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通向《通论》的里程碑——《通向繁荣的途径》
2023/9/25 15:18:37 阅读:76 发布者:
通向繁荣的途径
如何筹措战争费用
(凯恩斯文集 第14卷)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著
作者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因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著称于世,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
内容简介:
在大萧条最严重的1933年,凯恩斯出版了《通向繁荣的途径》这本小册子。该书提出了若干具体的政策建议,主要是增加公共开支,以期应对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的失业问题。该书中第一次提到了乘数效应的概念。虽然本书的建议主要针对英国政府,但是书中也包含对其他遭受经济衰退的国家的建议。《如何筹措战争费用》出版于1940年。这是凯恩斯将其思想和原则运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一次尝试。凯恩斯描述了一种宏观经济策略,可以使英国进行一场持久的对德战争,即动员所有的资源进行生产,并达到充分就业。
目录
通向繁荣的途径
编者按
导论
第一章 问题的性质
第二章 国内的扩张
第三章 减轻预算压力
第四章 提高物价
第五章 给世界经济会议的建议
第六章 国际黄金兑换券发行与金本位
第七章 结论
如何筹措战争费用
编者按
导论
前言
第一章 问题的性质
第二章 解决方案的性质
第三章 我们的生产能力和国民收入
第四章 富人能为战争筹款吗?
第五章 延迟支付、家庭补贴和廉价配给的计划
第六章 细节之说明
第七章 延迟支付的释放与资本税
第八章 定量配给、价格管制与工资管制
第九章 自愿储蓄与通货膨胀机制
第十章 法国采取的办法
附录一 国民收入
附录二 我们的海外资源
附录三 家庭补贴的成本
附录四 延迟支付与直接税收合计的公式
致谢
索引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通向繁荣的途径》写于1933年2月底3月初。当时西方世界正处于经济危机中,英国经济陷入困顿,实际利率下降,货币贬值,失业率高居不下,国民产出低迷。当时,英国保守党占绝对多数的联合内阁,坚持并实现了财政预算平衡;但是人们的信心没有恢复,私人投资被国民总收入下降压得抬不起头,无法带动经济复苏。针对是不是应该坚持预算平衡,是不是应该加大公共投资,英国的经济学界以剑桥大学与伦敦经济学院为代表,分成了两大阵营。伦敦经济学院(格利高里、哈耶克、罗宾斯等)支持预算平衡的政策;剑桥大学(庇古、凯恩斯、斯坦普等)批评预算平衡,鼓吹廉价货币和更加积极的预算政策。
凯恩斯于1932年第四季度已经开始在这方面的公开游说活动。此时他认为,实施更加积极预算政策的社会心理条件已经成熟。1933年1月,他在一次广播谈话中提出了两个富有感召力的口号:一是“首先关心失业问题,预算问题将会自我修复”;二是“如果想要健康的消费状态,我们必须储蓄;如果想要健康的储蓄状态,我们必须消费”。影响逐渐深入人心。2月,他开始写作评论现状的系列文章,于3月13日至16日发表在《泰晤士报》上,主题分别是“为政府的活动辩护”“提高物价”“世界的任务”和“新货币发行”;随即扩写为《通向繁荣的途径》小册子,在英国和美国差不多同时出版。凯恩斯的目的,是想影响4月将要出笼的英国政府预算和6月将于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因此,小册子既讨论英国的对策措施,也讨论世界经济复苏之道,而且说明两者是不可割裂开来的。
评论文章和小册子取得了不俗的舆论效果,在英美等国都引起了大辩论。人们开始理解凯恩斯的新思想,把“经济反弹”这样的概念挂在嘴边,政府部门的官员也在精心研读凯恩斯的文章。但是,要英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接受并实施凯恩斯的建议方案,还是困难重重。英国财政大臣张伯伦专门与凯恩斯做了面谈,但一时仍然不改削减预算开支的成见。在4月25日的预算演说中,张伯伦宣称:“没有任何一位财政大臣会故意制造一个不平衡的预算。”英格兰银行也做出反应,强调凯恩斯方案的国际影响、对英镑汇率的影响,反对将管理金本位的大权交给一个国际机构。6—7月间的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则毫无建树。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宣称他对“稳定货币”不感兴趣,这让会议代表包括美国代表都感到手足无措。各国意见不一,法国要求恢复国际金本位体系,英国和刚刚退出金本位的美国不同意;美国支持国际公共工程投资计划,英国不赞成。会议没有产生任何行动方案,草草休会。
总之,《通向繁荣的途径》在实际影响层面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本小册子的出版,标志着以乘数分析为基础的凯恩斯革命开始进入通向胜利的坦途。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凯恩斯经济学开始大行其道,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以致1940年凯恩斯又要在《如何筹措战争费用》中大力纠偏。
另一方面,从学术上看,《通向繁荣的途径》是凯恩斯革命的一份核心文献,是凯恩斯思想从《货币论》发展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关键一步。
以1936年2月出版的《通论》为标志的凯恩斯革命,在凯恩斯本人自有久远的思想历程。1929年的《劳合·乔治能办到吗?》小册子,已经包含了与《通论》直接相关的一些新思想、新论点。但是,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只是初步的,与后来完整的就业理论、抽象化和数理化的乘数理论相比,相距甚远。当时,凯恩斯重点还在撰写后剑桥货币调节传统的专著《货币论》,直到1930年10月出版。
1931年,凯恩斯的学生卡恩撰写了“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这篇论文把乘数理论的抽象化、数理化推进了一大步,使凯恩斯原来隐约表述的乘数思想,能够以数学的形式确定下来。这篇论文还首次揭露了总产量既定(即充分就业)的假定只适用于特殊情况,不适用于一般情况(即本书第三章最后一段的观点)。但这篇论文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是为反驳财政部否定公共工程投资的意见而作,目的只是更准确地估计公共工程投资的有益影响,没有把乘数理论纳入到决定就业水平的新理论中,甚至论文中还找不到“乘数”(multiplier)一词。可见,卡恩的乘数理论是不成熟的。另外,他的理论框架里也没有边际消费倾向即消费函数的概念。
1932年10月至1933年年初,凯恩斯在剑桥大学做的两个系列共八次讲课,揭露出了后来的《通论》中很多众所周知的理论基石。他在第一讲中就提出核心问题:在货币经济中,什么因素决定产出大小?答案是总支出决定总产出。但是,《通论》的很多逻辑此时尚未理顺,讲课思想也不够清晰,其中一个原因,是凯恩斯没有用上卡恩的乘数分析。与卡恩一样,此时他也没有看出乘数分析与货币均衡分析之间的逻辑关系。
待到1933年3月《通向繁荣的途径》发表,凯恩斯才充分利用乘数理论观点,把《通论》的新理论体系初步建立起来。这里又有一个关系到乘数理论的细节:1933年3月4篇文章在《泰晤士报》发表后,为了回应人们对乘数原理的质疑和批评,凯恩斯又撰写了“乘数”一文。在英国出版的《通向繁荣的途径》小册子没有这部分内容,而在美国出版的小册子(即这个译本的原文)包含了“乘数”一文的主体部分,增补在第二和第三章中。与英国出版的《通向繁荣的途径》相比,“乘数”一文又向边际消费倾向分析迈出了重要一步。因为在前者中,凯恩斯只是用漏损来说明乘数不会无穷大,而在后者中,凯恩斯引入了消费—收入比来计算乘数值。当然,这个阶段,乘数理论尚未最终完成,因为用于计算乘数值的两部分比例大小都还是假定的,从0.7的边际消费倾向,求出乘数值为2,还有一些令人费解和容易引起混乱的地方。
综上,《通向繁荣的途径》搭建了《通论》的基本思想和论证框架,成为《通论》的重要里程碑。“从《通向繁荣的途径》到《通论》,只不过一步之遥”(萨缪尔森语)。
本文摘自《凯恩斯文集第14卷——通向繁荣的途径 如何筹措战争费用》译者序,略作编辑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