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课堂是汲取知识的温室
那么实验室就是探索未知的旷野
在南信大,有多种多样设备先进的实验室
但是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
很多实验室都蒙着神秘的面纱
今天
小龙带你走进部分实验室
与科学研究、创新实践撞个满怀
在这里,我们一起观云测天
综合气象观测基地
地点:图书馆西北侧
综合气象观测基地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我国最早一批开展规模化大气科学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基地现有场地约65亩,包括大气环境综合科研观测场、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标准场、地面气象实习场、农业气象试验场等四个区域,开设《大气探测实习》《气象仪器》《边界层气象学》等课程。同时已建成集地基、空基、天基为一体的立体观测系统,以及大气气溶胶超级监测站、大气成分移动观测平台、物联网气象观测站等教科一体的现代化平台。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系统
在这个基地,你可以测量云高、能见度、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降水、雪深、蒸发等要素。基地和其他国家气象站一样,都是实时上传数据。这些数据经处理后,可以为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为农林、水利、交通、旅游等行业提供决策支持;为环境监测和评估提供依据。
“这里是我们气科人学习、探索的宝地。”2020级大气科学(大气物理)专业的詹朴宁曾在基地开展气溶胶理化特性观测实验。他说:“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加精细化的预报,这需要更可靠、更全面的观测数据做支撑。在基地里我们要比较不同仪器之间的数据差异,优化观测数据质量,提高数据精确性。”
此外,这里还是主要的气象科普场所,在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哦!
揭示大气污染来源及成因关键证据
大气气溶胶稳定同位素实验室
地点:气象楼206
大气气溶胶稳定同位素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研究大气科学、气溶胶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结合原位野外观测、气溶胶化学组分分析和同位素示踪等技术,将大气污染源头及成因进行锁定。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丰富,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和面上项目以及其它省部级项目10余项。
实验室拥有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可以以极高的精度测定大气颗粒物中氮、氧、碳等稳定同位素的比值。同时配备了Gas-Bench、元素分析仪和气相色谱仪等外设,极大丰富了同位素比质谱仪的应用场景。
“实验室的研究数据是真正的侦探,它们为揭示大气污染的来源和成因提供了关键证据,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控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实验室科研人员宋文怀介绍。
据介绍,实验室还承担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任务,同时也欢迎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加入团队。还会不定期组织参观活动,想参加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学院联系,有机会一睹这个“科研侦探总部”的风采。
走在防治大气污染领域前列
大气污染机制实验室
地点:学科一号楼N313
大气污染机制实验室,主要研究空气污染的某些机制,比如常见的空气污染物PM2.5的由来,OH自由基对大气保护的作用等。
大气污染机制实验室的负责人是环科院的郑军教授。近年来实验室和课题组已经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取得不少成就。比如,课题组突破了化学离子化质谱技术极限,研发了CI-CIMS监测仪,实现了对大气克氏中间体、OH自由基和大气硫酸的同时大气实时监测。
高分辨率飞行时间质谱仪是该实验室的明星仪器。郑军介绍,这个仪器为团队独立研发和制造。它可以测量大气中的硫酸、氨气、有机氨等物质的含量。“大气中的臭氧、二氧化硫含量其实很低,同时它们在成核过程中的含量还要更低,为了测出这个过程中的含量,我们的很多工作都需要它提供数据支撑。”郑军说。
高分辨率飞行时间质谱仪
大气亚硝酸(HONO)是近几年我国重污染事件中发现的重要污染物,HONO可以迅速光解产生自由基,对提高大气氧化能力有重要作用。实验室和课题组还自主研发了HONO监测仪,可用于监测大气中HONO的时空分布,探索大气中HONO产生机制,为控制大气污染提供依据。
HONO检测仪
为尖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地点:学科一号楼二楼
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成立于2009年,目前拥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重分析仪、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等国外进口大型分析测试仪器20余台,可以为环境学、材料学、化学化工等学科的科研工作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分析测试服务。实验仪器大多服务于更尖端的研究内容,为其提供基础性的数据分析。
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之一就是离子色谱仪。它主要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包括地面水、饮用水、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酸沉降物和大气颗粒物等样品中的阴、阳离子,以及与微电子工业有关的水和试剂中痕量杂质的分析。实验室负责人张海鸥老师介绍,离子色谱仪是必不可少的检测分析仪器,保障环科院许多科研项目的进行,与之作用类似的还有X射线衍射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仪器。
ICS2000离子色谱仪
原子吸收光谱仪
X射线衍射仪
探秘化学,主打的就是共享
化学与材料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地点:逸夫楼一楼北面
化学与材料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成立于2021年12月,按照国内一流标准建设了仪器共享系统。实验室一共开放了11台仪器,但为了满足师生需求,于2023年再添置5台新仪器,比如荧光显微镜、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近红外光声成像系统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等。
这些仪器像是一副魔法眼镜,可以看到奇妙的晶体结构;还可以测量物质的微量变化,就像是一台精准的体重秤;还能像是一把探测器,让你了解物质的内在化学成分。
SEM场发射扫描电镜
XRD X射线衍射仪
热重分析仪
NMR核磁共振波谱仪
倒置荧光显微镜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
BET比表面积与孔隙分析仪
GPC循环制备色谱仪
分子荧光+紫外分光光度计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近红外光谱成像仪
酶标仪
中心最大特点就是全开放制。仪器设备是充分共享的,只要预约通过后就可以自主上机,让你的化学探索不受时间限制。除了共享之外,中心还非常注重科普教育。实验室开展的各种科普活动,吸引了许多新生、优质生源地中学生等不同类型的探险家来参观,让同学们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科研的兴趣,培养科创的意识。
学生参观电镜实验室
本科新生参观实验室
用更精确的气象服务助推农业生产
农业气象试验站
地点:图书馆西北侧
小龙曾经收到应用气象学院的同学送的一株小麦,它就来自农业气象试验站。“农试站的教学用地一年种植两季作物——水稻和小麦。作物栽培学老师把它们带到课堂上,还会让学生拿回去观察。”农业气象试验站张富存老师介绍。
学校农业气象试验站占地45亩,有农业气象实验楼,楼内配有基础实验设备和观测仪器;有农业气象试验田,供多种农业气象观测、试验专用;有25m×25m的国家标准农业气象观测场,积累了多年观测数据、24小时自动运行。
农试站让同学们走出书本,去阅读自然这本“大书”。他们在这里完成《农业气象综合实习》《作物栽培学实习》《土壤物理学》等课程。张富存老师介绍,农试站目前主要进行的田间试验有:遮阴对稻麦生产及碳排放的影响、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性技术研究等。科研作物种植后,老师和同学们每天都要来农试站观测、采样,一直持续到作物成熟为止。整个试验期间,除了要治虫治病、灌溉烤田,还要依据作物长势进行追肥管理。
一次次按下按键
一次次导出数据
疏密的点符是坚持的鼓点
蜿蜒的曲线是思维在跳跃
每一项成果在这些实验室中诞生
是南信大师生们追求真理的实录
本期探秘实验室就到这里啦
再次致敬辛勤耕耘的科学工作者们!
END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转自:“科研设施与仪器平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