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建带团建机制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机制。文章首先从党的事业、共青团的事业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三个视角深入分析了党建带团建机制的丰富内涵。其次,深入探讨了党建带团建机制在“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合理性,认为高校基层党建与团建在履行政治引领功能上高度契合。党建带团建机制是履行党团协同政治引领功能的制度需要,党团组织依托相应的正式组织间和功能性非正式组织间的载体嵌入来实现制度供给。最后,提出了完善优化当前高校党建带团建机制的具体路径。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的地方各级组织受同级党的委员会领导,同时受共青团上级组织领导。”这就明确规定了党和共青团的关系。党是共青团的领导者,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规定:“团员加入共产党以后仍保留团籍,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在团内担任职务,不再保留团籍。”
党建带团建机制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机制,强调党组织在团组织中的领导作用,使得团组织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和作用。依托党建带团建,旨在促进党组织和团组织的互动、合作和协调,使得二者能够在各自的范围内发挥优势,同时也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当前,高校党建、团建工作的改革持续推进,各级党组织对团组织的领导全面加强,团组织在学生思想引领、团结凝聚、推优入党等方面的工作逐步完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在党建带团建机制实践方面遇到的一些困境,例如基层党团组织之间关系和功能划分还不够清晰,党建与团建的责任划分还不够明确,班级、社团、生活园区、其他学生组织中的党员和团员的功能发挥载体有待建设等。
基于上述困境,本文试图从党建带团建机制的丰富内涵切入,讨论党建带团建机制在“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价值功能的发挥呼唤制度供给,制度供给依赖组织载体,从“价值-制度-组织”三维出发深入分析,为厘清党建、团建在价值功能、制度供给和组织设计三个方面的规定性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发挥基层党团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基层党团支部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
一
党建带团建机制的丰富内涵
高校坚持党建带团建是扩大党的青年基础的必然途径,也是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执政基础问题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要课题。所谓执政基础即执政主体掌握国家政权所依赖的根本条件。这种带有根源性和决定性意义的条件也是执政主体开展维护和巩固执政地位的活动的条件,更是执政主体为了完成执政使命开展的一切实践活动所依赖的根本条件。群众路线是党始终坚持的基本路线之一,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群众的力量。当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与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是适应时代变化的迫切需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就是为了不断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赢取广大青年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高校二级单位坚持党建带团建,一方面加强了党对团组织的领导,另一方面也发挥了共青团的凝聚、团结和引领功能,整合了一批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党建带团建的内涵,可以分别从党的事业、共青团的事业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三个视角来理解。
从党的事业的视角出发,长期以来,党对青年工作保持高度重视,广泛团结进步青年,不断为党的事业培育后备力量。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共青团组织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党和国 家的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坚持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团组织优势,发扬团工作的优良传统,是党始终能够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从而继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从共青团的事业视角出发,坚持党建带团建,是由共青团组织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的领导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就明确指出 :“青年团工作能否获得健康的发展,首先是取决于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共青团要抓好三个根本性问题 :一是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二是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 三是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建带团建已经成为共青团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措施。
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视角出发,高校坚持党建带团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现。党团组织具有强大的组织力量,坚持以党建带团建,能够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理论学习等方面的组织功能,更好凝聚学生党员、团员,进而做好思想引领,带动全体青年学生主动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于高校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党建带团建机制合理性
(一)党建带团建机制合理性的价值维度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学生群体党员比例下降、低年级党员蓄水池匮乏等问题,党组织面向低年级学生的工作抓力明显下降。因此,对于学生的政治引领需要共青团组织的补位,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在履行政治引领功能上高度契合。
党建方面,为党育人是高校必须坚守的初心,为国育才是高校必须坚持的立场。高校办学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政治方向,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高校党委在各二级院系设立的党总支办,是党的宣传阵地,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得以贯彻和落实的平台,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落实到高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将立德树人抓好抓实。这对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更能助力高校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领导,将“党管青年原则”走深、走实、走心。团建方面,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巩固和扩大执政党的青年群众基础是高校共青团必须承担的重大政治责任。高校基层团组织通过开展丰富的团建活动,增强广大团员青年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其始终牢记“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年力量。
因此,从价值维度上看,党建带团建机制具有鲜明的政治引领功能。切实抓好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增强党团政治引领的联动,既是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的重要举措,也是巩固党在青年中的思想基础、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必然要求。只有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才能引领广大新时代青年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让青年内心深处根植对党的信赖,从而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使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党建带团建机制合理性的制度维度
党组织凭借执政党地位为基层团组织建设创造政治和社会条件,从而使团组织得以存在与发展。党建方面,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二者在党团员管理、教育培养、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相类同的制度规定性,但是在党建带团建方面,对具体工作内容和衔接程序缺乏明确的规定。例如,共青团工作的方法与途径哪些应该参照党的建设内容,哪些应保留共青团独有的特色没有明确说明。
从制度逻辑上看,共青团是在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以同级党委的领导为主。同时,共青团组织在性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对其他青年组织没有领导权,做重大改革时必须请示党组织,因而党建带团建机制成为共青团组织履行政治功能的重要前提和制度需要。
(三)党建带团建机制合理性的组织维度
组织是高校体制架构的重要部分,既包含党政组织、群团组织以及大学生自治组织,也包含各类研究性学术组织等,具体而言还分为正式组织与功能性的非正式组织两类。高校基层党建与团建在履行政治引领功能上高度契合,并具备高度相似的制度需求,需要相应的组织载体实现制度供给。
党建方面,高校党组织主要通过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实现制度的落地。团建方面,高校团组织主要通过团总支、团支部、团小组实现制度的落地。除了正式组织,当前高校中出现了数量巨大的功能性非正式组织,主要指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因兴趣爱好、性格、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生信仰、地域等共性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组织在一起的具有较强随意性的学生群体。该类群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号召力与约束力,也具有广泛性,在承载价值引领的功能方面具有较大的效能。
因此,在党建带团建的组织衔接层面,可以分正式组织和功能性非正式组织来讨论。在正式组织层面,基层党组织要带动基层团组织在纵向层级和同级横向两个维度进行组织的衔接与嵌入,形成党团组织网络。一方面能通过充分发挥党团网络全覆盖的组织优势,快速适应青年学生的新变化,做实价值引领;另一方面,将党团网络的组织优势充分 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党建创新推动团建优化,提升政治引领效能。在功能性非正式组织层面,高校可以创新性地依托社团、园区宿舍、导师课题组、社会实践项目、网络社群等载体,建立临时党支部,设立临时党员先锋岗等,努力提升组织力、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促进党组织和团组织的沟通交流与密切联系,提升党建带团建协同效能。
三
基于“价值-制度-组织”三维逻辑的党建带团建实施路径
基层党建在价值维度上,具有鲜明的思想价值优势,能助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之基;在制度维度上,具有成熟的制度优势,能高度助力学生团建工作创新发展;在组织维度上,具有扎实的组织优势,依托党团组织有力衔接实现 “同心圆”式辐射引领,保障党的事业始终后继有人。
一是充分发挥以学生党团组织负责人为主体的学生骨干的作用。加强党员教育的规范性,为广大团员树立榜样典型。例如结合党员教育学分、学时要求做好党员教育的系统安排,分类、配套设计,举办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促进党支部书记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学术能力等的提升,推动党建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健全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党团支部书记在入党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的合力。
二是不断深化党建带团建机制的制度建设,厘清党团衔接机制,确保政治引领功能和组织功能落地。持续促进党支部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层级推优入党机制,确保红色江山世代相传。在具体做法上,以专题入党动员为例,由党组织带动团组织共同分层级开展入党宣传教育,实现党建引领、团建助力、青年参与。始终把推优入党作为团支部的基本政治职责,抓住重要契机,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专题学习为例,结合重大会议精神,开展党团支部书记集体备课,以党支部带党章学习小组、党章学习小组带青年大学习为链条,实现党组织带动团组织理论学习具体落地。
三是促进党团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优势互补和有效衔接,实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有效动员和有序吸纳。“党必须更广泛和更大胆地、更大胆和更广泛地、再更广泛和再更大胆地吸收青年参加工作。”党要领导广大青年跟党走,离不开团组织作为重要的组织载体对广大青年个体力量的动员整合和有序吸纳。在具体做法上,要充分运用好基层团支部在时政研讨、实践育人、团结动员方面的强大功能,不断创新优化基层团组织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政治引领,推进社团优质资源的整合、联动,搭建社团骨干培养和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管理效能,激发社团育人新动能。
【来源】《时代报告》2023/9 总第504期
【作者单位】
马心怡,博士,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团委书记、专职辅导员,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