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国情怀作为联结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桥梁,是指个人对家国的归属情结、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家国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高校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本领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知,家国情怀与高校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需要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质,优化高校学生家庭环境,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等策略,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厚植高校学生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思政课作为高校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要渠道,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更好地增强高校学生的家国认同,厚植高校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振兴民族的时代新人。
一
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家国的归属情结、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格局和气质,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贡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家国情怀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特性。在先秦时期,受分封制度的影响,家国情怀是建立在“家天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家族意识根深蒂固,而对于国的意识则相对淡薄;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国家意识逐渐强烈起来,家国情怀以“大一统”思想为基础,形成了“国大于家”“君高于父”的观念;近代以来,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为了国家的独立,不同社会阶层在探索救亡图存之道时,更是把国家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表现出来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以来,家国情怀则表现为对人民的大爱、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对国家的深情厚爱,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
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丰富拓展高校思政课堂的内容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家国情怀包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将爱国主义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能够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增强广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向学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出发,讲述近代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国内封建统治的英勇斗争,以及分析在民族危亡时刻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会取得成功,从而激发高校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去思考问题,使其从历史进程的发展和演变中学习不同时期爱国主义不同的表现形式,促进家国情怀这一重要的价值取向广泛传播,而且还为高校思政课程其他内容的讲授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治观教育的思政课堂上,通过将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可以丰富拓展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广大高校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其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二)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坚定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树立家国一体的意识,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家国情怀源于“以民为本”和 “天下为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准则,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非常符合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坚定高校学生的“家国一体”意识,使其自觉以实际行动去建设祖国,将理想的情感寄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其次,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让高校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高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加深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第三,家国情怀是当代高校学子涵养和提升个人品德素质的立德之源,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将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课程有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实现个人理想信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家国情怀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新时代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必然离不开对高校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三)有助于增强高校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本领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尖锐。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广大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否能够肩负时代的重担,事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高校思政课作为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通过与家国情怀相融合,能够强化高校学生的家国认同,激发高校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得广大高校学生在家国情怀的熏陶下,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正确和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领。在意识形态领域这无声的战场上,高校学生必须坚定必胜的信念,毫不动摇地拿起思想武器与敌人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残酷斗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三
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高校必须着力建设一支 “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为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第一,思政课教师要锤炼过硬的政治素养。思政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政治性是第一位的,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必须有比普通教师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政治意识、更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要始终确保思政课教师对党的信仰和忠诚,为培育高校学生家国情怀夯实理论根基,筑牢政治底线。第二,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深厚的家国热忱。既坚持以大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又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把家国情怀的种子洒向每一位高校学生的心田,去感染、激励、引导高校学生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与担当。第三,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创新思维。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第四,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广阔的视野。以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功底、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一定的文学素养为基础,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情、社情、民情,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想。第五,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自律自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严格要求自我,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必须认识到枯燥的说教不足以服众,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在学生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第六,思政课教师的人格要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坚持以信念影响学生,以人格感召学生,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使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
(二)优化高校学生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要努力发挥家庭对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塑造和约束的重要作用,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道德操守和健全的人格品德,以此强化高校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一,要注重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现代社会, 家教依旧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第一环节,更是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德行奠基,一个缺乏基本家教的人很难成长为合格甚至优秀的社会公民。要培养一名优秀的社会公民,离不开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撑,积极向上的家教家风能够渗进子孙后代的血液,渗进社会文化之中,影响着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离不开家庭的和睦。和谐的家庭对于学生的成长一定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在营造和谐家庭环境的过程 中,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理解、信任、关心,家长要用勇敢、坚持、热情、友善等积极的心理状态去影响和感染孩子,学会适度表达、互相倾听,用温暖的眼光,让孩子感受来自家人的关心与关爱,培养出正能量的社会公民。
第二,要传承优良家风美德。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传承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家庭文化的核心,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开端,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象征。好的家风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承载着社会未来的发展希望。要积极传承优良的家风美德,用优良的家风培育高校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优良家风美德,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传承良好家风,使得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忠孝廉悌的美德,厚植家国情怀。二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通过挖掘家风中的优良因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精髓,加深对家风家训的认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家国情怀。
(三)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意,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厚植家国情怀。
一是充分开展社会调研。利用寒暑假组织高校学生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社会调研,通过这些社会调研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底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奋学习,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厚植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二是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高校学生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全面弘扬“奉献、 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鼓励高校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助力文明城市创建,为乡村振兴聚力蓄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四
结语
家国情怀作为联结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桥梁,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之中,对高校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准则和理想信念,深化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厚植高校学生家国情怀,努力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时代报告》2023/10 总第508期
【作者单位】
唐光辉,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