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遏制战略: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著 时殷弘 译
2.《罗马的显贵》(古典文明译丛)
[德]马蒂亚斯·格尔策 著 晏绍祥 译
3.《卢丹城的中魔》(新史学译丛)
[法]米歇尔·德·塞尔托 著 申华明 译
4.《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新文化史名著译丛)
[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 著 许明龙 马胜利 译
5.《理查三世史》
[英]托马斯·莫尔 著 夏海涛 译
6.《欧洲文明进程·城市与城市化卷》
侯建新 主编 刘景华 著
7.《马克垚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 编
8.《西方史学史研究(第2辑):知识史与历史认知》
吴晓群 陆启宏 主编
9.《吴宓的精神世界》
周轶群 著
10.《江河行地:近代长江中游的船民与木帆船航运业》(日新文库)
陈瑶 著
11.《文书之力:唐代奏敕研究》(日新文库)
郭桂坤 著
12.《黄河与中华文明》(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库)
葛剑雄 著
13.《跨文化对话(第48辑)》
乐黛云[法]李比雄 主编 钱林森 董晓萍 执行主编
遏制战略
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
(增订本)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著
时殷弘 译
ISBN:978-7-100-20120-9
读懂冷战背后的大战略
以宏大视角阐发“遏制战略”演化进程
彻底展示冷战背后的大战略的内在机理
该书视野宏大,是一部经典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杰作,并且在大战略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建树。加迪斯从战略的目标、对威胁的认识以及实现战略的手段三个方面,对遏制战略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历史研究揭示了“新面貌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缓和战略”等各种不同版本的遏制战略的实施效果及优劣。
1982年,本书第一版问世。2005年该书出版增订版,补充了第一版中缺失的遏制战略在冷战末期的重要发展。
罗马的显贵
(古典文明译丛)
[德]马蒂亚斯·格尔策 著
晏绍祥 译
ISBN:978-7-100-22488-8
罗马政治史研究的奠基性著作
深刻阐释罗马统治的显贵特征
本书以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共和国后期显贵对罗马政治生活的控制,详尽论述了显贵在罗马共和国中的地位和影响。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显贵的定义,第二部分分析显贵控制政治生活的手段。
该书注重从社会生活和心理层面分析罗马政治的贵族特征,认为罗马通过显贵施行的庇护关系联结在一起,政治斗争不过是显贵家族率领自己的追随者争夺高级官职和荣誉。
卢丹城的中魔
(新史学译丛)
[法]米歇尔·德·塞尔托 著
申华明 译
ISBN:978-7-100-22170-2
眼见是否为实?
这是一个关于发疯、折磨、虚伪、聪明的戏剧表演
和巨大勇气的奇妙故事
17世纪30年代,法国外省小城卢丹发生了一系列中魔事件,中魔的大多是卢丹城内圣于尔叙勒会的修女,而本堂神父于尔班·格朗迪耶则逐渐被指为施魔者,并被送上火刑架。卢丹城的中魔事件体现了中世纪价值观与当时已开始露头角的启蒙运动思想的冲突、科学与宗教的对抗。
法国思想家、历史学家米歇尔·德·塞尔托将史料与史家的评述深度糅合,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历史书写方式。本书是新文化史的一部名著,也是塞尔托作品中一部极富可读性的代表作。
蒙塔尤
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
(新文化史名著译丛)
[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 著
许明龙 马胜利 译
ISBN:978-7-100-21562-6
14世纪法国一个200余人小山村里的江湖
历史人类学名篇,心态史、微观史代表作
蒙塔尤是法国南部讲奥克语的一个牧民小山村。1320年,时任帕米埃主教(后为教皇)的雅克·富尼埃作为宗教裁判所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发现和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并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以现代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六百多年前该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理查三世史
[英]托马斯·莫尔 著
夏海涛 译
ISBN:978-7-100-22489-5
理查三世的经典传记
其暴君形象的滥觞
莎士比亚《理查三世》的蓝本
理查三世是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国王,也是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国王。
本书主要叙述了理查登上王位及迅速垮台的过程,是关于这位国王的经典传记作品,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作品。
托马斯·莫尔以伟大作品《乌托邦》闻名遐迩,其所著《理查三世史》也成为了解理查三世及当时英国历史的不可或缺的珍贵记录。
欧洲文明进程
城市与城市化卷
侯建新 主编
刘景华 著
ISBN:978-7-100-17854-9
系统梳理欧洲文明之脉络
阐释欧洲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其本质
该卷为《欧洲文明进程》之“城市与城市化卷”,将11世纪以来欧洲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历史,置于欧洲文明进程这一大的历史框架里,重点论述城市发展和城市化与欧洲文明进程及特征的内在联系,大体把11世纪以来的欧洲城市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1至15世纪是城市的“共同体”时代,城市的普遍兴起,城市形成共同体并争取自治,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15至18世纪是城市的“转型”时期,即城市从传统形态脱胎换骨,向近代形态转变,这是一个旧质的蜕化过程;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无论在地理上还是人口上都出现了大扩张,城市化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城市化过程就是城市生活方式普遍化过程,城市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农村也完成了城镇化过程。
马克垚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 编
ISBN:978-7-100-22516-8
纪念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垚先生的学术盛宴
知名学者相关研究领域代表成果集中展示
本书是学术界为纪念马克垚先生九十华诞精心撰写的学术论文。作者几乎集中了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尤其是中古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及中国史研究专家等,其论文大都围绕马克垚先生近年来的学术兴趣和探索,主题集中在封建、制度与中西比较。所收42篇论文,可以说也代表了目前我国学术界在该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
西方史学史研究(第2辑)
知识史与历史认知
吴晓群 陆启宏 主编
ISBN:978-7-100-22388-1
关注知识转向
研究知识史的新特点、新趋势
《西方史学史研究》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辑刊,本书为第2辑。
“西方史学史”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发明”和独特的研究领域。《西方史学史研究》即是为这一学科精心打造的一个平台,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强调跨学科的交流和研究。
第2辑的主题为“知识史与历史认知”,重点对知识史进行了专刊介绍,提供了国外对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本辑主要设置了专论、“知识转向”、彼得·伯克与知识史、专题论文、书评、札记、前沿动态等栏目,收录文章二十余篇。
吴宓的精神世界
周轶群 著
ISBN:978-7-100-22169-6
大师吴宓的精神画像——中国版堂吉诃德
一位忠于传统的开创者 和 高度开放的保守者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吴宓的学术成就和主张仍未得到深入细致的研究。本书集中选取了三个点:吴宓毕生用力至勤的一个领域(世界文学),极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四大宗传)和极为喜爱的一部文学作品(《红楼梦》),通过细读其日记、诗文、年谱、书信和讲义,力图呈现出吴宓学术和思想的具体内涵与多重维度。
江河行地
近代长江中游的船民与木帆船航运业
(日新文库)
陈瑶 著
ISBN:978-7-100-22316-4
一个传统行业的兴衰沉浮
一个江湖群体的隐秘日常
本书聚焦木帆船航运业自18世纪以迄20世纪中叶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发展,综合利用新发现的船民历史文献和民船业档案,与官方记载、中外调查等史料交相印证,系统考察木帆船航运业在近代跨区域商贸往来中的复杂角色,并重新评价其在战时交通运输中成就的非凡贡献,借此充实与深化中国近代航运业史和经济史的研究。
文书之力
唐代奏敕研究
(日新文库)
郭桂坤 著
ISBN:978-7-100-22650-9
唐代文书行政的制度史考察
文书,中国古代各王朝维系统治的要件之一,至迟在秦汉时期便已高度成熟。它们是朝廷日常政务信息往来的主要载体,紧密关系着王朝的统治。奏敕处理流程,实际上就是唐王朝日常政务运作与中枢权力运行的过程。
本书从公文形态与政务运作联动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唐代奏敕体系的变化与中枢政务运作机制的演进加以研究,既丰富了唐代文书运作与制度变迁的若干面相,也可以为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黄河与中华文明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库)
葛剑雄 著
ISBN:978-7-100-22383-6
俯瞰中华文明史中的黄河
本书作者为历史地理领域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关注黄河的历史变迁、地理面貌、文化传承等,对黄河的周边地貌有详细的考察。本书集中讨论了有关黄河的许多问题,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黄河怎样孕育中华文明,黄河独特面貌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等。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针对黄河的系统历史地理研究专著,对古代历史、地理及纵向文化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跨文化对话
(第48辑)
乐黛云[法]李比雄 主编
钱林森 董晓萍 执行主编
ISBN:978-7-100-22482-6
前瞻世界跨文化交流
促进各国跨文化对话
《跨文化对话》第48辑共收入特稿2篇,专稿7篇,论稿13篇,远近随笔1篇以及学术信息2篇。本辑的主题是法国汉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主要为汪德迈《新汉文化圈》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的相关论文,以此纪念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先生的汉学成就与贡献。
《跨文化对话》的学术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均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主编乐黛云先生更是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本集刊特色鲜明,从各个角度对中外文化的交流对话进行了很有深度的研究,不断推出高水准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研究新论及动态。已在我馆推出第36-48辑,在国内外获得很好的反响。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