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预告|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

2023/9/25 15:13:20  阅读:88 发布者:

「精神、自由之历史才是儒家道统之所在,是孔、曾、游、思、孟、荀精神之所在」

在《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涛综合传世经典和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重新审视先秦儒学,解读慎独、"亲亲相隐"等备受关注的议题,叙述天人之分、禅让、中道、心性论等概念的发生和流变。梁涛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母题并非传统所认为的民本,而是“民主”——“天惟时求民主”。本期推介的正是《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选摘,在这篇选摘中,梁涛教授提出,精神和自由的历史方是儒家道统所在。

书名: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

(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作者:梁涛

ISBN978-7-300-32055-7

定价:99.00      

出版日期:2023-09-08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文摘/

文|梁涛

回到“子思”去,从文化的承继来看,则是要处理前轴心时代与轴心时代文化的关系,具体讲,也就是五经与四书的关系。五经本乃前轴心时代的文化积累,但孔子在创立儒学时对其进行了整理、诠释,并用于教学之中,使其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则是孔、曾、思、孟的个人言行记录或著述,是其对社会人生的见解与主张,是轴心时代的思想创造。子思等儒家学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传统,不是抛开六艺或五经等基本经典,而是对其进行自由、开放的诠释,视其为思想的源头活水,通过引述《诗》《书》,为自己的观念、学说寻找合理性的说明,在思想突破、创造的同时,并没有割断与前轴心时代的联系,使儒学具有了强大生命力。在早期儒学那里,既存在着子学这样一条主线,也存在着早期经学或六艺之学这样一条辅线。汉代以后推重经学,实发展了孔子的六艺之学,而把子学降到附属的地位,看作经学的附庸或者传记,故是以五经看孔子,视孔子为五经的整理者或“微言大义”的阐发者。宋代以后理学兴起,则是回到孔子所创立的社会人生之学或子学,但是又升“子”为“经”,提高了《论语》《孟子》等书的地位,故特重四书,以此为儒家的基本经典,同时又承认五经的地位。从儒学的发展、演变来看,宋明理学可能更接近早期儒学的形态,其吸收、借鉴佛老理论思维,对儒学进行重新诠释,也使儒家的心性义理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不过宋明儒推重四书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其所谓四书未必能涵盖、反映早期儒学的精神内涵,而不过是为了服务于其道统说,对早期儒学的一种“损益”而已。在我们看来,如果不是立足于狭隘、“一线单传”的道统观,而是视道统为根源的文化生命,为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文化精神、文化生命,则真正能代表、反映早期儒学文化精神与生命的应是《论语》《礼记》《孟子》《荀子》四部书,其中《论语》《孟子》《荀子》分别是孔、孟、荀精神文化生命的记录与反映,而《礼记》是汉代学者对所搜集、发现的七十二子及其后学(包括曾子、子游、子思等)的部分作品,以及讨论礼节仪式文字的编订、整理,故郭店、上博竹简中的有关内容也可归入其中。这样《论》《记》《孟》《荀》实涵盖了早期儒学的文化生命与精神内涵,可合称“新四书”。对于《论》《记》《孟》《荀》,我们也不是视其为“一以贯之”,传递着相同的道,而是儒家文化生命生生不息,成长、发展,乃至曲折、回转的过程。所以无论孟子还是荀子,都无力独自承担儒家道统,面对儒家道统,面对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他们都存在着“所失”或“所偏”,只有统合孟、荀,相互补充,才能重建道统,恢复儒学的精神生命与活力。孟、荀思想中的某些对立与分歧,恰使其相互融合与补充成为必要,故读《孟子》需兼《荀子》,读《荀子》需归于《孟子》(尤其在人性论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礼记•中庸》)。

郭店竹简

如果说当年宋明儒者是以回到早期儒学、回到孔孟为目标,以借鉴、学习佛老的形而上思维和理论成果为手段,“出入佛老数十载,然后返之于六经(广义的)”,通过对四书的创造性诠释而完成了一次儒学的伟大复兴的话,那么,郭店简及上博简的发现,则使我们有可能更为真切地了解孔子到孟、荀的思想发展,感受到早期儒学文化生命的脉动,重新发现、挖掘早期儒学的思想资源。故学习宋儒的做法,重新出入西学(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罗尔斯等)数十载,然后返之于六经,以新道统说为统领,以新四书为基本经典,“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以完成当代儒学的复兴与重建,便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职责与使命。一方面,六经的价值、意义注入“我”的生命中,滋润了“我”,养育了“我”,是谓“六经注我”;另一方面,“我”的时代感受,“我”的生命关怀,“我”的问题意识又被带入六经中,是谓“我注六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六经皆史”——六经是一部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是精神的历史,自由的历史。此精神、自由之历史才是儒家道统之所在,是孔、曾、游、思、孟、荀精神之所在,也是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研究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主题图书更多信息

/ 作者简介/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成员。担任孟子研究院秘书长,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孟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荀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儒家道统说新探》《“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新四书与新儒学》等专著,其中《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获多项人文社科奖。

/ 内容简介/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先秦儒学做了新的探讨和研究,既利用新出土文献考察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的成书问题,也对慎独、“亲亲相隐”等热点问题做了新的解读,对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中的一些重要儒学文献做了分析、考察,对其中涉及的天人之分、禅让、中道、心性论等问题做了不同于流行观点的解读,又持之有据,言之有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以出土文献为根据,本书提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母题并非传统所认为的民本,而是“民主”——“天惟时求民主”,认为民本说是从“民主”说中分化出来的,这样就比较好地解释了民本与君本的关系。对学界关注的二重证据法,本书提出应在继承王国维“素地说”与顾颉刚“层累说”的基础上,将二重证据法发展为疑古、释古两派都能接受的研究方法,并提出“原型—意义流变说”作为这种结合的尝试。

/ 目录/

第一编

出土文献与《论语》研究

第一章定县竹简《论语》与《论语》的成书问题

第一节 从竹简《论语》看《论语》的成书

第二节 孔门后学的分化与《论语》的结集

第三节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编纂

第二章 “亲亲相隐”与“隐而任之”

第一节 《论语》的“直”与“直在其中”

第二节 直道的实现:“隐而任之”

第三节 “亲亲相隐”:范围、理据和评价

第三章 超越立场,回归学理

——再谈“亲亲相隐”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再论《论语》中的“直”

第二节 “父为子隐”的“隐”是纠正吗?

第三节 上博简《内礼》与《论语》

第四节 经典诠释与“亲亲相隐”的法律化

第二编

出土文献与《学》《庸》新探

第四章 《大学》早出新证

第一节 《大学》晚出说之检讨

第二节 《大学》非经、传两部分

第三节 《大学》出于曾子弟子之手

附:明道先生改正《大学》

第五章 郭店竹简与《中庸》公案

第一节 《中庸》成书之谜

第二节 《中庸》前后部分文体的差异

第三节 《中庸》前后部分思想的差异

第四节 《中庸》前后部分的不同影响

附:《中庸》与《诚明》

第六章 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

第一节 慎独即“诚其意”

第二节 《大学》朱注质疑

第三节 《中庸》慎独辨正

第三编

出土文献与思孟发微

第七章 简帛《五行》新探

第一节 “德之行”与“行”

第二节 “圣”与“智”

第三节 “形于内”的“德之行”

第四节 “不形于内”的“行”

第五节 《五行》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八章 郭店竹简《鲁穆公问子思》与早期儒学的政治理念

第一节 “士”的政治哲学

第二节 “立君以为民”:政权的合法性基础

第三节 “以义为利”:政治的正义性原则

第四节 “从道不从君”:士的为政原则

第五节 早期儒学政治理念的检讨与反省

第九章 回到“子思”去

    ——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

第一节 从孔子到孟子、荀子

第二节 儒家道统说引述

第三节 儒家道统说试析

第四节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重构

第十章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

第一节 《孟子》“天下之言性”章旧注举疑

第二节 《孟子》“天下之言性”章试释

第三节 “天下之言性”章看孟子性善论

第四编

出土文献与儒学新知(上)

第十一章 郭店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

第一节 《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思想来源

第三节 《穷达以时》与孟子“性命之分”的联系

第四节 《穷达以时》与荀子“天人之分”的区别

第五节 “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

第十二章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与早期儒家心性论

第一节 中国早期思想中的“性”与“心”

第二节 《性自命出》的人性论

第三节 《性自命出》的“心”与“性”“情”论

第四节 《性自命出》心性论的特点及影响

第十三章 战国时期的禅让思潮与“大同”“小康”说

——兼论《礼运》的作者与年代

第一节 “大同”“小康”释义

第二节 竹简所见之战国中期的禅让思潮

第三节 《礼运》的思想特征与成书年代

第五编

出土文献与儒学新知(下)

第十四章 清华简《厚父》与中国古代“民主”说

第一节 “民主”:做民之主与为民做主

第二节 清华简《厚父》释读

附:《厚父》译文

第三节 “民主”与民本、君本

第十五章 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再检讨

第一节 《保训》舜“求中”“得中”释义

第二节 《保训》上甲微“假中”“归中”解读

附:《保训》译文

第三节 先秦儒家“弘道”意识发微

第四节 韩愈、朱熹道统说辨疑

第五节 中道思想溯源

第六节 “仁义—中”与“礼义—中”

第十六章 清华简《命训》“大命”“小命”释疑

——兼论《逸周书》“三训”的成书及学派归属

第一节 《命训》“大命”“小命”释疑

第二节 《命训》“大命”“小命”的意义及影响

第三节 “三训”的成书与学派归属

第六编

出土文献与二重证据法

第十七章 二重证据法:疑古与释古之间

——以近年出土文献研究为例

第一节 “二重证明法”到“二重证据法”

第二节 二重证据法的应用:证明、证伪与补正

第三节 二重证据法理论之建构:原型—意义流变说

第十八章 二重证据法与对古书的反思

第一节 “对古书的反思”的提出

第二节 顾颉刚古书考证方法检讨

第三节 源与流:考证古书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古书的体例与演变

第十九章 如何理解“释古”

第一节 “释古”还是“正古”?

第二节 “释古”的准确含义

第二十章 疑古、释古与重写思想史

——评何炳棣《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

第一节 《孙子兵法》真伪公案

第二节 《孙子兵法》早出新证

第三节 《老子》成书问题

转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守望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