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封面文章 | 安徽农业大学韦朝领教授团队基于SSR分子标记的安徽省茶树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
2023/9/22 9:50:58 阅读:7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农业科学微平台 ,作者陶玲玲 等
茶树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自然条件下以自交不亲和为主,因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安徽省产茶历史悠久,茶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南北的皖南黄山地区和皖西大别山地区,是国内少有的兼具南北气候带特点的产茶地区,孕育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同时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需要构建核心种质。然而安徽省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甚少,核心种质尚未构建。
近期,安徽农业大学韦朝领教授团队完成的题为“Core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of tea plant germplasm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us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的研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 2023年9期正式发表。
该研究利用单株采样法,在安徽省的6个主要产茶市的26个县共收集了573份代表性茶树资源,使用60个SSR标记共检测到487个等位基因,平均香农信息指数(I)为1.427,表明收集的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Nei’s (1973) 遗传距离,以14份云南省茶树材料作为外群,分析安徽省茶树系统发育关系。聚类图表明14份云南省的茶树单独聚在第Ⅰ类,而安徽省茶树被分在另外5个类群中,第Ⅱ类是个混合群体,有黄山区和舒城县收集的古茶树。第Ⅲ类可以分为两个亚群,其中Ⅲ-1是来自安徽池州和黄山两地的茶树,Ⅲ-2中有80%是在金寨县收集收集的茶树。第Ⅳ类是从黄山地区收集的茶树。第Ⅴ类是来自安徽皖南茶区的茶树,包括黄山、池州和宣城三个地区。第Ⅵ类基本上来自皖西大别山茶区的茶树种质,包括六安和安庆两地。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茶树种质聚在不同的组,其中以皖西和皖南茶区较为明显,说明地理隔离可能会对茶树种质的遗传分化产生影响。PCoA分析、群体结构结果和UPGMA聚类结果一致。
基于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矩阵计算核心种质数量,最终保留了115份茶树作为核心种质,占原始种质的20%。通过方差分析验证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和原始种质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构建的核心种质可以初步代表安徽省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安徽省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和优良的种质资源。
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茶树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研究团队韦朝领教授和刘升锐副教授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安徽省重大科技项目(202003a06020021)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200200, 2021YFD1200203)等项目的支持。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2.07.020
Cite the article:
TAO Ling-ling, TING Yu-jie, CHEN Hong-rong, WEN Hui-lin, XIE Hui, LUO Ling-yao, HUANG Ke-lin, ZHU Jun-yan, LIU Sheng-rui, WEI Chao-ling. 2023. Core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of tea plant germplasm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us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2(9): 2719-2728.
本文转载自农业科学微平台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