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究生推免】上海大学中国史专业及导师介绍

2023/9/18 9:31:05  阅读:130 发布者:

01

学校介绍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学科门类。现设有32个学院。设有101个本科专业,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交叉学科博士点,4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2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双聘院士15人,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海外院士12人;国家级中青年领军人才90人,国家级青年人才76人,艺术类人才10人,省部级中青年领军人才219人,省部级青年人才192人。上海大学邀你一同“追卓越、创一流”,为建成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02

文学院介绍

上海大学文学院前身是复旦大学分校,成立于197812月。1983年成立上海大学后改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19945月四校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经学科重组和调整,文学院成为以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为主的文科基础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博士后流动站。

03

上海大学中国史学科介绍

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始创于1978年,原属于复旦大学分校。19836月,复旦大学分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并归入当时组建的上海大学。19945月,四校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历史学科随文学院一起并入新的上海大学。2007年,上海大学中国史学科被上海市教委列为上海市第五期(2007-2012年)重点建设学科,2011 年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 年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5年被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高原学科,获重点支持。经过近年的努力建设,本学位点引进了中国史领域各个时段和方向的多位教师,形成了梯队完整、年龄搭配合理、方向较为齐全、重点突出、能够结合国内学术传统并且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现主要培养方向如下:

中国古代史:本方向在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史贯通认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古代史师资的研究专长,在上古、秦汉、魏晋段强调紧密跟踪出土新发现和新材料,从古代经典的解读和传承出发,使学生体悟中国古代文明和文化基因的独特品质;中古隋唐宋元段重视中西交通、民族融合的历史遗产,同时聚焦制度的变迁与革新,培养学生形成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制度因革的深刻认知;明清段关注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治理模式和中西交流背景下的思想变革,加深学生对“前现代”历史背景和遗产的全面理解。

中国近现代史:本方向紧密围绕国家和上海地方重大需求,形成与兄弟院校历史学科的错位发展优势,在多重历史变迁视野中,聚焦近现代中国基督宗教史、近现代城市发展和城市转型史、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中外文化交流与比较史等主题研究,着重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历史趋势和运动规律,突出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及上海史研究的特色及优势;在多维学科视野下,重视运用新方法、新资料,在中外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个案、实证和比较的方法,探寻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变迁的特定价值及普世意义,积极构建全球化背景下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培养具备良好的学术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的知识精英与专业人才,能够面向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为我国现代化事业服务。

专门史:本方向在总结自身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深化史料挖掘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与相关研究机构、科研单位的合作,运用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跨学科方法,侧重历史地理、宗教与社会以及思想史的研究,结合国家宗教治理的需要以及外来宗教与中华文明的融合需求,以宗教与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基督教中国化、佛教中国化等研究为建设内容。本方向还不断加强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同时为国家和地方提供决策参考。在研究合作上,本方向充分重视与海外学术机构的交流往来,注重理论与实际,将宗教与社会治理紧密集合,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04

硕士生导师介绍

上海大学中国史学科目前全职教师30名,教授13名,副教授11名,讲师6名。

(一)中国古代史方向

宁镇疆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2010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先秦文献及思想、儒家经学。

陈菊霞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文献、敦煌佛教艺术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敦煌学、敦煌家族史、佛教石窟考古、佛教美术史、文化遗产。

张安福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要从事丝绸之路文化史、汉唐西域史研究。多年在塔里木盆地、伊犁河流域、河西走廊进行田野调查与遗存整理。

郭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晚清基督教汉语文献史。

胡宁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诗学、诗史与传统诗经学研究。

朱继平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历史地理和商周历史。已出版学术专著《从淮夷族群到编户齐民:周代淮水流域族群冲突的地理学观察》(人民出版社,2011年),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考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张呈忠副教授,主要从事宋史以及政治经济史、学术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

舒健副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聚焦蒙元史、中韩关系史以及韩国近现代基督教史研究。

把梦阳博士,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史、中国古代思想史。

(二)中国近现代史

忻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评议组召集人,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小组专家。曾任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协会理事长,现任上海市党史学会会长、全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常务理事、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编委、市历史学会理事等。发表论文近百篇,主编多套书,专著近十本,译著一本。

廖大伟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太平天国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近代中国》(cssci集刊)主编等。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研究。

徐有威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主要从事民国史教学和科研研究。研究领域主要为民国时期的土匪和国民党特工史等。2009年起开始从事中国当代史研究,主要以小三线建设研究为主。

刘长林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陈独秀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新四军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自杀研究。

王敏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07-2008年度)。主要研究领域为上海史、中国近现代史。近年来专注于上海租界和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外侨研究以及近代人物研究。

严泉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近年来先后在美国、港台地区大学作访问学者,并兼任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师大—UBC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夏昀教授,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晚清法律改革以来的中国法律、犯罪与社会。

陈德军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社会史的研究。主持教育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多项。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吴静副教授,主要从事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社会生活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上海民营企业技术引进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6个研究项目。

韩戍副教授, 2016-2019年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20193月进入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工作。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上海史、近代中国大学研究。

侯庆斌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律史(清-民国)、中外关系史、上海史。

林威杰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共关系史、中共党史等。

(三)专门史方向

程恭让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津贴的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梵语佛典研究,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中国佛教史及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中国哲学思想研究,明清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研究,人间佛教问题研究,中华民间宗教研究等。

杨卫华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学者,主要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基督教史。在《世界宗教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编著有《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入门》《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等。

杨雄威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史研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有《杯酒之间:清末南昌教案研究》一书。

王皓副研究员,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方向包括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近代中国学术史、科技社会史等。

成庆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与近代佛教思想史,近年来关注佛学通识教育与当代佛教口述史研究。

杨奇霖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史、清史、古典文献学。

黄凯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史、中古史。

多元的学术活动

让你的研究生涯告别纸上谈兵

▲首届上海大学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专门史方向师生在美国耶鲁神学院图书馆查阅资料

▲中国史研究生考察崇明博物馆

▲徐有威教授带领研究生参加小三线建设研究课题

▲中国史优秀本科生学术夏令营优秀营员

古代文明方向研究生在开读书会

报名上海大学中国史2024年中国史硕士推免,学长学姐们昔日的风采,就是你们明日在学术海洋中有所收获的样子!

推免生预报名系统相关说明

上海大学2024年接收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含直博生)预报名系统已经正式开通。欢迎广大学子报考!

一、申请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祖国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秀,且有望在就读学校取得推免生资格;

3.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4.满足教育部及招生单位推免接收的其他条件。

二、报名方式

1.预报名系统网址:

https://gmis.shu.edu.cn/php/bm/

2.预报名系统开放时间:即日起至202392516

三、注意事项

1.预报名系统内所列专业均可接收推免生。我校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专业均可在相关一级学科内招收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学制为5年,与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博士生相比,可缩短1-2年学制,欢迎报考。

2.申请人填写的信息必须准确、有效,相应报考学院会通过预报名系统发送预复试通知,请申请人注意查看邮箱并保持手机畅通。

3.申请人在我校预报名系统中报名后,还必须在“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开通后(预计9月下旬,具体以教育部公布时间为准)登录报名并完成相关操作,否则无法录取。

4.我校的推免生复试录取工作一般会在国家推免服务系统开通后几天内结束,请考生尽早报名并及时关注我校官网和招生学院网站。

5.未进行预报名的同学仍可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进行报名。相关学院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再次组织复试,届时请留意学院网站通知。

2024 年接收推免生专业目录最终以推免服务系统显示为准。

6.上海大学研招办联系电话:(021)66133763/66134020

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址:https://yjszs.shu.edu.cn/

四、联系方式

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021-66133632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上大史学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