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廖圣清、付饶|何以自主?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演进脉络(1998―2022年)

2023/9/27 16:23:09  阅读:32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传媒观察杂志 ,作者廖圣清 付 饶等

编者按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学在本科生教育中成为一级学科。在学术史层面,2023年是中国新闻传播学上升为一级学科25周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付饶、钟美丽、周源及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程俊超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8期刊文,使用文本挖掘(n=47593)、内容分析(n=3750)和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知识管理过程的理论视角,从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知识转移三个方面考察199820229CSSCI新闻传播类期刊文章的总体状况、发展脉络和地区差异,由此评估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情况。研究发现:从1998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创造水平不断攀升,学科自主性仍需提高;知识存储环境更迭迅速,内在知识库更新缓慢,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有待加强;需推动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的规范发展,以促进知识积累与应用。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学在本科生教育中成为一级学科。2023年是中国新闻传播学上升为一级学科25周年。当前,中国传媒业处于结构性变革时期,媒介技术加速革新,新闻传播学面临学科的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人们在研究知识生产与应用的社会分工时,选取的特定视角。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科分支。在每个学科中,新知识都是由特定的理论和概念系统地产生、分类并组织起来的。当某个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重合时,学科的知识体系会发生改变。同时,当学科内新的知识出现或旧的知识发生转移,学科知识库也会发生变化。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学科自主性和民族自主性的结合。在学科自主性方面,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的资源交流过程中,目前仍处于弱势;在民族自主性方面,当前,“中国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西方概念、理论的注脚。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也应该建构自身知识的主体性,进而体现其民族自主性。

本研究以知识管理过程为理论框架,以199820229种新闻传播类CSSCI期刊发表的47593篇文章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挖掘、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近25年间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并考察其发展脉络和研究轨迹。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研究机构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并发表成果,实现知识体系的创造与更新。同时,学术界还拥有大量的知识存储库,并通过应用理论和方法实现知识成果的转移。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刚刚起步。“指点江山”的想象多,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少。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有赖于有效的知识管理。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大量、复杂的知识资源囤积在知识存储库。如果不加以管理、评估,现有的知识就难以得到充分利用。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以AlaviLeidner提出的知识管理过程(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es)为理论框架,系统考察知识体系建构的前三个环节: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知识转移。同时,本研究进一步考察知识管理相关变量的历时性和地域分布情况,以全面考察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为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实证资料和理论思考。

(一)知识创造

知识创造是将个人创造的知识与集体的知识体系连接起来的过程,包含个人知识创造与集体知识创造。本研究通过期刊论文作者的学术生产情况考察个人知识创造,通过跨学科合作情况分析集体知识创造。有研究发现,19982017年,5133个科研机构在9种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38697篇,每种期刊每年平均刊发论文215篇。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全面展现25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作者、机构和区域发展情况。

研究问题11998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论文数量、作者数量和研究机构数量分布情况如何?

跨学科合作可用于描述几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有研究发现,在19972016年的93种国际传播期刊中,传播研究的引文有81%来自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与传播学研究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本研究通过分析论文作者的学科背景与学科合作网络,考察近25CSSCI期刊论文的跨学科合作情况。

研究问题21998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跨学科合作研究情况如何?

(二)知识存储

知识存储包括从集体内部或外部获取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编码和索引,以供后续检索。学科知识可以根据5W”进行区分和存储:Who(研究谁);What(研究什么);Where(在哪里研究);When(什么时候研究);Why(为什么研究)。本研究的研究时间通过论文数量的历时性变化来测量,其余变量将通过内容编码或文本挖掘分别考察。

研究谁,是在研究中所调查的研究样本特征。有研究发现,19512016年发表在《传播学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的论文中,大学生和成人样本除了在20世纪70年代占比只有58.6%,其他时段占比均高达75%;老年人等边缘化人群占比较少,仅占9.1%。本研究将研究样本明确为微观个体和社会组织,并进一步考察特殊受众群体,例如学生、儿童、青少年、妇女等。

研究问题31998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样本的情况如何?

研究什么,包括研究议题、媒介内容。研究议题反映新闻传播研究的热点问题,媒介内容反映新闻传播研究的媒介内容重心。有研究发现,19982017年,排在前三位的新闻传播类研究议题分别是“新媒体议题”“新闻业务”“批判研究”。20182022年,随着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进步,每年都会出现新鲜研究议题,例如在线新闻生产、短视频等。而在已发表的内容分析文献中,很少有研究涉及新闻传播研究关注的媒介内容。本研究采用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潜在狄利克雷分配)主题建模技术进行研究议题的分析。同时,将媒介内容分为新闻和评论、娱乐、广告、影像、图表等多种类型,考察研究议题、媒介内容的分布、演变与地区差异。

研究问题41998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议题、媒介内容情况如何?

在哪里研究,主要考察研究的研究渠道、研究效果。目前,传播学研究对社交媒体的研究热度持续高涨。然而,较少有研究直接考察传播渠道的分布情况。考虑到传播渠道不同,考察的研究效果也会不同。本研究进一步编码了论文的研究效果类型,并将研究效果分类为认知、态度、信念、情感、生理、行为和宏观效果。

研究问题51998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渠道、研究效果情况如何?

为什么研究,包括研究所锚定的研究领域或范畴。范畴对研究对象加以组织化而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认知框架。当前,新闻学和传播学有望在受众研究、舆论研究等领域实现有机融合,但已有研究对此讨论较少,需要对新近研究领域现状进行更详细的考察。

研究问题61998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情况如何?

(三)知识转移

当知识从来源者传递给接收者时,就会发生知识转移。文献之间的知识转移,可以看作概念、理论、方法从一篇文献到另一篇文献的运动。理论是一种帮助人们理解现象的抽象的概念系统。新媒体环境下,层出不穷的传播新现象,导致传统的新闻学概念、传播学基础理论面临失灵、失效。有研究发现,在19982017年间9种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中,90%以上的论文不包含理论;大多数研究停留在“仅引用”“理论应用”等浅层使用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理论学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实践的引领力。

研究问题71998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构建的情况如何?

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四个层次的失范中,“研究方法的失范是问题最大的失范”。国外传播学主流的研究取向是实证主义,定量研究占比高达70%19602007年,尽管调查法占主导地位,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相对平衡。

研究问题81998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分布情况如何?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从CSSCI数据库抓取了199820229种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刊发的49752篇文章的相关数据,字段包括:来源篇名、来源作者、期刊、第一机构、机构名称、第一作者、年代卷期等;经过人工复核,剔除2159篇非论文文章(编辑材料、领导致辞等),剩余47593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新闻与传播研究》1872篇,《新闻大学》2567篇,《国际新闻界》3466篇,《现代传播》8576篇,《新闻记者》5322篇,《编辑学报》4729篇,《中国出版》8573篇,《出版发行研究》5914篇,《科技与出版》6574篇。

(二)数据处理

本研究的文本挖掘采用普查法,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利用pythonjieba模块、gensim模块,采用LDA主题模型算法,对47593篇论文标题包含的主题进行识别,模型基本参数为:alpha=0.1beta=0.1;主题数=10;求解方法为吉布斯采样(Gibbs sampling);迭代次数=100。同时,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47593篇论文中随机抽取3750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以深入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概况。经过培训的12位编码员两两组合,分别对六组论文进行编码,六组编码员之间的信度(Scott's Pi)分别为0.8570.830.8630.930.8960.832

(三)变量测量

1.知识创造

知识创造的测量,包括研究数量和跨学科合作研究两个部分,并且是针对9种期刊47593篇论文进行的。

研究数量的测量,包括论文数量、作者数量和研究机构数量。论文数量,指上述9种期刊19982022年间刊发的文章总数,以及每年刊发的论文数量。作者数量,为独立作者、第一作者和其他作者的总数。研究机构数量,为第一作者所在研究机构的总数。

跨学科合作的测量,包括是否存在跨学科合作研究,以及跨学科合作研究网络的特征。如果一篇合作论文的作者属于不同学科或不同研究领域,编码为:1-存在跨学科合作研究;独作或作者属于同一学科,编码为:2-不存在跨学科合作研究。

跨学科合作研究网络的测量,首先确定3750篇论文每位作者所属的学科背景,随后构建一个二模矩阵,每行为一篇文章,每列为一个作者所属学科,最后将其转换为学科一模共现矩阵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的分析指标,包括边数,即学科之间的联系数量;平均度数,表示联系的平均度量;网络密度,表明相互关联程度;连通性和碎片化,表明节点的可达性;平均距离,表明节点的接近度;对绝对共现矩阵进行核心-外围分析,确定在跨学科合作研究网络中占主导位置的核心学科。本研究采用Ucinet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并测量了以上变量在19982002年、20032007年、20082012年、20132017年和20182022年五个时期的差异。

2.知识存储

知识存储的测量,包括研究样本、媒介内容、研究渠道、研究效果、研究议题和研究领域。

研究样本,分为:1-社会组织,2-学生,3-儿童,4-青少年,5-老年人,6-妇女,7-考察所有人口,8-其他。媒介内容分为:1-新闻和评论,2-娱乐,3-广告,4-影像,5-图表,6-综合考察媒介的所有内容,7-其他。研究渠道分为:1-印刷媒体,2-广播,3-电视,4-互联网,5-移动设备,6-多种媒介,7-其他媒介。研究效果分为:1-认知,2-态度,3-信念,4-情感,5-生理,6-行为,7-宏观效果。研究领域分为:1-媒介产业,2-法规与政策,3-媒介从业者,4-讯息生产,5-讯息传播,6-媒介内容,7-受众分析,8-媒介效果,9-新闻传播学研究,10-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11-新闻传播学教育,12-其他。同时,测量以上变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3.知识转移

理论构建的测量,包括理论含量、理论偏好、理论来源和理论使用。理论含量考察论文是否含有理论。理论偏好主要指含有理论的论文提及具体理论的次数。如果一篇论文提到多个理论,则每个理论都包括在内。理论来源指理论的来源学科,分为:1-传播学,2-心理学,3-哲学,4-社会学,5-政治学,6-经济学,7-信息科学,8-生物学,9-艺术与文学,10-语言学。不属于以上学科、领域或无法识别学科、领域的编码为11-其他。如果一篇论文提到多个理论,则编码论文中主要理论的全部学科来源。理论使用的测量,指理论在论文中的角色和作用,包括:1-仅引用,2-作为研究框架,3-理论比较,4-理论评估,5-提出新理论,6-理论检验,7-理论整合,8-理论改进,9-理论新应用,10-其他。

研究方法的测量,包括研究取向、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其中,研究取向分为4种:1-实证,2-批判,3-诠释,4-多种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论取向分为5种:1-定量研究方法,2-定性研究方法,3-混合研究方法,4-其他方法,5-无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分为9种:1-调查法,2-实验法,3-内容分析法,4-深度访谈,5-话语分析,6-民族志,7-网络分析,8-其他方法,9-无方法。同时,测量以上变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差异。

四、研究结果

(一)知识创造

1.研究论文、作者及机构数量

9种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19982022年刊发论文的数量:19982012年间论文数量逐年上升,20112012年均达到2632篇。20122020年,论文数量持续下降至1686篇。20202021年,论文数量增至1765篇,随后降至2022年的1537篇。

47593篇论文共有作者28376位,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5位的作者为:陈力丹(157篇)、曹鹏(148篇)、游苏宁(146篇)、喻国明(114篇)、郭建良(95篇)。共有7216家研究机构发表过论文,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5位的研究机构为:中国传媒大学(2881篇)、中国人民大学(1835篇)、复旦大学(1819篇)、武汉大学(1003篇)和南京大学(924篇)。

2.跨学科合作研究情况

中国新闻传播学存在跨学科合作研究的论文占比为6.2%19982022年间,跨学科合作研究论文占比逐年上升,从19982002年的1.8%,上涨至20182022年的13.1%。而且,跨学科合作研究时期变化的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100.667p<0.001)。从地区来看,跨学科合作研究在地区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x2=29.681p<0.001)。中部地区(12.6%)和其他地区(12.5%)的跨学科合作研究论文占比高于西部(5.9%)和东部(5.4%)地区。

19982022年,共有来自70个一级学科的2985名作者合著完成了1238篇论文,占抽样论文总数的33.0%,在合著论文中,作者数量排名前5位的学科是新闻传播学(1843人次)、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496人次)、基础医学(76人次)、教育学(45人次)、戏剧与影视学(43人次)。总的来看,如表2所示,合作研究网络拥有较高的联通度(0.809)、较低的碎片度(0.191),这表明,大多数学科都参与到新闻传播学跨学科合作研究中;新闻传播学处在合作网络的核心位置(0.668),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0.345)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323)次之。

19982022年间,跨学科合作研究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网络的节点数从19982002年的25个提升到20182022年的43个;跨学科合作研究活跃程度不断提升,网络的边数和平均度分别从19982002年的46条边、1.840上升至20182022年的140条边、3.256;跨学科信息流动先降后升,网络密度由19982002年的0.163上升至20182022年的0.251;尤其近5年,不同学科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参与度变高,网络的联通度从19982002年的0.573上升至20182022年的0.953,网络碎片度从19982002年的0.427上升至20132017年的0.592,随后下降至20182022年的0.047,这意味着合作研究由学科内部转向学科之间;学科之间的接近程度相对平稳;曾经位于合作网络核心位置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戏剧与影视学,在最近5年被基础医学(0.42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416)所取代;新闻传播学(0.700)核心位置更加凸显。

(二)知识存储

1.研究样本

在随机抽取的3750篇论文中,涉及研究样本的论文为361篇,占比仅9.6%,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在20132017年达到顶峰113篇后,下降至106篇。研究社会组织(52.4%)和所有人口(23.5%)的论文比例最高。研究老年人群体的论文占比最低(0.8%)。涉及研究样本论文的时期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27.148p>0.05)。同时,涉及研究样本论文的地区之间差异,也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16.770p>0.05)。

2.媒介内容

在随机抽取的3750篇论文中,涉及媒介内容的论文为688篇,占比为18.3%。涉及媒介内容的论文时期变化的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39.856p<0.05)。新闻和评论内容(47.2%)占比最高,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19982002年的64.6%下降至20182022年的40.7%;相反地,影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从19982002年的10.1%上升至20182022年的30.5%。涉及媒介内容论文的地区之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12.113p>0.05)。

3.渠道研究

在随机抽取的3750篇论文中,涉及研究渠道的论文数量达1000篇,占比26.7%。在时期差异上,印刷媒体渠道从19982002年的33.0%上升至20032007年的47.3%,后下降至20182022年的14.5%;互联网在20032007年后急剧上升,从20032007年的22.2%,上升至20182022年的65.8%,是所有研究渠道中变化最大的项目。涉及研究渠道论文的时期变化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160.383p<0.001)。涉及研究渠道论文的地区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20.656p<0.05)。东部地区研究渠道为互联网的数量(345篇)远高于中部(74篇)、西部(33篇)地区,但东部地区占比(43.8%)却低于中部地区(56.9%)、略高于西部地区(43.4%)。

4.效果研究

在随机抽取的3750篇论文中,涉及研究效果的论文仅占比4.5%。态度(28.1%)、认知(24.0%)、行为(19.8%)是效果研究较为常见的项目。此外,情感是近5年来兴起的效果研究项目。涉及研究效果的论文时期变化的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40.095p<0.01)。但是,地区之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10.206p>0.05)。

5.研究议题

通过对47593篇论文的标题进行LDA主题建模,识别出的议题可明显分为两类:新闻传播类和编辑出版类,占所有新闻传播研究论文的68.5%。识别出议题的论文中,编辑出版类包含出版业务、数字出版、学术出版、主题出版等议题。新闻传播类议题,共识别出10个议题。其中,占比最多的是新媒体(17.9%),其次是新闻业务(13.3%)、电视研究(8.8%)和传媒产业(8.8%);随后是批判研究、舆论监督、国际传播,占比均为8.5%;研究较少的议题是传播理论(4.7%)、新闻史(4.1%)和新闻传播教育(4.0%)。

19982022年,不同研究议题的论文数量存在显著差异(x2=228.127p<0.001)。整体而言,排名第一的新媒体议题呈明显上升趋势,从19982002年的15.9%上升至20132017年的19.1%,而后在20182022年小幅下降至17.8%。同时,国际传播议题的占比大幅上升,从19982002年的6.8%上升至20182022年的10.1%。舆论监督、新闻史和新闻传播教育等议题出现小幅上升趋势。占比较多的电视研究数量比例下降,从19982002年的10.6%下降至20182022年的7.4%;与该议题相关的新闻业务、传媒产业研究同样呈下降趋势;批判研究比例趋于平稳。另外,传播理论议题也呈现下降趋势,从19982002年的5.3%下降至20182022年的3.4%。此外,20182022年,部分研究议题发展趋势有所变化,新媒体议题从原本的上升趋势转为下降,新闻业务议题从原本的下降趋势转为平稳。

6.研究领域

在随机抽取的3750篇论文中,媒介产业占比37.1%,位居第一。其次是媒介内容(14.9%)、讯息生产(9.7%)、媒介从业者(8.6%)以及新闻传播学研究(8.0%)。占比最少的研究领域是新闻传播学方法,仅为0.2%。媒介产业在25年间一直稳居第一,且呈波动变化:从19982002年的34.7%上升至20032007年的42.1%,后下降至20082012年的34.4%,再上升至20132017年的41.3%,最后下降至20182022年的31.9%。此外,媒介内容长期位居第二,在20032007年达到顶峰(17.5%)。新闻传播学方法在19982007年无一篇论文提及。研究领域时期变化的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301.149p<0.001)。此外,媒介产业领域东部和西部地区占比都为37.5%,中部地区为34.4%。研究领域地区之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28.828p>0.05)。

(三)知识转移

1.理论构建

在随机抽取的3750篇论文中,317篇论文含有理论,占比不足一成(8.5%)。19982022年,论文包含理论的比例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由19982002年的5.7%上升至20132017年的11.2%,后减少至20182022年的6.3%,下降幅度较大。西部地区的论文含有理论比例最高,为9.2%,东部地区的论文含有理论的比例最低,为8.3%;然而,论文是否包含理论在地区上没有显著差异(x2=0.379p>0.05)。

317篇包含理论的论文,7种理论被提及10次以上。被提及最多的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44次),相当于包含理论的论文中,每7篇论文就有一篇提及它。被提及10次以上的理论还包括“框架理论“(17次)、“麦克卢汉思想”(17次)、“沉默的螺旋”(13次)、“把关理论”(12次)、“使用与满足”(11次)、“创新扩散”(11次)。在这些理论中,传播效果理论较多。但在被提及3次以上的理论中,批判理论较多。同时,被提及3次以上的理论大部分为新闻传播学理论,较少涉及其他学科理论。

研究涉及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传播学,占比为48.3%(一种理论可能有多个来源)。此外,社会学(11.1%)、经济学(11.1%)和心理学(10.5%)也是研究的主要理论来源,且占比远高于其他学科。

19982022年,论文的理论来源是传播学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从19982002年的60.0%降至20182022年的41.1%。在包含理论的论文中,理论来源的时期变化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70.484p<0.001)。同时,包含理论的论文,其理论来源的地区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15.302p>0.05)。

在理论使用方面,大多数论文停留在“仅引用”“理论应用”上,占比分别为46.5%30.2%。将理论“作为研究框架”的论文在19982022年之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19982002年的3.4%增加至20182022年的21.3%。“理论应用”从19982002年的20.7%上升至20082012年的36.4%,随后下降至20182022年的19.1%。论文理论使用的时期变化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38.090p>0.05)。论文理论使用的地区差异,也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17.248p>0.05)。

2.研究方法

含有研究方法论文的时期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x2=65.102p<0.001),包含研究方法的论文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从19982002年的5.4%上升至20182022年的16.0%。中部地区论文含有研究方法的比例(28.3%)略高于西部(26.2%)和东部(23.0%)。同时,有无研究方法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x2=8.472p<0.05)。在随机抽取的3750篇论文中,77.3%采用诠释研究取向,19.0%采用实证研究取向,0.6%采用批判研究取向,3.1%采用其他研究取向。在方法论方面,89.5%的论文不包含任何研究方法。在包含研究方法的392篇论文中,8.6%的论文持定量方法论,1.4%持定性方法论,仅17篇论文(0.5%)持混合方法论;同时,内容分析、调查法是最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分别占比5.1%3.4%;话语分析、民族志是使用较少的研究方法,占比都为0.2%

五、结论与讨论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容易受到技术、文化、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考察了199820229种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论文,试图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近25年来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知识体系建构情况。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创造水平不断增强,正拓展学科“融合性”,但学科自主性仍有待提高

经过25年的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论文数量、作者数量、研究机构数量都有明显增长。19982022年,9种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共刊发论文47593篇。有28376位作者、7216家研究机构参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构建。论文数量自1998年逐年上升,在20112012年达到2632篇后开始回落。2022年,期刊发文数量为1537篇,仅为巅峰时期的58.4%。这体现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创造水平在近10年出现从重量到重质的新趋势。

整体而言,中国新闻传播学正努力拓展学科“融合性”。跨学科合作研究比例不断攀升,从19982002年的1.8%,上升至20182022年的13.1%。另外,跨学科合作研究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色。中部地区(12.6%)和其他地区(12.5%)的跨学科合作研究论文占比高于西部(5.9%)和东部(5.4%)地区。由此可见,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中国新闻传播学始终在寻求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中部地区的跨学科合作研究水平更为突出。近五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跨学科合作研究呈现新的趋势,跨学科合作取向由“自环”逐渐转向“外联”,学者们更倾向于和基础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自然科学学者合作。

然而,其他学科背景的学者进入新闻传播学领域,也会分散新闻传播学科核心的知识体系。研究发现,论文的理论来源是传播学的比例,从19982002年的60.0%下降至20182022年的41.1%。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的理论比例不断上升。这些数据表明,跨学科合作研究的确促进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发展,推动了知识体系的发展。但同时,跨学科合作研究也分散了新闻传播研究对传统概念、理论的关注。因此,在推动跨学科发展的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也需要创新发展新闻传播学的核心基础概念,探索信息传播规律,以回应社会发展中的传播问题与媒介产业现象。

(二)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存储环境更迭迅速,内在知识库更新缓慢,需加强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

从知识存储的角度来看,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存储库包含两个维度:知识本身和与知识相关的环境。一方面,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知识存储在不断顺应媒介环境的变化,“新媒体”研究带动知识的流动与创新。研究发现,研究印刷媒体和电视的论文占比分别从19982002年的33.0%21.6%下降至20182022年的14.5%8.1%,研究互联网渠道的论文数量从19982002年的26.1%上升至20182022年的65.8%,涨幅近250%;对移动设备的研究实现了从0%3.8%的突破。从新闻传播研究的研究议题,也可以看出类似的规律。“新媒体”是排名第一的研究议题,占比17.9%。而且,在LDA模型识别出的主题词中,“互联网”“数字化”“媒体融合”等关键词散落在各个主题中。这表明大多数的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议题,都考察了媒介技术、媒体转型等主题。值得注意的是,19982022年,国际传播议题占比从6.8%上升到10.1%,这表明新闻传播研究对文化输出、民族自主性话题尤为关注。自主知识体系,主要是针对以西方中心主义为主导的“他主”知识体系而言。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学本土化的中心任务是明确知识的主体性、知识管理过程的自主性,关注中国新闻传播议题,以构建学科自主性和民族自主性。

另一方面,新闻传播研究的知识存储库更新缓慢,亟须加强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从研究样本和研究效果来看,中国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发展较为缓慢。涉及研究样本的论文仅占比9.6%;社会组织和考察所有人口仍然是占比最多的研究对象,对老年人、妇女、青少年研究较少。这表明,当前的新闻传播研究更关注媒介产业发展,倾向于用普遍的人口样本揭示基本的传播规律。如今,中国人口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在时代变迁与社会转型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需要将学术研究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充分考虑老年人、青少年、女性等少数弱势群体面临的传播问题。同时,涉及研究效果的研究仅占比4.5%。东部地区的研究涉及样本的研究占比高达74%,涉及效果的研究高达79.0%。这表明,东部地区的学者更加注重对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的考察。此外,与情感效果相关的研究在近五年逐渐兴起。未来的研究,仍需加强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打开传播受众与效果研究的“黑箱”,探索全新的知识情境,以创新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库。

在媒介内容方面,依托于社交媒体的兴起,影像内容占比从19982002年的10.1%上升至20182022年的30.5%,直接考察新闻和评论的论文占比从19982002年的64.6%下降至20182022年的40.7%。未来的研究,也可以广泛考察基于

、声音、文字、视频的多模态信息,以综合考察媒体的信息传播效能。与媒介内容相关的“媒介产业”研究占比37.1%,在研究领域中位列第一。然而,学术界关于社交媒体、数字转型的研究热情高涨,尽管带来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会导致基础研究不足。技术改革背景下,5G、元宇宙、ChatGPT人工智能等热点媒介现象层出不穷,以媒体融合为代表的国家政策得到广泛讨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研究反映了中国特色与中国经验。然而,大多数是诠释性和批判性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较少。因此,中国新闻传播学在建构具有民族自主性的知识体系上,面临如何在本土议题中寻求科学方法和原创理论的挑战。

(三)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知识转移不足,诠释研究多,需加强规范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

研究发现,论文包含理论的比例在19982017年间呈现上升趋势,但在近5年间,包含理论的论文比例从11.2%下降至6.3%。同时,76.7%的论文对于理论的使用停留在“仅引用”“理论应用”等理论的浅层使用上,较少涉及“将理论作为研究框架”“理论比较”“理论评价”“理论检验”“理论整合”。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引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表明,在知识转移过程中,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仍然缺乏创新能力,需要不断推进对中外理论的转化、实践与理论的转化。

19982022年,论文包含研究方法的比例逐年增加,从5.4%上升至16.0%。这反映出,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的研究规范性有所加强。然而,诠释研究依然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取向,占比为77.3%。当前,学术界对前沿国家政策、媒介现象关注较多,且主要是阐释性或批判性分析,较少构建自主科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同时也缺乏科学规范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在学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以研究方法和理论的缺席为代价。但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和规范的方法,已有知识则难以为后来研究者所用,也就无法服务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一方面,需要提升知识管理的转移效率,促进知识的积累与循环。另一方面,需要积极主动加强国际对话,批判吸收西方理论,推动文化互鉴,促进多元文明实践。另外,也要坚持理论创新,把握方法自觉,将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为抓手,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系统性、创新性发展。

(载本刊2023年第8期。图表、注释从略。原标题为:《何以自主?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演进脉络(19982022年)——基于知识管理过程理论的内容分析》。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转自:“再建巴别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