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宏观上的总目标,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具体实现路径。要全面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红色文化作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主要抓手,用红色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把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和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就要全面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实现路径,使红色文化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高度契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财富,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指引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全体中国人民高度认同的中国文化。红色文化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又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重要政治信仰。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时,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历史积淀性和时代创造性,将红色文化充分融入党员党性教育的全过程,努力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青年一代,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党性修养关乎了党的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当前,部分大学生党员受到国外思潮影响,党性意识不强、理想信念不坚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甚至产生负面消极影响。因此,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全过程,增强大学生党员爱党爱国的志气、骨气、底气,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接班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必然。
一
红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红色文化的内涵定义不同,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萌发出来的人类进步文明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含物质、精神和政治三个方面。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之日起,通过实践探索,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融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而形成的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核心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总和。
(一)红色文化具有政治性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红色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政治性,也是区别于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和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红色文化从诞生开始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红色文化是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孕育而来的,包含中国共产党团结其他进步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人民群众,壮大于人民群众,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是有了鲜明的政治性,红色文化才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保证中国共产党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
(二)红色文化具有群众性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诞生,在人民群众中成长,在人民群众中壮大。正是有了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才能和中国人民一道,推翻“三座大山”,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红色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天然的人民性。红色文化植根于人民,也服务于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更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发展的行动指引。
(三)红色文化具有时代性
红色文化本身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中孕育而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引领了时代的发展方向。在新时代,红色文化以其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古今中外其他文化的精髓,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 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奥秘所在。可以说,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二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党员党性教育的必然性
红色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融入大学党员党性教育,既是历史的必然性也是时代的必然性。
(一)是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从严治党工作。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进一步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全面从严治党在高校中的具体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目前,有部分大学生党员受西方不良思想影响,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消退,精神上开始慢慢“缺钙”。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党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用先进的红色文化引导教育广大大学生党员,目的就是不断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水平,使其了解党的初心使命,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保广大中国青年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心。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要想不断取得发展,关键就是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立德树人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来强调,充分体现了党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远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求高校始终把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利用好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党员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让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同诸如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五四精神和延安精神等,做到思想上认同、行动上跟随,使大学生党员更加认同社会主义道路,行为更加符合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大学生党员的自觉追求。
三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实施路径
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总体构思,又要有具体的实践路径。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要以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核心,结合新时代、新特点,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抢占网络高地,推动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
(一)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精神高地
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之一。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是党员党性教育的本质,高等院校作为党员党性教育的主渠道,在推进党员党性教育过程中要利用好高校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党性教育的精神高地。
1.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
把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推动红色文化在课堂中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形成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是大学生党员修好党性这门课的必要手段之一。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空洞,使专业教学更充实、更丰富、更有说服力,在情感上引起大学生的共鸣。红色文化与专业知识不是互相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要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推动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2.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环境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用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要依托于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学校要鼓励、引导以学生党员为核心建立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会、红色文化社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红色文化活动包括主题歌咏会、演讲比赛、话剧比赛等,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参与到其中的学生党员切身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了解红色文化内涵,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
(二)促使学生党员修好心学,努力提高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就是共产党员的心学,大学生党员作为祖国的栋梁,必须将心学作为自己的必修课。
1. 夯实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不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大学生党员要想提高党性修养,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学习充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了解党和国家发展壮大的坎坷历程。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时时学、事事学、处处学,要端正学习态度,系统地、科学地学习红色文化,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学习红色文化。只有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运用到具体实践,才能科学地理解红色文化为什么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2. 锤炼政治品格
共产党员最宝贵的政治品格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学习红色文化是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学习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挑战面前不动摇。大学生党员学习红色文化,就是要汲取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力量,忠于党、忠于人民,永远做时代的开拓者和奋进者。
(三)抢占网络高地,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方式
首先,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高校可以顺应这一趋势,采用“互联网+红色文化”的模式,利用5G技术,改变过去的灌输式和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党员。把红色文化从线下转移到网络,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更加灵活、生动、有趣的形式实现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模式的创新。
其次,要努力提高学生党员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的自觉性。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创建红色文化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全媒体矩阵,创建网上党校、“智慧党建+”等平台,定期宣传、推送与红色文化有关的知识、活动等热点信息,更可以开辟专门的互动交流专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网络化的教育方式,能增强学生党员学习红色文化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学校还可以将这些多媒体矩阵交给学生党员运营。学生党员需要自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编辑资料、审核资料,并完成最后的上传,这种亲自操作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性教育事关党的事业的成败,事关党能否长期执政,事关人民群众是否始终拥护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以大学生党员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始终坚持红色文化自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这一根本目标,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来源】《时代报告》2023/9 总第504期
【作者单位】
时祖光,大连大学讲师。
包枫娇,大连大学教授。
葛新宇,大连大学讲师。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