的挑战。具体而言,第一,这一时期的工业布局总体来说并不是市场自发投资行为,而是根据国家战略目标在指令性计划的体制下完成,这些政策的制定是以国家需要而非以各地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第二,我国各省的要素禀赋在这一时期之初有较大差异,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而言,资本更加稀缺。因此无论是“大跃进”时期的全国兴建的钢铁、机械等重工业,还是“三线建设”时期在西部建立的国防工业项目,都使得各地的早期投资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的匹配度上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利用1985年的全国工业普查资料,充分挖掘其中《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名录》所包含的地理位置和产品信息,得以考察各地级市层面细分工业行业的建设历史和结构变迁,并挖掘其中丰富的地区和行业异质性。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首先,总体上改革开放之前在各地的工业投资对当地同行业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为当地受影响的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更高的占比,说明早期工业建设在长期影响了各行业的空间布局。但更重要的是,该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和行业差异:给定其他条件不变,越是符合所在地区由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早期投资,越能够对当地产生显著的长期影响,即在资本(劳动)更加丰裕的地区对更加资本(劳动)密集的产业进行的早期投资,对该行业的长期发展有更大的影响。
为减少遗漏变量偏误对本文的主要结果造成的干扰,本文从对三线建设子样本的分析以及广义精确匹配方法的使用入手,部分地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并从多个方面验证了主要结果的稳健性。此外,本文还从溢出效应的角度对早期工业建设产生长期影响的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从而丰富了本文对早期工业建设长期影响的讨论,加深了对长期影响作用机制的理解。
从总体上看,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文基于微观数据并从要素禀赋结构的视角切入,在实证上丰富了已有研究中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建设及其长期影响的分析;第二,本文从要素禀赋结构的角度考察我国早期工业建设作为一种地区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效果及其异质性,为关于产业集聚和区域性发展政策的文献提供了新的研究情境和经验证据。
作者简介
张皓辰,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2019年从北京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王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2016年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目前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劳动力市场与结构转型的相互关系。论文发表于《经济学》(季刊),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World Economy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 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林毅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曾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减贫的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兼职。膺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英法美加香港10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论中国经济》《战胜命运》《超越发展援助》《繁荣的求索》《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从西潮到东风》《本体与常无》《中国的奇迹》等二十余册。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
转自:“三农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