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时代精神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更有助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文章主要研究了将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路径,对目前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未来大学生思政教育做出了展望。
时代精神是每个时代所特有的,具有普遍性的精神,是一种超然于个人精神品质之上的集体共同意识。只有那些能代表时代发展、代表时代潮流、体现一个时代风貌的,对某一时期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精神,才能称之为时代精神。
一
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将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程
时代精神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精神风貌及优良品格。积极的时代精神能够有效激励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大学校园及大学课堂对于高校学子而言,是一个提升身心素质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而在大学校园中开设思政课能够有效帮助高校学子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思政课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思想品质及行为能力,可以将课堂教学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授课。这样,既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又能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其团结友爱的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感染力以及说服力。在以往的经验中,将时代精神融入大学思政课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广度和深度上的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还应该不断深入挖掘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在进行细致的消化吸收后,将时代精神融入具体的思政课教学,为我国思政教育改革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二是要丰富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知识水平,为学生树立好终身学习的表率,除了给学生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外,更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思政课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高校的思政课不应仅讲述理论知识,而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学习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四是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利用课外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圣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深入讲述红军长征的历程,遇到的诸多苦难,向学生详细描述红军战士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并阐明革命先烈是如何排除万难并获得最终胜利的。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革命精神在高校学子心中扎根。
(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相关授课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时代先进人物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先进人物身上的时代精神及优秀品质,给学生树立向好向上的榜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寻找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网络视频,在给学生播放视频时做好记录,根据学生的反应及吸收程度调整接下来的授课重点,利用好第一课堂主阵地的优势,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高校学子切实感悟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
(三)将时代精神与思政教材、思政课堂进行深度融合
要想实现时代精神与思政教材的深度融合,教师要对时代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并对教材进行融会贯通。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翻转课堂,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对其他同学进行授课。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要注重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相结合,积极打造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平台。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思政专家团队为学生解答思政问题, 表明学校和教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我国普通高校的思政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四)将时代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让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增强我国普通高校学子的归属感。将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能够增进学生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学习。正因如此,高校和教师应当相互配合,沟通协调,多方发力,共同打造融合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比如可以规划建设融合了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雕塑、校园文化长廊,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除此之外,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选取典型的时代精神,如大庆精神、创业精神、抗洪精神、雷锋精神、奥运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与社团的文化建设相结合;二是将典型的时代精神与校园学术氛围相融合,比如以某一时代精神为主题,构建主题化的教育实训基地。
各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平台将时代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比如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进行多渠道、多主题的传播。利用舆论的力量,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时代精神氛围,引起广大师生对于时代精神的高度重视。师生党员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和“以点带面”的作用,将时代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在学校树立好时代精神的榜样,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时代精神研发基地,积极鼓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商讨,让参与者从不同专业角度对时代精神进行深入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对不同观点保持尊重的态度,加深高校学子对于时代精神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五)将时代精神融入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实践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对高校思政课的一种课外延伸。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教材中、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融会贯通,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
融合了时代精神的思政教育,其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与时代精神有关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在特殊时期去为烈士扫墓。二是建立志愿服务组织,积极鼓励高校学子利用寒暑假到边远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让高校学子利用所学知识帮助有需要的人,让其深刻理解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
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程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目前,各个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但是,高校思政教育与当下的时代精神普遍存在着脱节现象。甚至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上课时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重视思政知识的学习。希望未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代精神联系得更为紧密,融合得更加深刻,能够切实提升我国高校学子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不足
时代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这一问题近几年受到了我国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研究不够深刻,浮于表面。国内学者对于如何将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缺乏创新,部分学者还是固守着传统的思维理念,将目光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学生社团活动上,思维不够开放,并且研究结果趋于同质化。二是存在空喊口号的现象。部分高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灌输,缺乏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提升学生对时代精神与思政课的认同度。三是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思政课程的教学评价往往依靠期末考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二)对时代精神与大学生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展望
对时代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和教师要切实想出解决办法,对于问题要有理性认识,不断创新高校思政课程,深入挖掘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为我国思政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除此之外,使时代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还要做好三点。
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探险精神,他们往往敢于创新,乐于改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向性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实践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5E教学模式。通过科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推动时代精神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端正学生的思想观念。
三是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形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课堂的授课效果。通过慕课等线上学习平台获取思政课程资源,而不是仅仅从参考书上获取资源。
三
结语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期内,整个民族的核心精神内涵。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和强大的力量,指引着中华儿女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思政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爱国情怀的重要责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对时代精神进行深入的理解,将时代精神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切实增强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意识,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来源】《时代报告》2023/9 总第504期
【作者单位】
金光洙,博士,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黄贞慧,博士,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