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贵州大学赵天翔博士课题组ACB:M@COFs核壳杂化材料用于CO2捕集并转化为单环/多环环状碳酸酯

2023/9/28 11:11:59  阅读:101 发布者:

▲ 第一作者: 刘萍         

通讯作者: 赵天翔        

通讯单位: 贵州省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  贵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论文DOI10.1016/j.apcatb.2023.123317

01

全文速览

针对大多数MOFs结构不稳定和COFs催化活性低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强强联合”策略,将COFs包裹在MOFs(NH2-UiO-66)外面,制备了系列不同壳层厚度的M@COFs核壳杂化材料。此类杂化材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强π-π堆积相互作用,使得CO2的吸附能力相对于单一的MOFsCOFs显著提高。另外,离子功能化的M@COF-0.15-Br因其丰富的离子活性位点和界面协同效应,在没有助催化剂和溶剂的条件下,成功将CO2和环氧化物转化为单环和多环的碳酸酯。机理研究揭示了MOFsCOFs二者协同作用是实现CO2高效捕集与催化转化的关键。

1.M@COFs杂化材料用于CO2捕集并转化为单环/多环环状碳酸酯

02

背景介绍

金属有机框架(MOFs)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簇)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组装而成,属于新兴的多孔晶体材料,具有孔径均匀、比表面积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吸附和催化领域。然而,MOFs的配位键连接不稳定,导致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共价有机框架(COFs)是另一类重要的多孔有机聚合物,与MOFs不同,COFs由强共价键结合,因物理化学稳定性和易于结构改性而备受关注。然而,COFs通常只由碳、氮、氧等轻质元素组成,这使得它们的催化活性较低,需要加入助催化剂才能获得最佳催化性能。为了充分发挥MOFsCOFs材料的优势,本研究提出“强强联合”策略,将二者耦合。

MOFsCOFs之间的耦合通常是将制备的MOFs整合到COFs中,从而形成M@COFs核壳杂化结构。这种核壳结构继承了母体MOFsCOFs的高表面积、均匀的孔径、稳定的理化性质、以及结构易修饰等优点,表现出优异的协同性能,从而强化CO2的吸附和催化转化。

03

本文亮点

1、基于“强强联合”策略,构筑M@COFs核壳杂化材料,强化CO2捕集和转化。

2M@COFs核壳杂化材料因丰富的路易斯碱位点和π-π堆积相互作用,提高CO2吸附容量和分离选择性。

3、依靠丰富的离子活性位点和协同效应,将CO2和环氧化物转化为单环和多环的碳酸酯。

04

图文解析

合成方法

采用溶剂热法,将1,3,5-(4-甲酰基苯基)苯和2,6-二氨基吡啶分散在混合溶液中,随后加入预先合成的NH2-UiO-66,通过一锅法成功制备出M@COFs杂化材料(如图2所示)。离子功能化的M@COF-0.15-Br则是通过简单的合成后修饰策略制备。

2.M@COFs杂化材料的合成路径

材料表征

M@COFs杂化材料通过SEMTEMSSNMRFTIRBET等表征发现,通过将COFs壳层包裹MOFs的策略不会破坏材料的原始结构,MOFsCOFs之间会形成明确的核壳界面(如图3所示),而且杂化材料也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和高的比表面积。

3. (a) NH2-UiO-66; (b) COFs; (c-e) M@COFs; (f) M@COF-0.15-Br等材料的SEM图像; (g-i) M@COFsTEM图像; (j-o) M@COF-0.15-Br的元素映射

吸附性能测试

NH2-UiO-66COFs材料在273 K1 bar下的CO2吸附量分别为3.25 mmol·g-12.23 mmol·g-1。相比之下,杂化材料M@COF-0.05的吸附量高达4.53 mmol·g-1(如图4所示)M@COF杂化材料较高的CO2吸附归因于发达的孔隙、丰富的路易斯碱位点和π-π堆叠相互作用。

4. CO2273 K下的吸附等温线;(b)表面积、孔体积和CO2吸收量之间的关系;(c) M@COF-0.05CO2变温吸附等温线

催化性能测试

离子功能化的M@COF-0.15-Br因其丰富的离子活性位点和界面协同效应,在没有助催化剂和溶剂的条件下,成功将CO2和环氧化物转化为各种单环和多环的环状碳酸酯(如图5所示)。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M@COF-0.15-Br具有更低的反应能垒,相应地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

5. M@COF-0.15-Br催化合成各种环状碳酸酯。

催化机理

机理研究认为,MOFs中的Zr不饱和路易斯酸位点、COFs壳层中的羟基、以及COFs壳层中的亲核Br−三者间协同作用,促进环氧化物分子的活化与开环(如图6所示),成功将CO2转化为单环和多环环状碳酸酯。此外,M@COFs核壳杂化材料作为多相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

6. M@COF-0.15-Br催化CO2环加成的反应机理。

05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MOFsCOFs的“强强联合”策略,成功制备了系列M@COFs核壳杂化材料。利用MOFsCOFs间的协同效应,实现CO2气体的高效捕集与转化。目前课题组正在调控MOFsCOFs的结构,拓展CO2转化的新途径。

06

作者介绍

刘萍 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赵天翔博士)。现以第一作者在AIChE J.Appl. Catal. B Environ.Chem. Eng. J.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篇。荣获贵州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2023)、贵州省“优秀毕业生”(2023)、两次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1年和2022)等荣誉。现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胡兴邦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研究生。

赵天翔  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讲师,学术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196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专业,师从吴有庭、胡兴邦教授。20199月入职贵州大学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课题组面向化工、新材料领域对本质安全化、绿色化、产品高端化发展的重大需求,构筑新型离子基功能材料(分子),开展气体(CO2/SO2/H2S)分离与转化、环境污染控制、以及煤/磷资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等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 Catal.Angew. Chem. Int. Ed.AIChE J.Appl. Catal. B Environ.Chem. Eng. J.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荣获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论文(2020)、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020)、全国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新秀奖(2020),贵州省“最美劳动者”(2022)等荣誉,并受邀担任Angew. Chem. Int. Ed.Chem. Eng. J.Sep. Purif. Technol.等多个杂志审稿人。

课题组主页:

https://www.x-mol.com/groups/chem409

07

参考文献

P. Liu, K. Cai, D.-J. Tao, T. Zhao, The mega-merger strategy: M@COF core-shell hybrid materials for facilitating CO2 capture and conversion to monocyclic and polycyclic carbonates, Appl. Catal. B Environ. (2023).

DOI10.1016/j.apcatb.2023.123317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6337323009608

转自:“研之成理”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